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曆史煙塵中觸摸樓蘭

發布時間:2022-04-14 15:2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夏國強

  記載在《史記》《漢書(shu) 》中的樓蘭(lan) 古城,因為(wei) 自然條件的變化而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上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揭開了她神秘的麵紗,同時也開啟了樓蘭(lan) 研究之門。

  當時的考古發掘,多由海外冒險家完成,直至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這裏,中方隊員黃文弼在土垠遺址所掘得的漢代木簡,讓尋找樓蘭(lan) 的印記裏有了中國人的名字。1980年4月,侯燦率考古隊進入樓蘭(lan) ,獲取了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文物和文獻材料,並在7年後,用《樓蘭(lan) 考古調查與(yu) 發掘報告》(下簡稱《報告》)把樓蘭(lan) 帶回考古研究視域。

  閱讀《報告》,仿佛跟著考古工作隊走進樓蘭(lan) 古城:漫步走過枯朽的胡楊林,房屋周邊布滿桃核,摻雜著植物的土層牆皮,堆積麥糜的穀倉(cang) ,不規則的城牆,蜿蜒的古水道以及房屋陶罐中的木牘竹簡、官署佛塔、烽燧墓葬。

  《報告》用數字為(wei) 我們(men) 搭建巍峨的城牆、勁風吹過的溝坎、成片的房屋建築,風蝕的佛塔,其間錯落的陶壺、木人、布片、銅鏡、鐵釘、戒指、骨雕,還原著樓蘭(lan) 人的生活場景——他們(men) 臨(lin) 水而居,種植果木,耕作商貿,建九層佛塔,畫斑斕壁畫,更把中央王朝的統治管理模式擴展到此間。412枚木簡、164份紙文書(shu) ,記錄了曹魏嘉平四年到前涼建興(xing) 十八年,78年間駐守樓蘭(lan) 的官員士卒們(men) 日常屯墾守備、領取器物糧食的信息,還有“浣易衣裳”的問候和“心書(shu) ”字樣。

  器物測量、碳-14測定、文書(shu) 年號……這些數字無聲描述著古老城市的變遷,讓我們(men) 在曆史的煙塵之中能觸摸樓蘭(lan) 的記憶:自石器時代起,樓蘭(lan) 就依傍孔雀河的下遊聚集人類,兩(liang) 漢形成絲(si) 路孔道,魏晉成為(wei) 西域長史的駐地。

  雖然斯文·赫定的《中亞(ya) 與(yu) 西藏》《1899-1902年中亞(ya) 考察的科學成果》以及隨後斯坦因的《沙漠契丹廢址記》《西域考古圖記》等著作中都有關(guan) 於(yu) 樓蘭(lan) 的發掘記錄,但侯燦主持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是價(jia) 值和意義(yi) 最大的一次,填補了空白,使中國學者在樓蘭(lan) 研究上有了發言權。在層疊的曆史碎片中,更為(wei) 係統科學的工作無疑能拚合出最貼近真實的樓蘭(lan) 圖景。這次考察先從(cong) 空中和地麵探查進入樓蘭(lan) 的道路,1980年3月下旬才分東(dong) 西兩(liang) 路進入樓蘭(lan) ,除了新疆考古所之外,新疆氣象局、新疆地理研究所的加入,使得勘察、清理、圖片製作、修複清洗較之以往都更為(wei) 專(zhuan) 業(ye) 。

  《報告》中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了曆次發掘的過程,我們(men) 看到的不僅(jin) 是考古現場,更是一部樓蘭(lan) 考古史。《報告》校訂了斯文·赫定、斯坦因標定的樓蘭(lan) 經緯度位置,用更為(wei) 細致的視角逐次展現了樓蘭(lan) 古城附近的河流、平原、胡楊林以及遺址中的各種植物,使城市地表的人文自然地理要素更為(wei) 清晰。同時借助氣象學的資料,找到了風蝕後的城牆確址,校正了斯坦因認為(wei) 城牆呈正方形的錯誤。而牆址的確定,又使得對夯土層的測定更加細化,發現古城的建造是分築而成。《報告》對城市建設的關(guan) 注延及前期發掘者未能注意的城市供水問題,補充古水道的數據,沿水道的遺跡調查對斯文·赫定的發掘失誤做了很多糾正,驗證了斯坦因的一些看法,還在已被斯文·赫定、斯坦因言之鑿鑿清理完畢的西南區官署中得到了新的文書(shu) 和文物。

  斯坦因在《亞(ya) 洲腹地考古記》中稱,被命名為(wei) “孤台墓地”的墓葬群“雜亂(luan) 無章”和“非常令人費解的混亂(luan) ”,但《報告》發現該區留存的MB1墓葬並不是那麽(me) 無序。在對已發掘的MB2墓葬再次清理的過程中,又發現了大量珍貴的遺物。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報告》,或許我們(men) 就一直迷失在斯坦因的記錄中而錯失樓蘭(lan) 的風姿。

  1987年3月,侯燦完成了報告,但由於(yu) 種種原因,直至2016年9月16日侯先生永遠睡去,樓蘭(lan) 還靜靜地躺在密封好的牛皮口袋中。

  2019年12月,新疆師範大學黃文弼中心鄭重接受了《報告》遺稿,傾(qing) 注侯燦心血的手寫(xie) 稿和精細的線圖、照片,經過整理和校改之後,由鳳凰出版社出版,完整展現出中國學者的“樓蘭(lan)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