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跨空間遷變與太平洋史研究的路徑創新
作者:王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教授)
有學者認為(wei) ,觀念具有天生的遷徙性,不斷進行著跨越空間的旅行,觀念在進入不同的空間時會(hui) 產(chan) 生種種與(yu) 原初內(nei) 容迥異的變化。觀念在跨越空間的常態中獲得更多創造性的潛能,獲取到更多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因此,觀念的跨空間流動孕育創造性。
“太平洋史”是一個(ge) 具體(ti) 的研究對象和領域,同時也是一個(ge) 具有開放性和交互性的國際化學科觀念。從(cong) 學術史看,太平洋史研究模式的階段性演化得益於(yu) 研究主體(ti) 關(guan) 於(yu) 太平洋史觀念的持續更新。而這一更新的核心動力,便來自該觀念在不斷的跨空間傳(chuan) 播中所收獲的混雜性和創造性。因為(wei) 其不斷的跨越空間旅行,“太平洋史”在觀念層麵成為(wei) 一個(ge) 包含多元化路徑的複數詞。
“太平洋史”觀念的跨空間遷變
“太平洋史”的跨國傳(chuan) 播和交流,是一場理論和觀念的跨越空間旅行。在這個(ge) 既非單向亦無終點的旅程中,不斷出現“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外來觀念”和“本土因素”的勾連,形成為(wei) 觀念的混雜性提供生成空間的“接觸地帶”。理論所產(chan) 生、存在、遷出的地理和社會(hui) 環境構成太平洋史觀念流動的“第一空間”,觀念在其中形成相對穩固的純粹性;理論遷入、傳(chuan) 播和發生變化的地理和社會(hui) 環境是“第二空間”,本土知識和觀念將在其中對遷入觀念進行借用、改造和中和。“接觸地帶”生成於(yu) “第二空間”,為(wei) 太平洋史觀念實現外來和本土因素的“中間”平衡狀態創造社會(hui) 空間——一個(ge) 非實體(ti) 的“第三空間”。活躍於(yu) “接觸地帶”的人們(men) ,會(hui) 基於(yu) 本土經驗對來自“第一空間”的支配性觀念施加平衡再造,由此賦予太平洋史研究以新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
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太平洋史學作為(wei) 歐美殖民主義(yi) 史學範式的依附,在空間觀念上表現為(wei) 帝國或大國的地理邊緣,在主題觀念上表現為(wei) 大國博弈和資源服務取向的地緣政治及民族誌研究,在身份觀念上表現為(wei) 不具主體(ti) 性和整體(ti) 意義(yi) 的他者敘事。太平洋諸島史和大洋洲史研究的發軔創立了“島嶼導向”的太平洋史學,澳大利亞(ya) 、新西蘭(lan) 和太平洋島國成為(wei) 殖民主義(yi) 史學觀念和本土觀念的“接觸地帶”,非殖民化這一新語境要素成了消解殖民主義(yi) 的太平洋史學的關(guan) 鍵。大洋洲本土史學家們(men) 更新了太平洋的空間觀念,將之局限在南太平洋這一傳(chuan) 統帝國的邊緣;調整了研究的主題,使之專(zhuan) 注於(yu) 描述地區各國從(cong) 曆史到現實的全方位發展;找回了具有主體(ti) 性和整體(ti) 價(jia) 值的民族國家身份意識,既強調各自作為(wei) “有曆史和文化的人民”的榮耀,也描繪泛地區的互有、相依、共存;他們(men) 沒有放棄對殖民主義(yi) 史學觀念的模仿,構築起了以澳、新為(wei) 中心的新地區主義(yi) 。
進入21世紀,受全球史和海洋史範式的影響,太平洋史學發生觀念的進一步混雜遷變:在歐美太平洋史學界,太平洋世界研究路徑興(xing) 起,它以太平洋世界為(wei) 空間框架,以海洋為(wei) 視野中心,同時突破了殖民主義(yi) 路徑和“島嶼導向”路徑的太平洋空間觀念;它以太平洋地區的全球性交流、互動為(wei) 核心研究主題,彌補了國家和地區史研究的相對不足;它還開啟了太平洋史研究中全球地方化的觀念進程。在大洋洲史學界,“島嶼導向”的太平洋史學也發生了海洋空間轉向,在“諸島之海”的框架下重新定位研究的空間、主題和身份。基本完成混雜遷變的太平洋史理論和觀念,又繼而通過知識的交流來到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跨越空間旅行。
中國學術界對太平洋史的接納與(yu) 反思
中國作為(wei) 太平洋域內(nei) 國家,並不缺乏對這一廣袤海域及相關(guan) 人類活動的學術關(guan) 注。就近年的涉太平洋曆史研究而言,大致呈現以下特征:空間視野上多以太平洋局部區域為(wei) 關(guan) 注重點,如西太平洋、東(dong) 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海域、南海等,缺乏對太平洋的整體(ti) 認識;習(xi) 慣以大陸為(wei) 中心看待曆史,海洋、海域、海疆往往作為(wei) 陸地的邊緣、附屬而存在;有關(guan) 太平洋的研究多依附於(yu) 中國史相關(guan) 論題。隨著全球視野的引入,“站在中國看世界”視角正積極影響國內(nei) 涉太曆史研究,但客觀來說,其程度尚不足以形成係統突破。
自太平洋史相關(guan) 研究及理論在中國引介和傳(chuan) 播起,一場觀念的流動和遷變就開始了。殖民主義(yi) 和“島嶼導向”兩(liang) 種太平洋史學路徑在其各自所賴以生成的“第一空間”,均獲得具有相對自洽特征的理論完整性,以“第一空間”的特有時空結構和觀念體(ti) 係作為(wei) 支撐。在它們(men) 進入中國後,“第二空間”的迥異環境導致理論的水土不服,外來理論觀念與(yu) 中國本土因素發生交流和對衝(chong) ,來自兩(liang) 個(ge) 不同空間的意義(yi) 和邏輯亟待消化和融合。
作為(wei) 舶來品的太平洋史,其視野、方法和路徑引發了中國世界史學者的研究興(xing) 趣,拓寬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對象空間。新世紀以來的太平洋史以其整體(ti) 視野和全球視野為(wei) 特征,為(wei) 中國世界史研究反思民族國家史學、批判西方中心主義(yi) 提供了實踐樣本。太平洋史研究將近代以來人類的跨文化交流互動作為(wei) 核心關(guan) 注,對中國學者探究世界曆史發展的深層動力機製具有啟發性。
同時,太平洋史現有研究路徑的局限也引起中國學者的警惕:首先是它所構建的西方話語體(ti) 係問題,仍呈現明顯的歐美中心或澳新中心色彩。其次是它所采納的中心向邊緣的放射型思維模式,基本采用資本主義(yi) 的、現代(化)的、帝國擴張的線性單向敘事邏輯,將其他地區、人民、文明作靜態化、邊緣化和二元化的處理。再次是現有的兩(liang) 種主流路徑對立性有餘(yu) 、協調性不足,受到全球史視野影響的太平洋世界路徑過度強調去民族國家化,重視交往網絡的同時缺乏係統性深度發掘;“島嶼導向”的太平洋史學則依舊固守新地區主義(yi) 和國家本位,微觀研究占據主體(ti) 。
探索太平洋史研究的中國路徑
作為(wei) 觀念遷徙的承載主體(ti) ,太平洋史研究者最有可能實踐三種形式的觀念運動:模仿外來觀念的“同化混雜”;“試圖顛覆中心,扭轉外來觀念的單向傳(chuan) 播,並消解其霸權地位”的“去穩定性混雜”;借助兩(liang) 者之雙向運動實現的平衡穩定的混合。前兩(liang) 種是對立式的,第三種是合作式的。就理想狀態而言,觀念的混雜性以第三種為(wei) 目標,在主動性的選擇中去吸收、使用和賦予新的意義(yi) 。
中國的太平洋史研究者既不能做國外太平洋史理論的追隨模仿者,也不應執著於(yu) 以自我的堅持消解外來觀念的強勢,去追求一種平衡的混合性才是更合理的出路。中國學者應該做有中國特色的太平洋曆史研究。這個(ge) 特色,就是在充分尊重中國主體(ti) 性的前提下,主動而合理地吸納國際太平洋史主流路徑的整體(ti) 視野、全球視野、海洋視野,做融通中國與(yu) 太平洋、太平洋與(yu) 世界的創新性研究。
首先,要打通中國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的界限,將“站在中國看太平洋”“站在中國看世界”與(yu) “站在世界看太平洋”“站在太平洋看中國”相結合。把太平洋視作一個(ge) 空間框架,一個(ge) 視野的出發點和銜接點,向外聯結起世界的發展,向內(nei) 透視中國及一些曾處在資本主義(yi) “邊緣地帶”的太平洋國家和地區的曆史作用,探索突破西方中心的太平洋曆史解釋模式的可能。
其次,從(cong) 太平洋出發,去發現新的方向,既不再是從(cong) 歐洲或西方向其他部分的單一性發散,也不再是以海岸作為(wei) 陸地的邊界;去發現新的空間,如容納了中國的太平洋空間、全球性海洋空間;去發現存在於(yu) 全球視野、整體(ti) 性視野中的新的聯係,如太平洋連接起的全球貿易網絡、太平洋世界的環境變遷、19世紀泛太平洋的移民大流動,如海洋空間與(yu) 陸地空間的聯通一體(ti) 等。
再次,要將全球史的網絡化視野和民族國家史的深度解釋相結合,發掘經濟全球化與(yu) 民族國家發展之間的契合點,並集中回答近代以來太平洋地區是如何推進並實現經濟全球化、中國在該進程中究竟居於(yu) 怎樣的位置、它對太平洋世界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怎樣的係統性作用等。
理論的價(jia) 值在於(yu) 啟發和孕育新的創造。對外來理論的吸納借鑒,不是要被征服和同化,而是追求具備本土主體(ti) 性的平衡性混合,它的實現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能孕育出一個(ge) 怎樣的“第三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