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13萬年前的阿舍利手斧何以見證遠古人類文化交融?
【解說】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是不少人的必到打卡地,不僅(jin) 擁有被稱為(wei) “藍色星球上最後一片淨土”的稻城亞(ya) 丁,還是不少影視作品的拍攝地。如今,距稻城縣城僅(jin) 兩(liang) 公裏的山坡上發現了皮洛遺址,該遺址入選“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據了解,皮洛遺址的發掘年代至少在距今13萬(wan) 年以前,平均海拔3750米,麵積約100萬(wan) 平方米,在已發掘的200平方米範圍內(nei) ,已出土上萬(wan) 件石製品,並發現了連續的7個(ge) 文化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皮洛遺址考古項目執行領隊鄭喆軒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皮洛遺址是一處時空位置特殊、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遺物遺跡豐(feng) 富、技術特色鮮明、多種文化因素疊加的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 鄭喆軒
尤為(wei) 重要的是,(皮洛)遺址發現了數量豐(feng) 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dong) 亞(ya) 地區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chan) 品,為(wei) 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莫維斯線”論戰畫下了休止符。
【解說】據了解,上世紀西方學者提出在舊大陸舊石器時代早期存在著一條“莫維斯線”區分東(dong) 、西方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和文化區。該假說認為(wei) 位於(yu) 該線以東(dong) 的中國等地區,是以製造簡單的砍砸器傳(chuan) 統為(wei) 特征的“文化滯後的邊緣地區”,缺少手斧等較為(wei) 精細的石器技術。而皮洛遺址發現的完整阿舍利技術遺存對該假說予以客觀回應。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 鄭喆軒
皮洛遺址發現的典型阿舍利遺存填補了該技術體(ti) 係的關(guan) 鍵空白區和缺環,連接起印巴次大陸、中國甚至朝鮮半島的阿舍利文化傳(chuan) 播帶,對於(yu) 認識遠古人群遷徙和文化傳(chuan) 播交流具有特殊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不論使用手斧還是砍砸器,隻要能夠保障人群的生存、發展、繁衍,就是最適合的工具,所以說先進落後本身也就是一個(ge) 偽(wei) 命題。
【解說】鄭喆軒說,目前的發掘成果揭露出皮洛遺址至少包含了三種不同的石器工業(ye) 體(ti) 係,初步研究顯示,遺址上部地層的年代不晚於(yu) 距今13萬(wan) 年,首次建立了中國西南地區連貫、具有標誌性的舊石器時代特定時段的文化序列。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 鄭喆軒
那麽(me) 皮洛遺址連續文化層的發現,表明早期人類在約十萬(wan) 年的時間內(nei) 反複在此處活動,這為(wei) 研究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的曆史進程提供了豐(feng) 富的材料。同時,多種不同的石器技術體(ti) 係匯聚在這,也表明早期人類運用了多種方式來適應青藏高原的極端環境。
【解說】據介紹,皮洛遺址所處的青藏高原位於(yu) 東(dong) 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現有發現結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證明舊石器時代,至少青藏高原東(dong) 緣,不僅(jin) 不是一片不毛之地、文化荒漠,反而是一個(ge) 文化交流匯聚之地。
記者 呂楊 成都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