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民歌,是一種訴說生活的本能
【青春之我】
我叫拉丹珠,是一個(ge) 長在大涼山的四川姑娘,爸爸是彝族人,媽媽是藏族人。我同民歌的緣分,在我很小時便已結下:也許是聽著外婆哼唱的藏語小調,不知不覺睡著的時候;也許是伴著放牛郎的山歌,與(yu) 兄弟姐妹在田野間奔跑玩耍的時候;也許是節日的篝火邊,和夥(huo) 伴們(men) 縱情跳著彝族歌舞的時候,那些樸素的旋律便留在了我的心頭,連同許多美好的畫麵常駐心間。
長大後,我進入四川音樂(le) 學院民歌聲樂(le) 係學習(xi) 。如果說民歌是伴我長大的一位“老朋友”,那麽(me) 學習(xi) 期間,我又以學生的身份,重新結識了它。原來,民歌可以有很多種唱法,學院派的,原生態的,流行的等等。原來,民歌不隻是一首歌,它還是記錄一個(ge) 地區曆史記憶的“有聲書(shu) ”,是再現勞動人民生活、情感的“音樂(le) 寫(xie) 真”。通過幾年的學習(xi) ,我掌握了專(zhuan) 業(ye) 的聲樂(le) 技巧去演繹民歌,不過比起規範性的唱法,我還是喜歡偏自由一點的唱法,就像對“老朋友”訴說一般。
參加《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是我第一次通過電視向全國的觀眾(zhong) 表演民歌,對於(yu) 缺少舞台經驗的我是個(ge) 不小的挑戰。我帶來的第一首歌,是講述納木錯風情的《光》。這首歌旋律悠長,音域廣,演唱難度比較高。一開始練習(xi) 的時候,我竭盡所學,嚐試用各種技巧處理聲音、表現高音,可當我順利地唱下來,音樂(le) 老師卻說“聽不到我的風格”。這讓我有了不小的壓力,然而越想得多越唱不好。
偶然間,我在一次錄製的間隙走到了長沙撈刀河邊。寬闊的河水,青青的河岸,還有不知哪來的一頭小牛,眼前的一切讓我瞬間放鬆了下來。坐在河邊,我想起了我的家鄉(xiang) ,想起了那座總能挖到野草莓的小山,那條名為(wei) 安寧的清清小河,還有總是忙碌著的外婆,我不禁哼起了《光》:“山那邊,雲(yun) 下麵,尋找我夢中的雪蓮。跟著風,跟著雲(yun) ,我的家在天之巔……”這些歌詞在我心裏突然有了意義(yi) 。
我演唱的《光》播出後,觀眾(zhong) 的反饋很好,給了我不少鼓勵。有人說:我的歌聲將他們(men) 帶去了雪域高原。其實,借著《光》,我唱的是自己的生活,唱的是家鄉(xiang) 的山水人情,唱的是對祖國綠水青山的熱愛。
我想,我已找到了現階段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像訴說生活那般,自在地歌唱。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演唱,通過節目的推介,讓更多人意識到,民歌離我們(men) 不遠,民歌就是我們(men) 的生活。
作者簡介:拉丹珠,26歲,《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歌手,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光明日報記者李丹陽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