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河南文旅“出圈”觀察
中新網鄭州4月6日電 題:中部河南文旅“出圈”觀察
記者 劉鵬
從(cong) 曆史文化“穿越”大戲火爆熒屏,到數字賦能為(wei) “老家河南,詩和遠方”插上智慧翅膀……出新、出彩的中原文化,一次次成為(wei) 外界矚目的焦點。中部河南文旅“出圈”有何密碼?
觀察一:傳(chuan) 承保護與(yu) 創新
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是黃河文化核心區和集大成之地,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中原地區作為(wei) 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占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席。
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文物資源大省,目前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1521處,河南在新時期國家文物保護戰略中承擔著重要任務。2021年10月,仰韶文化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hui)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ju) 行,備受海內(nei) 外關(guan) 注。
正如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所說,文物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chan) ,未來河南將持續做好文物保護修繕、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及加快大遺址公園建設等,為(wei) 文旅文創融合發揮文物的獨特價(jia) 值。
與(yu) 此同時,河南近年來發揮文物資源優(you) 勢,推出的文物文創產(chan) 品頻頻上新,既讓文物“活”了起來,也讓民眾(zhong) “觸摸”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唐宮夜宴》“複活”的唐俑喚起曆史記憶,博物院“考古盲盒”熱銷海外,“中國節日”奇妙遊係列節目串起厚重曆史文化,穿越時空讓古今對話……這在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看來,傳(chuan) 統文化頻頻出圈的背後,也是民眾(zhong) 心中泛起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如業(ye) 界所言,手握千年文化王牌,河南當“潮”不讓、“出圈”有底氣。
觀察二:文旅文創融合與(yu) 頂層設計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河南也是中國唯一兼具黃河、大運河、長征、長城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任務的省份。如何謀篇布局離不開官方的頂層設計。2021年,河南將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列入該省“十大戰略”之一,此舉(ju) 給河南文旅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
官方發布會(hui) 上,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薑繼鼎以“黃河文化謀新篇”“文旅融合開新局”“老家河南展新顏”“文物保護結新果”“舞台藝術攀新高”,回顧了“十三五”時期河南的文旅事業(ye) 發展。
薑繼鼎表示,邁進“十四五”,河南將圍繞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勝地兩(liang) 大戰略定位,立足作為(wei) 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曆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的地位,推出人類起源、姓氏尋根、治黃史詩、四大古都、中國功夫等14條主題文化線路,麵向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叫響“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主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為(wei) 盤活厚重的曆史遺存,讓沉澱數千年的文化煥發新的生機,今年3月13日,河南省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亮相。該集團提出,將在5年左右實現資產(chan) 超1000億(yi) 元,打造國內(nei) 一流的文旅產(chan) 業(ye) 旗艦勁旅,引領全省形成萬(wan) 億(yi) 級文旅產(chan) 業(ye) 集群。
該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集團的組建必將匯聚力量壯大市場主體(ti) ,以龍頭企業(ye) 帶動,加快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河南省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
觀察三:疫情下的文旅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文化旅遊帶來空前挑戰。今年3月12日舉(ju) 行的“2022河南智慧旅遊大會(hui) ”上,河南省政府副省長何金平講到,在線下文旅經濟低迷的當下,文旅需求加速向線上轉移,智慧旅遊正麵臨(lin) 難得的機遇。當前,河南正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為(wei) 文旅文創插上騰飛的翅膀。
事實正是這樣,疫情之下,河南多數景區積極探索轉型、突圍之路。
地處河南信陽的雞公山景區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年來,該景區先後投資約3000萬(wan) 元謀劃數字化建設,逐步打造數字景區“管理、服務、營銷”三大體(ti) 係。
該景區負責人介紹,5G+智慧文旅平台,5G+VR全景直播,720°交互全景視頻的打造,讓大量線上遊客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能如身臨(lin) 其境般暢賞雞公山秀美風景。此外,通過大數據對遊客性別年齡分布、客源地、遊客偏好等統計分析,為(wei) 景區營銷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該負責人看來,是智慧旅遊讓雞公山這個(ge) 老牌景區萌發了“新”活力。
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洛陽龍門石窟,疫情之下景區旅遊業(ye) 態也在悄然轉變。洛陽龍門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史麗(li) 華告訴記者,近兩(liang) 年景區除開通夜遊龍門以分散白天遊客數量外,還線上開發了“智遊龍門”及在線雲(yun) 直播、雲(yun) 講解等,遊客可24小時在線觀景。
在精心嗬護藝術瑰寶的同時,龍門石窟朝向“跨界融合”“科技引領”方向探索實踐。如在龍門西山萬(wan) 佛洞一尊殘損的觀世音造像前,遊客隻需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夠看到1300年前這尊造像開鑿之初的模樣。此舉(ju) 不但是國內(nei) 首件通過數字技術虛擬複原的石質造像,也標誌著“數字龍門”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薑繼鼎看來,數字文創是未來文旅數字經濟的主戰場,真正能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他表示,2022年,河南文旅將在數字領域布局、突破,如重點推進龍門石窟等數字化沉浸式體(ti) 驗,推進“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重大資源“上雲(yun) ”,圍繞曆史事件、曆史名人等,在線上空間做出主題文化線路。
觀察四:行穩致遠與(yu) 持續“擴圈”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近年來,河南不斷推動文旅文創深度融合。如以河洛古國、南陽黃山遺址為(wei) 代表的考古大發現,以仰韶遺址、大河村為(wei) 代表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戲劇幻城、黃帝千古情等為(wei) 代表的沉浸式旅遊新體(ti) 驗……可以說亮點不斷湧現、傳(chuan) 承和創新鏈條不斷完善。”鄭州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汪振軍(jun) 在受訪時說,特別是河南在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節目中的“出圈”,可以說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時尚表達,厚重文化的現代轉化,不但刷新了外界對河南形象的認知,也使河南的文化軟實力得以提升。
在汪振軍(jun) 看來,河南文旅發展還不能滿足於(yu) 當下的“出圈”,而應尋求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擴圈”“破圈”和“突破”,以行穩致遠,以開放的姿態麵向世界。他舉(ju) 例說,去年,包括少林、豫劇等河南元素的形象宣傳(chuan) 片亮相於(yu)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這就是河南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先施。
“旅遊是載體(ti) ,文化是靈魂。”汪振軍(jun) 認為(wei) ,河南文旅文創融合的關(guan) 鍵是由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實現由資源、產(chan) 品到品牌的創意轉化,由高地、高原到高峰的創新轉化,最終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轉變。
就在今年3月底,河南省委書(shu) 記樓陽生在深入調研河南省文旅文創、創意產(chan) 業(ye) 等發展時指出,講好中國故事、河南故事,要發揮厚重文化資源的獨特優(you) 勢、深入挖掘曆史文化深厚積澱,不斷創新表達方式、表現形式,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遊客體(ti) 悟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內(nei) 涵、精神和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