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快餐式消費中,新時代詩歌如何走過十年?
中新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應妮)如何麵對抹去詩歌藝術邊界和降低藝術門檻的大眾(zhong) 快餐式消費狂歡?如何處理好詩歌的私人空間與(yu) 公共空間的關(guan) 係?如何評價(jia) 越來越多基層詩人湧現的現象?答案或許可以從(cong) “新時代詩歌十年:進步與(yu) 空間”座談會(hui) 上獲得。
詩人葉延濱認為(wei) ,進入新時代,中國詩人麵對的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現實和全新的生活。“新時代”之“新”體(ti) 現在,這個(ge) 時代的現代性更多體(ti) 現在現實生活之中,現實生活的現代感又更強烈地賦予詩人更多的創作空間與(yu) 創作靈感。真正熱愛詩歌並堅守薪火相傳(chuan) 的詩歌精神的詩人們(men) ,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應新時代的期待,寫(xie) 出無愧於(yu) 時代的詩篇。在詩歌創作中,要追求詩歌精神的時代高度、詩歌題材的社會(hui) 深度、詩歌語言的藝術精度。麵對抹去詩歌藝術邊界和降低藝術門檻的大眾(zhong) 快餐消費狂歡,詩人們(men) 應該堅守詩歌精神,把握詩緣情、詩言誌、詩無邪的藝術底線。
近十年來,詩人們(men) 在寫(xie) 作上更加沉潛、更加有定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清華說,這十年中,詩歌與(yu) 底層社會(hui) 的關(guan) 係,顯得更加緊密。這不僅(jin) 表現在有許多寫(xie) 作者會(hui) 關(guan) 注到普通人的生存,而且還產(chan) 生了許多直接來自基層的詩人。“大詩寫(xie) 作”在近些年漸成風氣。現在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局勢飛速變化,這一切都催生著詩人的思考。新時代詩歌的另一個(ge) 特征是“文化地理”特質的凸顯。各個(ge) 不同地域與(yu) 文化背景的詩人群落漸已成形,他們(men) 共同形成一個(ge) 複雜的生態構造。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吳思敬談到,在新時代,詩人要對自我角色有更加精準的定位。有些詩人過於(yu) 強調“私人空間”,把詩歌寫(xie) 作變成“象牙塔”中的囈語;有些詩人則用“公共空間”完全遮蔽“私人空間”,讓人看不到詩人的形象,聽不到詩人的心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好“私人空間”與(yu) “公共空間”的關(guan) 係,不隻是技術問題、方法問題,更是涉及到詩人應該如何把握世界、自我的深層問題。因此,詩人既要下“詩內(nei) 功夫”,在詩歌創作中保持對藝術的探索,同時也要下“詩外功夫”,讓自己的心靈向世界敞開,汲取它的博大與(yu) 生機,成為(wei) 一個(ge) 無愧於(yu) 新時代的真正的詩人。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hui) 主任吉狄馬加指出,走過了百餘(yu) 年曆程的新詩創作,在與(yu) 時代、社會(hui) 的互動中,在對中外各種資源的熔鑄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you) 秀的作品。在新時代,詩人們(men) 需要繼承優(you) 良詩歌傳(chuan) 統,基於(yu) 現實語境進行新的創造,更好地處理好詩歌與(yu) 現實、個(ge) 體(ti) 經驗與(yu) 時代經驗、新經驗與(yu) 新語言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以更多精品力作塑造新時代的詩歌美學。
中國作協書(shu) 記處書(shu) 記鄧凱總結,新時代詩歌十年來,賡續了古老的中國詩歌傳(chuan) 統,又別開生麵地呈現了百年中國新詩迅猛生長、雜花生樹的蓬勃態勢。新詩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men) 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克服自身的局限。同時,新時代新征程、新的曆史方位為(wei) 詩人和評論家打開了新的話語空間,我們(men) 也需要更新詩歌的視覺係統、感知係統、評價(jia) 係統,把個(ge) 人的詩歌旨趣、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努力使筆下的詩歌具有更加深沉的力量和更加雋永的魅力。
據悉,座談會(hui) 由中國詩歌學會(hui) 主辦、鳳凰衛視領客文化協辦。近二十位詩人、作家、評論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研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