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與山東德州
顏真卿是唐朝名臣、書(shu) 法家,也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在立德方麵,他遵從(cong) 顏氏家訓,秉性正直、篤實純厚、修身齊家、忠君愛國。在立功方麵,他造福百姓、為(wei) 官有聲、捐軀赴難、精忠報國。在立言方麵,他善詩文,著《韻海鏡源》《禮樂(le) 集》《吳興(xing) 集》等多部文集(大都散失),後人輯有《顏魯公集》。顏真卿諡號“文忠”,南宋高宗趙構禦賜其廟額為(wei) “忠烈”,尊其為(wei) 神。
作為(wei) “楷書(shu) 四大家”之一,顏真卿所創“顏體(ti) ”楷書(shu) 成為(wei) 影響巨大的中國書(shu) 法流派,至今有“學書(shu) 當學顏”之說。所作《祭侄文稿》被後世譽為(wei) “天下第二行書(shu) ”。蘇軾有言:“詩至於(yu) 杜子美,文至於(yu) 韓退之,畫至於(yu) 吳道子,書(shu) 至於(yu) 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認為(wei) 中國的書(shu) 法到了顏真卿就達到了頂峰。顏真卿為(wei) 今世所知,主要是由於(yu) 他的書(shu) 法成就。作為(wei) 集大成者,他在書(shu) 法史上的地位僅(jin) 次於(yu) 王羲之。然而顏真卿與(yu) 王羲之又有著本質不同,如果說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築起中國書(shu) 法的第一座豐(feng) 碑,那麽(me) 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shu) 法的又一座高峰。顏真卿書(shu) 法的正大氣象,集中體(ti) 現了中華民族渾厚博大、端莊威嚴(yan) 、剛強不屈的稟性。他用生命精神詮釋書(shu) 法,成為(wei) 書(shu) 法美與(yu) 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範。字如其人,人書(shu) 合一。歐陽修說:“顏公書(shu) 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斯人忠義(yi) 出於(yu) 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wei) ,有似其為(wei) 人。”北宋書(shu) 學理論家朱長文說:“其發於(yu) 筆翰,則剛毅雄特,體(ti) 嚴(yan) 法備。如忠臣義(yi) 士,正色立朝,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雲(yun) 以書(shu) 為(wei) 心畫,於(yu) 魯公信矣。”將顏真卿書(shu) 法的生命氣象闡釋得淋漓盡致。
顏真卿與(yu) 德州有著不解之緣。德州,對顏真卿有著特殊的意義(yi) 。顏真卿曾任平原太守,正是在此任上書(shu) 寫(xie) 了人生最為(wei) 輝煌的篇章,成就了他的“三不朽”。世稱“顏平原”,其來有自。而當時的平原郡就是今日之德州。漢高祖從(cong) 齊郡分置平原郡,後幾多變更,隋初廢平原郡,置德州,隋大業(ye) 初又複名為(wei) 平原郡,治所在安德縣(今陵城區)。唐武德四年(621年)複為(wei) 德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wei) 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為(wei) 德州。顏真卿於(yu) 753年到任平原郡太守,754年創作了《東(dong) 方朔畫讚碑》,755年奮起抗擊安祿山之亂(luan) ,756年末離開平原郡,曆時三年有餘(yu) 。
在平原郡任職期間,顏真卿創作了大量書(shu) 法精品,尤其天寶十三年的《東(dong) 方朔畫讚碑》成為(wei) 傳(chuan) 世名作。《東(dong) 方朔畫讚碑》全稱《漢太中大夫東(dong) 方先生畫讚碑》,碑文是西晉文學家夏侯湛所撰《東(dong) 方朔畫讚》,文章對漢武帝時任職太中大夫的平原郡人東(dong) 方朔 “戲萬(wan) 乘若寮友,視儔(chou) 列如草芥。雄節邁倫(lun) ,高氣蓋世”的一生,給予崇高評價(jia) 。該碑集奇人奇文奇字於(yu) 一體(ti) 、隸篆楷於(yu) 一碑,堪稱絕品。碑正文為(wei) 顏真卿楷書(shu) ,陽額為(wei) 其篆書(shu) ;碑陰記為(wei) 顏真卿撰文並楷書(shu) ,額為(wei) 其隸書(shu) 。四麵刻,碑陽、碑陰各15行,碑側(ce) 各3行,每行30字。顏真卿書(shu) 此碑時正值盛年(45歲),筆法剛健雄渾、遒勁嚴(yan) 正、平整峻峭、氣勢磅礴,《東(dong) 方朔畫讚碑》成為(wei) 顏真卿楷書(shu) 的代表作,故稱顏子碑。蘇軾雲(yun) :“顏魯公平生寫(xie) 碑,唯東(dong) 方朔畫讚為(wei) 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 千百年來,世人爭(zheng) 相拓摹,推崇備至,是臨(lin) 習(xi) 顏體(ti) 大字的最佳範本。
而恰恰在平原郡,顏真卿完成了一生中最壯烈的立功,那就是抗擊安史之亂(luan) 。在河北各郡紛紛投降的情況下,他臨(lin) 危不懼,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為(wei) 抵抗叛軍(jun) 的中堅、穩定大唐的柱石。難怪當失望哀歎“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的唐玄宗得知顏真卿依然固守平原時,當即發出了“ 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wei) 得如此”的感慨。正是皇帝沒有印象的顏真卿,在頑強地替朝廷嚴(yan) 防死守。作為(wei) 一個(ge) 文官,國難當頭,顏真卿不猶豫、不退縮、不貪生怕死,而是披掛上陣、指揮千軍(jun) 、智勇兼備、進退有據,從(cong) 前期麻痹對手、積極備戰到後來一係列戰略戰術的成功實施,確立起其“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曆史地位。作為(wei) 一個(ge) 文人,大義(yi) 麵前,顏真卿不苟且、不逃避、不隨波逐流,而是正道直行、義(yi) 薄雲(yun) 天、迎難而上、視死如歸,展現了中國文人的氣節與(yu) 尊嚴(yan) ,其所表現的文化人格成為(wei) 儒家“成仁、取義(yi) ”人格理想的崇高典範。縱觀曆史,抗擊安史之亂(luan) 於(yu) 顏真卿具有重要意義(yi) ,堪稱一出確立其曆史地位和道德標高的關(guan) 鍵性人生大劇,而劇台正是平原郡。德州,給了他完美展示的舞台,成為(wei) 他英雄用武之地。
《資治通鑒》講述中唐複雜的曆史場景時,把顏真卿作為(wei) 重點人物進行描述,卻隻字未提他的書(shu) 法成就。事實上,顏真卿在那個(ge) 時代享有崇高的聲譽,並不是因為(wei) 他的書(shu) 法成就,而是源於(yu) 他對國家的滿腔忠誠和處時立世的一身正義(yi) 。知音隔世,數百年後的1279年,愛國英雄文天祥被元軍(jun) 押赴大都(今北京),途經平原(今德州)時寫(xie) 下《過平原作》:“平原太守顏真卿,長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江以北無堅城。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賊聞失色分兵還,不敢長驅入鹹京……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論牽製公威靈……公死於(yu) 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詩文回憶當年顏真卿於(yu) 此抗擊安史之亂(luan) 所表現出的忠貞大勇,熱烈讚頌顏氏兄弟崇高的節操、剛烈的精神,並以詩明誌,表達了效仿先賢、寧死不屈、慷慨赴難的決(jue) 心信念。該詩悲壯奮昂,是顏真卿與(yu) 德州關(guan) 係的生動寫(xie) 照,也是德州奠定顏真卿軍(jun) 事家地位成為(wei) 護國重臣而留名青史的有力證明。
顏真卿之所以能成為(wei) 後世封建士大夫的楷模、為(wei) 官的標杆、理想人格的化身,源於(yu) 他的忠君愛國、保境安民,而這最有代表性的行動就是抗擊安史之亂(luan) ,這主戰場就在平原郡。所以,如果問顏真卿一生中的高光時刻在哪裏出現?答案就是當年的平原郡——今天的山東(dong) 德州。
(作者:李文豪,係德州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市廣播電視台黨(dang) 委書(shu) 記、台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