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王仁湘:黃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係由隴原東傳中原

發布時間:2022-04-11 16:2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史前彩陶經考古研究確證本土起源之後,出土大量精美彩陶的甘青地區彩陶文化,是由中原傳(chuan) 播而來還是當地起源發展形成?對此學界長期以來頗具爭(zheng) 議,也備受關(guan) 注。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在眾(zhong) 多遺址上發現發掘彩陶、修複研究彩陶、描繪大量彩陶紋飾已有30多年,他最新係統研究提出,目前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甘青地區彩陶文化堪稱仰韶文化正源,具有完整的起源與(yu) 發展序列而一脈相承,研究表明甘青地區從(cong) 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到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始終處在一個(ge) 文化高地,是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源泉。

  他強調,彩陶源頭的認識改變了,彩陶之路需要重新理解。“我們(men) 完全可以摒棄傳(chuan) 統的認知,彩陶不存在由中原出發到甘青的傳(chuan) 播途徑,而這種傳(chuan) 播正好是反向途徑,是由隴原進入陝豫晉鄂,再向東(dong) 進入魯南蘇北,向北入遼西,向南過兩(liang) 湖”。

  馬家窯文化與(yu) 仰韶文化彩陶線索明確

  王仁湘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介紹說,中國考古學在史前彩陶發現之初,就將彩陶源起與(yu) 彩陶之路的探索列為(wei) 重要課題。中國史前彩陶分布地域很廣,南北東(dong) 西都有發現,彩陶藝術傳(chuan) 統特別是黃河彩陶從(cong) 何處起源,“是一個(ge) 必答問題,也是一個(ge) 不容易解答的問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界在甘肅及鄰近的青海東(dong) 部地區新發現大量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同時也進行一些發掘工作,為(wei) 探索馬家窯文化及彩陶的來源進行深入研究。考古學家夏鼐命名的馬家窯文化,後來一些研究者常常稱之為(wei) 甘肅仰韶文化,但並不能等同於(yu) 起先發現於(yu) 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

  關(guan) 於(yu) 馬家窯文化與(yu) 仰韶文化的關(guan) 係,體(ti) 現在彩陶上的線索非常明確:考古學家石興(xing) 邦、嚴(yan) 文明都認為(wei) ,馬家窯文化彩陶受到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影響,其源起與(yu) 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有關(guan) 。這在後來發掘甘肅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與(yu) 西山坪、武山傅家門等遺址上,不僅(jin) 地層證據確認仰韶文化與(yu) 馬家窯文化的早晚關(guan) 係,出土大量彩陶也為(wei) 追尋彩陶的源頭找到線索。

  甘青史前彩陶具有完整起源與(yu) 發展序列

  王仁湘指出,甘肅境內(nei) 既有仰韶早中期半坡和廟底溝文化分布,又有仰韶晚期文化發現,在青海東(dong) 部也有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存發現。這些發現可以為(wei) 彩陶繁榮時期的興(xing) 起做出一個(ge) 基本判斷,即甘肅及青海東(dong) 部地區在6000年前就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來源應當就在這個(ge) 本土區域,應當就是仰韶時期的廟底溝文化。

  隨著田野考古的深入,後來又在隴東(dong) 發現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這些具有初始特征的彩陶將甘肅及以西鄰近地區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同時,已有發現完全能證實甘青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與(yu) 發展序列,這樣的序列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其他區域都沒有見到,因此,甘青地區是一個(ge) 非常值得關(guan) 注的原始藝術生長的典型區域。

  他說,甘肅及鄰近區域的彩陶,距今7000年以前起源於(yu) 隴東(dong) 至關(guan) 中西部邊緣一帶,經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大地灣四期文化(石嶺下類型)開始,甘肅史前彩陶體(ti) 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進入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顯,形成獨特的紋飾發展演變體(ti) 係。

  仰韶文化正源要到甘青地區尋找

  目前,與(yu) 彩陶來源相關(guan) 的討論,還有關(guan) 於(yu) 廟底溝文化的來源研究,也存有明顯疑問。“這個(ge) 問題現在並沒有真正解決(jue) ,有說廟底溝文化起自關(guan) 中,也有說起自晉南豫西,為(wei) 何不會(hui) 是起自甘肅?關(guan) 於(yu) 半坡與(yu) 廟底溝文化關(guan) 係討論的焦點,則是廟底溝文化從(cong) 何而來?是傳(chuan) 統所說的來自半坡文化還是其他?”

  王仁湘表示,他2003年發表《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就提出,半坡人的傳(chuan) 統顯然來自幹旱的黃土高原,這傳(chuan) 統很讓人懷疑可能生長在甘肅青海地區,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從(cong) 關(guan) 中以西的地區去尋找。後續發表《秦安大地灣遺址彩陶研究》討論甘青彩陶的序列,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明確提出要到甘青尋找仰韶文化的正源。

  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安大地灣遺址是處在西北與(yu) 中原文化帶的邊界,它地處西北,但更鄰近中原。在這樣一個(ge) 特別的位置,大地灣及其鄰近的一批遺址顯示出一種紐帶作用,它們(men) 既聯結著中原文化,又發展起本區域特色。可以確信,至少自前仰韶文化時期開始,鄰近中原的西北區域與(yu) 中原特別是關(guan) 中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已經屬於(yu) 同一係統。到了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這種一體(ti) 化態勢得到延續,隻是在廟底溝文化以後,情形才開始有所改變,西北地區迎來自己更加繁榮的彩陶時代。

  王仁湘強調,“過去我們(men) 都認為(wei) ,馬家窯彩陶是從(cong) 仰韶彩陶發展而來的,這個(ge) 認識沒有問題,但是發展演變的路徑推斷並不非常準確。提到馬家窯的源頭,都認為(wei) 是從(cong) 豫陝晉傳(chuan) 播到這裏的仰韶文化,其實並非這樣,這裏本來就有仰韶分布”。

  甘青地區彩陶傳(chuan) 統本來就有並一脈相承發展下來,從(cong) 大地灣出現彩陶到仰韶、馬家窯有完整鏈條,其主體(ti) 用不著由別的傳(chuan) 播途徑得來,當地彩陶發展最繁榮、傳(chuan) 統延續最久,是中國史前彩陶的一個(ge) 重要中心區。

  他指出,中原地區仰韶之後彩陶文化就衰落、沒有了,彩陶研究應該更加重視甘青地區的研究,關(guan) 注其在華夏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研究表明,甘青地區隴原那一塊文化高地,是中國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源泉。

  隴原地區可能是仰韶文化“大本營”

  王仁湘說,近來因為(wei) 甘肅張家川圪墶川遺址——主要揭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晚期一座聚落的新發現,又讓學界重新審視甘青地區彩陶源流。他認同考古同行李新偉(wei) 研究員的“天水大地灣遺址前仰韶時期的大地灣一期文化表明,隴原和關(guan) 中盆地一樣,是孕育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圪墶川特征鮮明的半坡類型晚期彩陶,再次證明,隴原地區是完成半坡類型向廟底溝類型轉變及廟底溝風格彩陶廣泛傳(chuan) 播的策源地”的觀點。他還特別指出,與(yu) 圪墶川共在的仰韶遺址在不大的範圍內(nei) 已發現近千處之多,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占到近半數,“這是什麽(me) 概念?這表明那裏可能是仰韶的‘大本營’”。

  王仁湘稱,考古領域這些舊的和新的發現完全顛覆了對仰韶文化及黃河流域彩陶起源傳(chuan) 播的傳(chuan) 統認知,他在即將出版的學術專(zhuan) 著《絲(si) 路彩陶》序文中作出判斷認為(wei) :始源於(yu) 渭河上遊的彩陶文化,向東(dong) 、北、南傳(chuan) 播,對黃河中下遊,中國北方大部,包括長江流域的部分區域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黃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後,傳(chuan) 播至河西走廊西去的彩陶文化,繼而西傳(chuan) 進入天山地區並綿延了近兩(liang) 千年。漢代以後,伊犁河下遊西天山地區的巴爾喀什河以東(dong) 以南,中亞(ya) 的七河地區、費爾幹納盆地,被稱為(wei) 所謂塞-烏(wu) 孫文化中,亦見有東(dong) 來彩陶文化的孑遺。

  他表示,中國西北地區彩陶自渭水隴山的白家村文化開始,到西天山伊犁河下遊終止,前後跨越5000多年曆史,在如此大時空範圍綿延的彩陶文化,對中國史前史、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yi) 。(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