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喆軒:13萬年前的阿舍利手斧何以見證早期人類文化交融?
中新社成都4月6日電 題:鄭喆軒:13萬(wan) 年前的阿舍利手斧何以見證早期人類文化交融?
中新社記者 嶽依桐
“皮洛遺址發現了數量豐(feng) 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dong) 亞(ya) 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chan) 品,為(wei) 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莫維斯線’論戰畫上休止符,串聯起東(dong) 西方阿舍利文化傳(chuan) 播帶,對認識亞(ya) 歐大陸東(dong) 西側(ce) 遠古人群的遷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義(yi)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皮洛遺址考古項目執行領隊鄭喆軒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皮洛遺址的發現,為(wei) 揭示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曆史過程提供了實物證據。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地處青藏高原的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皮洛遺址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yi) ?
鄭喆軒:皮洛遺址是目前青藏高原發現麵積最大、遺存最豐(feng) 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實現了川西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零的突破。遺址平均海拔3750米,麵積約100萬(wan) 平方米,年代至少在距今13萬(wan) 年以前,如此規模巨大的單體(ti) 舊石器時代遺址比較罕見。在已發掘的200平方米範圍內(nei) ,已出土上萬(wan) 件石製品,並發現了7個(ge) 連續的文化層。整體(ti) 而言,皮洛遺址是一處時空位置特殊、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遺物遺跡豐(feng) 富、技術特色鮮明、多種文化因素疊加的罕見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yi) 。
尤為(wei) 重要的是,皮洛遺址發現了數量豐(feng) 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dong) 亞(ya) 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chan) 品,為(wei) 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莫維斯線”論戰畫上了休止符,串聯起東(dong) 西方的阿舍利文化傳(chuan) 播帶,對認識亞(ya) 歐大陸東(dong) 西側(ce) 遠古人群的遷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義(yi) 。
同時,皮洛遺址完整保留、係統展示了“簡單石核石片組合—阿舍利技術體(ti) 係—小石片石器體(ti) 係”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過程,也為(wei) 揭示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曆史過程提供了實物證據。
中新社記者:皮洛遺址發現的完整阿舍利技術遺存何以攻破“莫維斯線”假說?
鄭喆軒:“阿舍利”是舊石器文化中的一種技術模式,距今約170萬(wan) 年至10萬(wan) 年間,因最早發現於(yu) 法國的聖阿舍爾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技術體(ti) 係主要是手斧、薄刃斧、手鎬的組合,其對稱性、工整性,以及對精美度的追求和技術的實施,體(ti) 現出早期人類對技術的認知、掌握甚至審美能力,被公認為(wei) 人類曆史上第一種標準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早期人類進化到直立人時期石器加工製作的最高技術水平。
20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人類學家哈拉姆·莫維斯提出舊大陸舊石器時代早期存在著東(dong) 、西方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和文化區的假說,兩(liang) 個(ge) 文化區域之間的界線,大致經過印度半島北部呈西北東(dong) 南走向,這一界限被稱為(wei) “莫維斯線”。該假說認為(wei) 在舊石器時代,該線以西的歐洲、中東(dong) 和非洲地區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先進地區,是以阿舍利手斧為(wei) 代表,能掌握先進工具製造技術的先進文化圈;而位於(yu) “莫維斯線”以東(dong) 的中國等地區,是以製造簡單的砍砸器傳(chuan) 統為(wei) 特征的“文化滯後的邊緣地區”,缺少手斧等較為(wei) 精細的石器技術。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中國及朝鮮半島所在的東(dong) 亞(ya) 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阿舍利遺存,但國際學界有觀點認為(wei) 此類石器隻能稱作“似阿舍利技術”。而皮洛遺址發現的典型阿舍利遺存填補了該技術體(ti) 係的關(guan) 鍵空白區和缺環,連接起印巴次大陸、中國直至朝鮮半島的阿舍利文化傳(chuan) 播帶,對認識遠古人群遷徙和文化傳(chuan) 播交流具有特殊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徹底攻破“莫維斯線”假說。
實際上,舊石器時代的技術無所謂先進落後,早期人類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會(hui) 選擇最適應環境、適合自身的工具使用。不論手斧還是砍砸器,隻要能夠保障人群的生存、發展、繁衍,就是最適合的工具,區分先進落後本就是偽(wei) 命題。
中新社記者:皮洛遺址位於(yu) 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它的發現對研究早期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曆史進程起到了何種關(guan) 鍵作用?
鄭喆軒:直到前些年,國際學術界還普遍認為(wei) 人類征服青藏高原是在農(nong) 業(ye) 革命後,即約1萬(wan) 年前。因為(wei) 在此前的認知中,條件惡劣的青藏高原對於(yu) 生產(chan) 力相當低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太具挑戰性。近年來,中科院、蘭(lan) 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成果將早期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時間向前推進至19萬(wan) 年前左右。
目前的發掘成果揭露出皮洛遺址擁有7個(ge) 連續的文化層,完整保留、係統展示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過程,包含至少三種不同的石器工業(ye) 體(ti) 係,初步光釋光測年結果顯示,遺址上部地層的年代不晚於(yu) 距今13萬(wan) 年,首次建立了中國西南地區連貫、具有標誌性的舊石器時代特定時段的文化序列。
此前的研究成果更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早期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就算能夠登上青藏高原,也是一種隨機、偶發的情況,不可能長時間生存。皮洛遺址連續文化層的發現則表明早期人類在約十萬(wan) 年的時間裏反複在此處活動,這為(wei) 研究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的曆史進程提供了豐(feng) 富的材料。同時,多種不同的石器技術體(ti) 係匯聚此地,表明早期人類運用了多種方式適應青藏高原的極端環境,他們(men) 對自然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和生存策略的靈活程度都超乎以往想象。
中新社記者:皮洛遺址發現的阿舍利技術遺存何以見證早期人類文化交融?
鄭喆軒:皮洛遺址出土的簡單石核石片組合,和中國華南地區的早期人類關(guan) 聯非常強,所代表的人群可能就是從(cong) 華南地區登上青藏高原;而對阿舍利技術傳(chuan) 播線路的研究表明皮洛遺址的阿舍利技術遺存很可能與(yu) 印巴次大陸有互動;小石片石器和小型兩(liang) 麵器在皮洛遺址的出現,也顯示出與(yu) 中國北方的關(guan) 聯。
皮洛遺址所處的青藏高原位於(yu) 東(dong) 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上述發現結合其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證明舊石器時代,至少青藏高原東(dong) 緣,不是一片不毛之地、文化荒漠,而是一個(ge) 文化交流匯聚之地,人群規模、文化豐(feng) 富程度、文化交流頻率都超出過去人們(men) 的認知。
實際上,在舊石器時代,世界無所謂國家、民族,人群遷徙是多向、複雜的,早期人類通過不斷遷徙、交流、融合、進化,更好地生存在共同的家園——地球上,也不斷推動人類繼續發展,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我們(men) 。追溯至幾百萬(wan) 年前,人類都是同根同源的,皮洛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ti) 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概念。(完)
受訪者簡介:
鄭喆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舊石器研究室主任、皮洛遺址考古項目執行領隊,本科和研究生就讀於(yu)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期工作於(yu) 田野考古發掘第一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