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濁揚清,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作者:張璁
近年來,網絡文化蓬勃發展,整體(ti) 呈現向上向善的良好態勢。同時也要看到,隨著互聯網加速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特別是隨著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新業(ye) 態的迅猛崛起,一些低俗、惡俗的不良文化也趁機混入,違背了公序良俗,有的甚至觸碰了法律底線。
年初,“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就聚焦解決(jue) 影響上網觀感、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網絡生態問題,嚴(yan) 格管控炫富拜金、賣慘審醜(chou) 等問題,集中清理宣揚拜金主義(yi) 、攀比享樂(le) 信息,打擊編造悲慘經曆、渲染悲觀情緒、故作醜(chou) 態表演等行為(wei) 。特別是針對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luan) 象,前不久國家網信辦還將清理“色、醜(chou) 、怪、假、俗、賭”等各類違法違規直播和短視頻列入今年“清朗”係列專(zhuan) 項行動的重點整治問題。
治理網絡不良文化必須著眼深層成因症結。網上的低俗、惡俗亂(luan) 象並非是個(ge) 新問題,但在“唯流量”錯誤觀念下的多方逐利,讓其變本加厲。從(cong) 賣慘審醜(chou) 到獵奇惡搞,當這些網上的不良文化能夠通過流量變現,個(ge) 別商家、運營者甚至網絡平台之間就容易形成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為(wei) 了熱度罔顧尺度,為(wei) 了流量放棄質量,甚至深陷其中推波助瀾。因此,當前網絡生態治理的不少舉(ju) 措,劍鋒所指正是“流量至上、唯利是從(cong) ”的不良風氣。
事實上,貪戀“有毒”的流量,無異於(yu) 飲鴆止渴。那些“辣眼睛”的低俗文化毒化的是網絡風氣、汙染的是網絡生態、降低的是網絡格調,最終破壞的是自身的發展環境。對於(yu) 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來說,一味靠低俗、惡俗吸引來的流量終究走不長遠,而一旦越過法律法規的紅線則必將自食惡果;對於(yu) 相關(guan) 網絡平台來說,堅持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履行好自身的社會(hui) 責任才能持續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根據《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的相關(guan) 規定,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產(chan) 者應當采取措施,防範和抵製製作、複製、發布含有“宣揚低俗、庸俗、媚俗內(nei) 容的”不良信息。2021年2月,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強網絡直播規範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也要求,嚴(yan) 懲違法違規行為(wei) ,全麵清理低俗庸俗、封建迷信、打“擦邊球”等違法和不良信息。通過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廣大網民合法權益得到了更好保障。
網絡空間唯有激濁揚清,才能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經過近年來堅持不懈的治理,如今網絡平台主動壓實責任,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更加自覺自律,網絡生態日益向好、網絡空間日益清朗。不過,網絡生態亂(luan) 象容易反彈回潮,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jue) ,這就要求我們(men) 應始終堅持依法治網和以德潤網相結合,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共同維護好網絡空間這個(ge) 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共同的精神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