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沉浸式戲劇為何走紅

發布時間:2022-04-13 14: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方曲韻

  “點——燈——”當參觀者戴上實習(xi) 研究員的工牌,齊聲喊出“啟動密碼”後,一場沉浸式的文物修複之旅就正式開始了。

  這是目前正在北京市光科技館舉(ju) 辦的“張燈結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燈具珍品展”上的場景。以沉浸式演藝的形式辦一場文物展覽,正是這個(ge) 展覽在社交媒體(ti) 上走紅並一再延長展期的原因。在這裏,觀眾(zhong) 既是參觀者,也是參與(yu) 者,可以向文物講解員提問,也可以通過屏幕和古人來一場隔空對話。

  近年來,隨著沉浸式業(ye) 態的走紅,戲劇正在和博物館、酒吧、餐廳及各類新型文化空間“邂逅”,產(chan) 生了豐(feng) 富的化學反應,碰撞出了更多新的戲劇觀看和互動體(ti) 驗形式,成為(wei) 年輕人中的一種新風向,也讓戲劇這種傳(chuan) 統的舞台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活力。

   引人入勝的複調敘事

  什麽(me) 是沉浸式戲劇?

  沉浸式戲劇又名浸入式戲劇。在特定的演劇空間裏,觀眾(zhong) 可以主動探索劇情,跟隨演員行走,拿起道具翻看,甚至可以引領演員和其他觀眾(zhong) 發展出新的劇情線索。

  2016年,《不眠之夜》在上海首演,一時成為(wei) 現象級產(chan) 品。主創通過對上海市區一棟爛尾樓的改造,完成了場館設置。在五層樓的劇場裏,幾十個(ge) 房間幾乎同時上演不同劇情,觀眾(zhong) 被劇情吸引,跟隨演員腳步樓上樓下四處探索。迄今為(wei) 止,這台引進自紐約、改編自《麥克白》的沉浸式戲劇已連續上演1000多場,平均上座率達95%。

  與(yu) 此同時,從(cong) 改編到原創,從(cong) 模仿到創新,越來越多沉浸式戲劇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也讓更多人接受與(yu) 喜愛這種新的演出形式。

  近年來,不少傳(chuan) 統業(ye) 態也感受到了沉浸式戲劇的“魔力”。去年國慶期間,一部名為(wei) 《那年八一》的戲劇在南昌八一起義(yi) 紀念館上演。在劇中,觀眾(zhong) 可以選擇新兵、學生、市民等角色,換上相應服裝,身臨(lin) 其境感受革命前輩告別家鄉(xiang) 、參加革命、堅定信仰的感人故事。首輪演出結束後,不少觀眾(zhong) 和劇中人共情了,自發在網上分享觀後體(ti) 驗。

  “當下,年輕人不滿足於(yu) 傳(chuan) 統的‘被’講解的參觀方式,他們(men) 更希望自己參與(yu) 其中。當展覽做成了沉浸式劇目的形式,參觀者和演員之間就形成一種新的互動關(guan) 係。更加開放、多點的場景和演出,能讓年輕人自由選擇視角去理解與(yu) 挖掘那段曆史,並產(chan) 生多次參觀的欲望。”江西省南昌市青雲(yun) 譜區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文聯主席占雯說。

  傳(chuan) 統文化也成為(wei) 原創劇本的靈感來源。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ge) 胡同裏,每到周五、六、日,這裏的演劇場就會(hui) 上演古風沉浸式戲劇《青麓幽鳴·青木篇》。當觀眾(zhong) 們(men) 戴上麵紗,穿過一條長長甬道,就進入了一個(ge) 名為(wei) 麓隱村的小村莊,以村民的身份觀察這裏發生的一切。

  “這部戲的靈感源於(yu) 《山海經》。”《青麓幽鳴》製作總監歐陽淩翔是一名90後,因為(wei) 在上海看過《不眠之夜》,了解到沉浸式戲劇這種形式,萌生了創業(ye) 想法。“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其實有很多適合改編成沉浸式戲劇的元素,我對誌怪類題材十分感興(xing) 趣,所以選擇了古風玄幻方向讓自己的想法落地,最終有了《青麓幽鳴》這出劇目。”

  “沉”進去,難在哪

  《2020年中國沉浸產(chan) 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指出,我國沉浸式體(ti) 驗項目的數量已經從(cong) 2013年的1個(ge) ,增加到了2019年的1100個(ge) ,自2016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率集中在200%~300%。雖然當前整個(ge) 沉浸式體(ti) 驗行業(ye) 發展勢頭正勁,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感慨,做一台好的沉浸式戲劇依然不容易。

  首先是成本和票價(jia) 問題。在沉浸式戲劇裏,觀眾(zhong) 往往會(hui) 深入到場景之中去,甚至會(hui) 拿起道具進行翻看,因而置景、道具、服化等“硬件”都需要非常精良,這就勢必導致一台沉浸式戲劇的製作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製作成本,還有運營成本。“關(guan) 於(yu) 沉浸式戲劇的觀眾(zhong) 體(ti) 驗感,有一個(ge) 比較粗淺的評判標準,即一個(ge) 演員平均需要服務多少位觀眾(zhong) 。”沉浸式戲劇製作人錢子君介紹,為(wei) 了保證更好的互動感和沉浸感,一台沉浸式戲劇的演員觀眾(zhong) 比一定是越高越好,當然也可以用技術手段去增強和平衡體(ti) 驗感,但也絕對不能在開放空間內(nei) 無止盡進客。這就意味著沉浸式項目的單場客流量存在上限,同時每張門票的價(jia) 格不可能太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比較熱門的沉浸式戲劇,票價(jia) 主要集中在400至1000元這一區間,這無疑限製了沉浸式戲劇的進一步“出圈”。

  還有劇本和人才問題。相比傳(chuan) 統戲劇,沉浸式戲劇往往存在多條故事線,故事線之間還會(hui) 有重合的部分。如何讓觀眾(zhong) 在該分開的時候分開,該合並的時候合並?每一條故事線上的觀眾(zhong) 在每一分鍾會(hui) 遇到什麽(me) 樣的故事?“這背後需要非常嚴(yan) 密的邏輯,所以在製作沉浸式戲劇劇本的時候,我個(ge) 人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表格形式,而不是通過傳(chuan) 統的文檔形式來完成。”錢子君認為(wei)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劇情效果決(jue) 定了一部沉浸式戲劇所能達到的上限,但是劇本邏輯和觀眾(zhong) 動線是否合理則決(jue) 定了一部劇的下限,這就對傳(chuan) 統的編劇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演員所麵臨(lin) 的考驗也變多了。“沉浸式戲劇演員的一舉(ju) 一動,一顰一笑是完完全全暴露在觀眾(zhong) 麵前的,沒有絲(si) 毫遮掩的機會(hui) ,必須做到極其細致。這就導致沉浸式戲劇的排練周期往往要比普通戲劇更長。”歐陽淩翔介紹,《青麓幽鳴》的排練時間長達3至4個(ge) 月,在這個(ge) 過程中,還要不斷模擬觀眾(zhong) 的各種反應,讓演員提前適應這樣的形式,在短時間內(nei) 引導觀眾(zhong) 入戲和共情。

  未來走向何方

  “不管是劇本殺也好,密室逃脫也好,沉浸式體(ti) 驗的共同目標,就是搭建一個(ge) 無限真實的虛擬世界,探索人類體(ti) 驗的極限。”歐陽淩翔道出了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的終極理想與(yu) 追求。但是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也同時承認,作為(wei) 一種新生事物,包括劇本殺在內(nei) 的沉浸式體(ti) 驗在國內(nei) 的成長仍需時日。從(cong) 網絡等渠道的反饋來看,也有不少沉浸式體(ti) 驗存在形式華麗(li) 、內(nei) 容空洞、互動刻意等現象,行業(ye) 亟待規範。

  作為(wei) 沉浸式行業(ye) 的一個(ge) 細分領域,未來,沉浸式戲劇會(hui) 朝什麽(me) 方向發展?

  做係列產(chan) 品將是一個(ge) 躲不開的趨勢。“沉浸式戲劇是所有戲劇門類裏最耗費時間和金錢的,在短期投資角度上看或許並不劃算,但當一個(ge) 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並且成為(wei) 一個(ge) 經典之後,它的價(jia) 值是無法估量的。”歐陽淩翔介紹,《青麓幽鳴·青木篇》上演了150多場,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和穩定的觀眾(zhong) 群體(ti) ,還有三個(ge) 篇章已經在籌備中了。“我們(men) 不想做‘快消品’,我們(men) 要細水長流,把它做成經典。”

  此外,和不同的業(ye) 態“碰撞”,也成為(wei) 沉浸式戲劇走出小圈子、走進大眾(zhong) 的一種選擇。據了解,即便是《不眠之夜》這樣的大型沉浸式演出,它的單場觀眾(zhong) 人次也不會(hui) 超過400人,而像《青麓幽鳴·青木篇》這樣的中小型沉浸式演出,單場觀眾(zhong) 人次則在百人左右。但當沉浸式戲劇和展覽、景區、酒吧等業(ye) 態相結合後,它的人流量就可以大大增加。

  “這其實就是一種取巧的方式。”錢子君解釋,以沉浸式體(ti) 驗展為(wei) 例,它對於(yu) 人流量的控製就沒有那麽(me) 嚴(yan) 格,一是因為(wei) 展覽不受固定演出時間限製,二是因為(wei) 展覽中穿插的戲劇演繹往往比較淺顯和簡單。對於(yu) 展覽的觀眾(zhong) 來說,他們(men) 的心理預期隻是看個(ge) 展,沒想到還看到了戲,這是一種體(ti) 驗的升級。

  而對於(yu) 景區、酒吧等業(ye) 態來說,它們(men) 的場景就是天然的沉浸式演出場所,商業(ye) 模式也已經較為(wei) 成熟。據了解,沉浸式的經典昆曲《浮生六記》在上海豫園、蘇州滄浪亭等景點演出期間,除了門票收入外,還對景區的餐飲、購物等消費起到了很大帶動作用。

  “將演藝空間和公共空間相融合,突破了傳(chuan) 統戲劇的場地限製,降低了演出場地的成本,也實現了對城市文化的引領和塑造。”在錢子君看來,這種在公共空間進行的沉浸式、互動性和具有參與(yu) 感的戲劇形態,將是未來新消費的一種。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