民間傳說引出一座“中國龍城”
諸城新發現較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大型恐龍足跡化石
民間傳(chuan) 說引出一座“中國龍城”
近日,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過程中,從(cong) 諸城市主要化石遺跡區新發現一處較為(wei) 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一些大型恐龍足跡化石,讓諸城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諸城先後發現了30多個(ge) 恐龍化石埋藏點,埋藏區域近千平方公裏,贏得了“中國龍城”的美譽。
龍骨澗的秘密
諸城擁有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恐龍化石群,化石暴露麵積近2萬(wan) 平方米,是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公園的10倍、祿豐(feng) 世界恐龍穀的6倍。擁有世界上單體(ti) 麵積最大的恐龍足跡群,約5000平方米、11000多個(ge) ,舉(ju) 世罕見。同時,諸城恐龍化石屬白堊紀晚期,距今約7500萬(wan) 年,是白堊紀地質事件的最典型見證。
關(guan) 於(yu) “龍”,諸城當地流傳(chuan) 著一個(ge) 古老的民間傳(chuan) 說。
諸城呂標鎮庫溝村有一條河,名為(wei) 涓河。相傳(chuan) 上古時期,涓河裏住著一條善良的白龍,護佑當地年年風調雨順,糧食豐(feng) 收。一天,不知從(cong) 哪來了條黑龍,黑龍性情暴躁,興(xing) 風作浪。白龍決(jue) 心為(wei) 民除害,它托夢給百姓,說它準備與(yu) 黑龍決(jue) 鬥,希望百姓準備饅頭和石灰,看到河裏往上翻白浪,是白龍餓了,就快往河裏扔饅頭;看到河裏往上翻黑浪,是黑龍上來覓食,就快往河裏扔石灰。第二天,老百姓按計行事。黑龍吞下石灰後,燒得五髒俱焚、疼痛難忍,頭一揚、身一躬,硬是竄出一條南北大溝,最終力竭而亡,埋骨其中,當地人稱此地為(wei) “龍骨澗”“黑龍溝”。
有意思的是,龍骨澗內(nei) 以及周圍的農(nong) 田中,竟然不時會(hui) 有些巨型骨頭裸露出來。當地的農(nong) 民發現這些骨頭有奇妙的功用,可以止血消炎,便取之入藥,稱作龍骨。人們(men) 覺得龍骨澗是塊風水寶地,漸漸地,村民去世後會(hui) 選擇葬在離龍骨澗最近的坡地上。
龍骨澗到底有沒有龍?那些巨大的骨頭,是不是屬於(yu) 村民傳(chuan) 說中那條死於(yu) 涓河中的白龍呢?多少年來,關(guan) 於(yu) 龍骨的真正來曆無人知曉,直到1964年古生物學家的到來,終於(yu) 揭開了一個(ge) 驚天的秘密。
1964年,是中國傳(chuan) 統十二生肖中的龍年,注定和“龍”有緣。這年10月,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在諸城進行地質考察時,龍骨澗內(nei) 一塊塊奇異而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吸引了他們(men) 的目光。隨後,他們(men) 把部分化石運回北京,請古生物專(zhuan) 家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確定為(wei) 恐龍的骨骼化石,而且是人類以前從(cong) 未發現過的、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wan) 年前晚白堊世早期的一種恐龍——巨型鴨嘴龍的化石。
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中比較進步的一大類,廣泛分布於(yu) 亞(ya) 洲和北美等地的晚白堊世地層中,在我國主要分布於(yu) 黑龍江、山東(dong) 、內(nei) 蒙古、新疆、寧夏、四川等省區。1914年,俄國人在黑龍江嘉蔭縣龍骨山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鴨嘴龍類恐龍:黑龍江滿洲龍。
諸城的驚天發現,立即轟動了古生物學界。1966年5月,地質部派出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胡承誌帶領的科考隊,在諸城龍骨澗開展了第一次恐龍化石發掘。到1968年6月,共采集鴨嘴龍化石30噸,裝架起了長15米、高8米,屬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鴨嘴龍類中最高大的一種恐龍。1972年,新華社、人民日報相繼發布了題為(wei) 《山東(dong) 發現巨大恐龍化石》的消息,當時,晚白堊世早期的鴨嘴龍化石在世界上還未有過報道,該恐龍化石骨架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後來,胡承誌將其命名為(wei) “巨型山東(dong) 龍”。
破吉尼斯紀錄
1988年6月至1991年12月,根據科研需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與(yu) 諸城市聯合開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恐龍化石發掘。由著名恐龍專(zhuan) 家趙喜進帶隊,在龍骨澗和侯家屯西山坡兩(liang) 個(ge) 化石點采集了一批鴨嘴龍化石標本。
化石采回後,經過4年多的清理、修補、複原工作,連同第一次發掘未裝架的化石,共裝架起3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長16.6米、高9.1米的“巨大諸城龍”再次成為(wei) 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高大的鴨嘴龍,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它甚至比著名的暴龍(霸王龍)還要大出一圈。
1992年5月23日,“巨大諸城龍”在諸城市政府禮堂首展,引起了廣泛轟動。5月30日,人民日報以《諸城展出世界最高大恐龍化石》為(wei) 題作了專(zhuan) 門報道,中央電視台也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了這條新聞。此後前來諸城一睹“龍顏”的社會(hui) 各界人士絡繹不絕。
後來,根據科研和化石保護的需要,諸城市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聘請著名恐龍專(zhuan) 家徐星為(wei) 領銜,組建專(zhuan) 門班子和隊伍,從(cong) 2008年1月開始在龍骨澗、臧家莊、皇龍溝等7個(ge) 化石點組織開展了第三次有規模的恐龍化石科學普查、發掘工作,發現了臧家莊化石層疊區、龍骨澗化石長廊、化石隆起帶和皇龍溝恐龍足跡群,被專(zhuan) 家稱為(wei) “世界第一群”“全球第一印”。
龍骨澗化石長廊長500米,均深30米,呈45度斜坡分布,暴露化石近萬(wan) 塊,化石分布密集,淩亂(luan) 散落,宛若一幅巨大的浮雕;龍骨澗化石隆起帶長300米,寬20餘(yu) 米,暴露化石1000多塊,化石不規則地散落分布在溝底;臧家莊化石層疊區,3000多平方米區域內(nei) 暴露化石2000多塊,化石呈七層分布,高低錯落、層層疊疊、蔚為(wei) 壯觀。皇龍溝恐龍足跡群5000平方米的範圍內(nei) ,恐龍足跡有11000多個(ge) ,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獸(shou) 腳類、蜥腳類足跡呈多層排列在岩層上,仿佛是個(ge) 恐龍大舞池。其中,小的獸(shou) 腳類足跡僅(jin) 有7厘米,大型蜥腳類足跡直徑超過1米。在一個(ge) 地區同時發現如此龐大而集中的恐龍化石群、足跡群,是絕無僅(jin) 有的世界地質奇觀。
令人震撼的不僅(jin) 是恐龍化石的數量、規模,還有恐龍的種類。其中,大型尖角龍化石、纖角龍化石骨架,以及暴龍化石、鴨嘴龍化石、蜥腳類化石、竊蛋龍化石等重大發現,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
“大塊頭”家族
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現的鴨嘴龍化石身長大都在10米以下,而諸城鴨嘴龍卻可以長到18.7米長,人們(men) 甚至有理由相信這並不是它種群的最大個(ge) 體(ti) ,畢竟化石保存下來的隻是少數。可以說,諸城發現的鴨嘴龍化石普遍是“大塊頭”。
諸城鴨嘴龍體(ti) 型龐大笨重,決(jue) 定了它不善於(yu) 遠距離遷徙,更不能像鳥腳類恐龍一樣善於(yu) 奔跑,因此,其生活半徑有限,隻能生活在一個(ge) 範圍較小的區域內(nei) 。在諸城龍骨澗和臧家莊發現的恐龍中,幾乎90%以上的骨骼都是鴨嘴龍的,大大小小的骨骼不僅(jin) 代表其個(ge) 體(ti) 發育的不同階段,而且也說明諸城鴨嘴龍是群居性恐龍。
在恐龍時代,諸城一帶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河流交織、湖泊廣布、植被繁茂、生機盎然。在湖泊、河流的周邊以及山前低地,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生活著成群的體(ti) 軀較小的蜥腳類和角龍類恐龍;遠處的低山和丘陵生長著高大的鬆柏、銀杏、蘇鐵、棕櫚等植物,生活著三五成群的體(ti) 軀龐大的巨型鴨嘴龍和大型蜥腳類恐龍,凶猛的霸王龍類和小型獸(shou) 腳類恐龍則四處遊蕩,隨時尋覓著它們(men) 的捕食目標。
豐(feng) 富優(you) 質的蘇鐵、棕櫚、鬆柏、銀杏等植物,雖然熱量較低,但勝在量多,足夠滿足鴨嘴龍們(men) 的胃,畢竟,成年鴨嘴龍一天至少要吃掉1噸食物。細長的脖子讓它們(men) 站著不動就可以上下左右吃個(ge) 遍,而數百顆帶有釉質的牙齒通過骨組織牢固連接在一起,形成搓板狀的巨大“磨坊”,可以幫助鴨嘴龍對付富含纖維素的堅硬植物。
神奇的是,這些重疊排列的牙齒還有替代效應,如同大白鯊和鱷魚的利齒一樣:終生生長,不斷替換。隻不過大白鯊用它們(men) 幹一些血腥的事,而性情溫順的鴨嘴龍則是用它們(men) 咀嚼植物。
研究認為(wei) ,鴨嘴龍有著獨特的非限定生長模式。動物的生長模式分為(wei) 限定生長模式和非限定生長模式。包括人類在內(nei) 的哺乳動物,個(ge) 體(ti) 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會(hui) 停止生長,然後逐漸衰老,最後死亡,這叫作限定生長模式;而像鴨嘴龍這樣可以終生生長的,就屬於(yu) 非限定性生長模式。也就是說,如果鴨嘴龍壽命很長,那麽(me) 它會(hui) 長得很大。有研究人員認為(wei) ,諸城鴨嘴龍的平均年齡在150歲左右,長壽的甚至可以活到200歲。
諸城鴨嘴龍的代謝速率很快,生長也快,所以它們(men) 體(ti) 型巨大就不足為(wei) 奇了。快速生長一方麵能使它們(men) 長成龐然大物,另一方麵可以讓鴨嘴龍的幼崽迅速擁有龐大的身軀震懾敵人。要知道,鴨嘴龍是性情溫順的食草動物,沒有鋒利的角,沒有堅實的盔甲,也沒有如飛的速度,它們(men) 有的就是一個(ge) 看似唬人的“傻大個(ge) ”。
研究發現,諸城之所以保存這麽(me) 多的恐龍骨骼化石,是有特殊原因的。專(zhuan) 家們(men) 設想了這樣一幅場景:某年夏季,諸城一連數日閃電雷鳴、大雨傾(qing) 盆。突然,遠處山區傳(chuan) 來一陣陣轟鳴聲,一陣緊似一陣,可怕的山洪暴發了。洪水在山穀間咆哮,席卷著沙石、泥土、樹枝、草木等順勢而下,鋪天蓋地,勢不可當。
見此亂(luan) 象,鳥類、翼龍、昆蟲等會(hui) 飛的動物在烏(wu) 雲(yun) 下盲目亂(luan) 飛;各種各樣的恐龍在山間亂(luan) 竄狂奔,企圖找到一條逃生之路。但是,奔騰的洪水如脫韁的野馬,無情地吞噬了天地間的一切,恐龍也沒能逃過此劫。
恐龍大規模集體(ti) 死亡後,陽光暴曬使屍體(ti) 迅速腐爛,整個(ge) 諸城盆地很快白骨累累。緊接著降下的暴雨將恐龍們(men) 的屍骨衝(chong) 得七零八落,讓我們(men) 今天很難見到整具的恐龍化石;同時,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掩蓋了一切,讓龍骨深埋地下。之後幾千萬(wan) 年,地殼變動從(cong) 未停止,曆經大地錘煉的恐龍們(men) ,在今天以化石的形式與(yu) 我們(men) 重新見麵。
(冬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