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短視頻刷亮海外朋友圈
【文藝觀潮】
作者:趙暉(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授、中國電視劇製作產(chan) 業(ye) 協會(hui) 短視頻工作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
隨著智能互聯數字時代的到來,全球化進入更為(wei) 複雜的深度磨合期。在新的國際傳(chuan) 播格局下,中國文化如何以海外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形式和敘事方式實現有效傳(chuan) 播,這一問題亟待解決(jue) 。近幾年,短視頻崛起,為(wei) 業(ye) 界提供了新思路。網絡達人製作的短視頻走紅海外,塑造了可信、可親(qin) 、可敬的中國人形象,甚至帶動了“中國元素”的時尚潮流,引發海外民眾(zhong) 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xing) 趣。
將視聽內(nei) 容融入日常生活,構建喜愛中國文化的網絡虛擬社群
從(cong) 開水白菜到滿漢全席,“日食記”係列短視頻在記錄製作中國傳(chuan) 統美食的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對食物的理解,引發海內(nei) 外網友的關(guan) 注。經常有外國網友留言:“請來我家做菜吧!”在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擁有800多萬(wan) 粉絲(si) 的“滇西小哥”以酸角糕、雲(yun) 腿酥、竹筒飯等自耕自種、自養(yang) 自產(chan) 的雲(yun) 南美食,搭配滇西鄉(xiang) 村風景,為(wei) 海內(nei) 外用戶送去別有風情的“雲(yun) 南味道”,激起了眾(zhong) 人對雲(yun) 南生活的濃厚興(xing) 趣。其中,以滇西方言演繹地方風土人情與(yu) 美食文化的視頻《火腿,雲(yun) 南菜的靈魂》,播放量超過3400萬(wan) 次。這些植根於(yu) 中國文化、呈現中國老百姓日常的短視頻以新穎的視角,獨特的個(ge) 人風格,獲得了眾(zhong) 多海外受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作為(wei) 一種獨特的網絡視聽文化現象和具有創新性的視聽內(nei) 容運營平台,短視頻對視聽內(nei) 容的傳(chuan) 播主要是基於(yu) 網絡虛擬社群的搭建。個(ge) 人用戶和機構用戶生產(chan) 的各種接地氣的短視頻產(chan) 品,可以建構一個(ge) 包羅萬(wan) 象的虛擬生活空間,實現視頻生產(chan) 者、上傳(chuan) 者、接受者、傳(chuan) 播者四位一體(ti) 的角色身份綁定,使視聽內(nei) 容與(yu) 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深深地嵌套在一起。這些來自自媒體(ti) 用戶的視聽內(nei) 容通過平台的傳(chuan) 播與(yu) 發酵,再依托大數據智能算法的精準推送,構建了一種基於(yu) 共同價(jia) 值認同基礎上的網絡虛擬社群,推動了知識文化的價(jia) 值變現,引發著一場意義(yi) 空前的社會(hui) 媒介化與(yu) 產(chan) 業(ye) 視頻化的深刻變革。
具體(ti) 到傳(chuan) 播中華文化方麵,短視頻在海外受眾(zhong) 中建構起一個(ge) 中華文化“朋友圈”。一方麵,海外用戶可通過將中國文化類短視頻分享給朋友,實現“熟人傳(chuan) 播”。另一方麵,中國文化類短視頻內(nei) 容還將喜歡相同內(nei) 容的用戶聯結在一起,打通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鏈路。這樣,優(you) 質的視頻內(nei) 容可以在更長的時間跨度裏被反複曝光,維持長尾熱度,形成“裂變式傳(chuan) 播”。這些傳(chuan) 播特性為(wei) 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揮獨特的作用。
各方傳(chuan) 播力量的多元表達,塑造生動立體(ti) 的中國文化形象
“日食記”“滇西小哥”等深耕美食文化的作品和網絡達人在國際上獲得良好反響後,讓人們(men) 看到了海外社交媒體(ti) 平台和短視頻形式在傳(chuan) 播中國文化中所具有的獨特優(you) 勢。於(yu) 是,越來越多製作機構和自媒體(ti) 創作人才加入中國文化類短視頻作品的創作中,使以中國文化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短視頻創作開始超越美食的狹窄範疇,呈現出更加豐(feng) 富和深廣的麵貌。比如,中國舞者楊柳將芭蕾和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結合起來的視頻,在YouTube上獲得了幾十萬(wan) 的播放量。她的走紅吸引了許多海外媒體(ti) 報道,很多外國觀眾(zhong) 被這種讓足尖藝術在竹子上綻放的東(dong) 方美韻所震撼。青年國風樂(le) 團“自得琴社”賬號的視頻裏,宣紙一般的背景下,穿著古代服飾的樂(le) 師或撫古琴,或吹笛蕭,或擊大鼓,在互聯網上掀起了“古畫音樂(le) ”的風潮。其中靈感來源自中國古典民樂(le) 的《空山鳥語》,截至2022年4月,播放量超過260萬(wan) 次,甚至引發國外網友對中國民樂(le) 、中國服飾的追風。這些優(you) 質視頻內(nei) 容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紅,讓海外用戶感受到一種來自中國文化內(nei) 部的深厚底蘊。
不隻是網絡達人和市場化機構,中國主流媒體(ti) 也意識到短視頻在傳(chuan) 播中國文化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紛紛入場。《中國日報》在臉書(shu) 最受喜愛的視頻創作者榜單中位列第十名;《中國日報》著力打造“網紅”外籍記者,通過戲劇化的方式介紹獨特的中國文化;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ti) 在推特上收獲大批粉絲(si) ,著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還有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研究院、中國對外書(shu) 刊出版發行中心(國際傳(chuan) 播發展中心)等單位共同推出的《新中國之歌》,視覺中國等單位共同出品的《接力》都在海外引發熱烈反響,以文載道、以文傳(chuan) 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具有中國特色、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ou) 秀文化。
在各方努力之下,中國文化類短視頻迎來了創作播出熱潮。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題材為(wei) 例,中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557項,截至2021年12月,在抖音上的覆蓋率高達98.8%,有1539項被短視頻化,內(nei) 容涵蓋了水墨畫、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漢服、傳(chuan) 統手工藝等門類,包括非遺傳(chuan) 承人生活、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等多重視角。這些文化元素賦能視聽內(nei) 容開發,經過在中華海外文化網絡虛擬“朋友圈”的傳(chuan) 播,使中華文化在海外有效落地,走進了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年群體(ti) 的心田。
適應媒介特性,尋找共通情感,使中華文化在海外有效落地
短視頻在海外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難題。比如,短視頻時長短、篇幅小,敘事空間小,在短時間內(nei) 很難觸達中國文化中複雜精深的內(nei) 容;受到各方主客觀原因影響,文化折扣仍會(hui) 帶來一定的傳(chuan) 播阻力。在這種情況下,尋找情感共通點往往比訴諸理性的效果更好。短視頻創作者應揚長避短,發揮短視頻在情感傳(chuan) 遞方麵的優(you) 勢,從(cong) 人類所共通的情感層麵策劃內(nei) 容,在趣味性、故事化的內(nei) 容中以小見大,構建立體(ti) 生動的中國形象,引發海外受眾(zhong) 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減文化折扣,實現文化增值。
總而言之,中國文化類短視頻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應當建立多元邏輯、多元共生、多元共識的國際傳(chuan) 播理念,設計出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跨文化傳(chuan) 播立體(ti) 管道,遵從(cong) 傳(chuan) 播規律、增強跨文化傳(chuan) 播的有效性,更要認清當下傳(chuan) 播生態發生的巨大變化,致力於(yu) 構建全媒體(ti) 傳(chuan) 播矩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隨著我國走上世界舞台中央,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需要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用短視頻進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也是國際形勢新格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相信在相關(guan) 政府部門的扶持引導之下,在業(ye) 界工作者的努力下,將會(hui) 湧現更多表現中國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qin) 和力的優(you) 質短視頻產(chan) 品。中國文化類短視頻的國際傳(chuan) 播之路將越走越寬廣,越走越穩健。
(文章係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移動短視頻現狀、問題與(yu) 創新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