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脫貧攻堅“金鑰匙” 開鄉村振興致富門
2021年2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莊嚴(yan) 宣告:“經過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四川省金川縣獨鬆鄉(xiang) 嘎伍嶺村原第一書(shu) 記徐俊仍激動不已:“總書(shu) 記的講話讓我們(men) 駐村幹部倍感振奮。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men) 一定要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路上繼續奮鬥!”
在脫貧攻堅一線,一批批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幹部傾(qing) 力奉獻、苦幹實幹,為(wei) 創造彪炳史冊(ce) 的人間奇跡作出貢獻。如今,脫貧夢圓,征程再啟,包括18.6萬(wan) 名第一書(shu) 記在內(nei) 的56.3萬(wan) 名駐村幹部完成輪換,他們(men) 為(wei) 一個(ge) 個(ge) 幫扶項目奔忙,為(wei) 一件件民生實事出力,匯聚起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澎湃動能。
青春之花綻放脫貧路上
嘎伍嶺的路徹底變了!河上搖搖晃晃的鐵索橋變成鋼筋混凝土大橋,14個(ge) 盤山村道回頭彎拓寬加固,村裏山貨搭著物流車銷往全國。
徐俊還記得2017年5月,第一次走在嘎伍嶺村道時的驚心動魄,“海拔近3000米的大山裏,14個(ge) 回頭彎,每個(ge) 彎都有180度,要想過彎必須倒車順方向。下頭就是百米懸崖,我一路緊緊攥著扶手。”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的頭兩(liang) 個(ge) 月,徐俊天天在摩托車上“辦公”——把村裏145戶走了個(ge) 遍。走訪發現,村裏藏著寶貝:高山鬆茸,鄉(xiang) 親(qin) 們(men) 養(yang) 的土雞,品質不錯,“賣出大山,一定能鼓起‘錢袋子’”。
徐俊隨即聯係眉山市對口幫扶單位,爭(zheng) 取資金、推進項目,新改擴建村道9.1公裏,建起跨大渡河鋼筋混凝土橋……嘎伍嶺的出村路暢了,4年間,徐俊騎著摩托車跑了5萬(wan) 餘(yu) 公裏,致富路不斷延伸。
百畝(mu) 花椒串串紫紅,百畝(mu) 脆李掛滿枝頭,產(chan) 業(ye) 發展駛上高速路。徐俊牽頭成立“一家親(qin)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開辦網店年銷花椒上萬(wan) 斤,土雞3000多隻;紅脆李、中藥材種植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新錢袋”,帶動參與(yu) 種植的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餘(yu) 元。
南太行山深處,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台北村也悄然發生變化。鄉(xiang) 親(qin) 們(men) 總是念起“老郭書(shu) 記和小郭書(shu) 記”的好。原來,2019年8月,村第一書(shu) 記郭建平積勞成疾,倒在扶貧崗位上。郭建平去世10天後,女兒(er) 郭子涵主動向黨(dang) 組織提出申請,要完成父親(qin) 未竟的事業(ye) 。1個(ge) 月後,經組織批準任命,郭子涵來到台北村,當起第一書(shu) 記。
郭子涵把村民的冷暖牢記在心間,用心用情辦實事:新增兩(liang) 個(ge) 蓄水池,村民用水更便利;推進“煤改電”,冬季取暖有了著落;擴種白皮鬆、連翹,建加工車間,村裏有了新的增收門路。
拳拳真情,郭子涵成了鄉(xiang) 親(qin) 的貼心人。握指成拳,大夥(huo) 齊心協力抓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收入超過10萬(wan) 元,年人均收入增長到8000元。“村子大變樣,日子有奔頭!”76歲的賀三珠老人說。
真情投入,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更上一層樓
脫貧攻堅戰打贏後,郭子涵沒有離開陵川縣。去年12月,她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平城鎮秦家莊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從(cong) 促脫貧到抓振興(xing) ,陵川發展有我,用好脫貧的‘金鑰匙’,打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致富門。”
秦家莊村位於(yu) 旅遊公路沿線,鄉(xiang) 親(qin) 們(men) 渴望吃上“旅遊飯”。為(wei) 補上發展短板,郭子涵與(yu) 村幹部一起,請專(zhuan) 家出點子,聽取群眾(zhong) 意見。雨汙分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美麗(li) 鄉(xiang) 村規劃出爐。郭子涵介紹:“民宿接待中心、農(nong) 耕體(ti) 驗園年底就能建成,預計帶動30多人就業(ye) 。”
走在村裏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電子屏上記錄著光照、溫度、濕度,生菜、聖女果、草莓等果蔬生機盎然。更神奇的是,大棚裏還“長”出了魚。“有機菜,生態魚,立體(ti) 種養(yang) ,一水兩(liang) 用。”郭子涵說。
為(wei) 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郭子涵和村幹部建起有機肥生產(chan) 線,發展“設施蔬菜+有機肥生產(chan) +觀光采摘”,促進現代農(nong) 業(ye) 循環發展。村集體(ti) 入股產(chan) 業(ye) ,鄉(xiang) 親(qin) 拿分紅、鼓口袋,鄉(xiang) 村正變成宜居宜業(ye) 的幸福家園。村民李誌菊在大棚裏打工,每天收入60多元,“家門口務工,還能學技術,一舉(ju) 兩(liang) 得。”
“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奮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去年5月,徐俊回到家鄉(xiang) 四川省青神縣,擔任高台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高台鎮是晚熟柑橘產(chan) 業(ye) 核心區,徐俊有了新的發展思路:“既要橘海,更聞稻香,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水稻、水果兩(liang) 手都要抓。”
高台鎮百家池村,田間地壟間,早稻育秧緊鑼密鼓,今年村裏的500多畝(mu) 良田實施“水稻+蔬菜+中藥材”糧經複合輪種。“去年以來,全鎮發展水稻等糧食作物,促進糧食穩產(chan) 增收。”徐俊說。
山上柑橘產(chan) 業(ye) 也在提檔升級。徐俊推動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托管果園,帶動果農(nong) 抱團發展。“7畝(mu) 果園入股合作社,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又拿一份工資。”百家池村村民蘭(lan) 術芳說,統一管理,果子品質好,去年底算賬,收入近3萬(wan) 元。
“辦好群眾(zhong) 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實事。”近1年來,高台鎮創新推出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在諸葛村開設“長者食堂”,為(wei)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平價(jia) 午餐、晚餐,對於(yu) 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提供送餐、照看等服務。“夥(huo) 食有人管,病痛有人問,生活更安心了。”諸葛村的楊玉仙老人說。
像徐俊、郭子涵一樣,一大批駐村第一書(shu) 記舍小家為(wei) 大家,為(wei) 脫貧攻堅無私奉獻,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接續奮鬥,才有了脫貧鄉(xiang) 村日新月異的麵貌。他們(men) 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譜寫(xie) 了一支支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也激勵我們(men)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yu) 擔當、甘於(yu) 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常 欽 李曉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