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更多的人喜歡起喜劇

發布時間:2022-04-18 15:4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天,如果你問一個(ge) 年輕人什麽(me) 是喜劇,他可能首先提到的不是中老年人熟悉的相聲、小品,而是會(hui) 說起火爆一時的喜劇綜藝節目、脫口秀節目和播客諧星聊天節目,甚至可能帶你去酒吧聽“開放麥”。近年來,各種各樣新穎的喜劇形式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新喜劇究竟新在哪裏?和相聲、小品有哪些不同?喜劇在今天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火?當下新喜劇行業(y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是什麽(me) ?日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係等單位聯合舉(ju) 辦了第九十三期青年文藝論壇,探討了相關(guan) 話題。

  新喜劇更加“短平快”

  素描喜劇、陷阱喜劇、即興(xing) 喜劇、漫才、物件劇……很多觀眾(zhong) 是通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了解到這些喜劇新名詞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吳可認為(wei)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的《一出不好戲》《父親(qin) 的葬禮》等作品可謂新喜劇的典型代表。如《一出不好戲》展現的是喜劇劇本創作“難產(chan) ”的過程。幾位編劇不斷搭起一個(ge) 又一個(ge) 新劇本框架,又馬上被投資人一個(ge) 接一個(ge) 斃掉,諷刺了當下文藝創作中“蹭IP”的不良做法。這些作品通過情節的不斷升級強化,進行越來越快的轉換,並成為(wei) 層層加碼的循環,讓觀眾(zhong) 發出連續不斷的笑聲,其結構和機製與(yu) 傳(chuan) 統喜劇形式不同。比如相聲往往靠三翻四抖,也就是鋪墊和抖包袱、靠節奏快慢的變化甚至靠一些在捧哏和逗哏之間的反差來引發觀眾(zhong) 心理、情感的變化,從(cong) 而產(chan) 生笑聲;相聲的語言基於(yu) 前人的語言習(xi) 慣,表達方式也相對委婉和緩。但現在年輕人說話習(xi) 慣於(yu) “直給”,做出來的新喜劇作品也是這樣。“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娛樂(le) 方式也在提速,藝術創作實踐進行了多元探索,今天的喜劇確實更加‘短平快’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靜說。

  還有一些新喜劇作品,比如《互聯網體(ti) 檢》《時間都去哪兒(er) 了》,給予觀眾(zhong) 強烈的代入感,而且其中往往為(wei) 觀眾(zhong) 預留了類似遊戲玩家的位置。在吳可看來,如今的觀眾(zhong) 再也不願意被動地觀看演出、被灌輸觀念和想法,他們(men) 更願意進入喜劇提供的想象性場景中,不斷體(ti) 驗一種自我諷刺的快感。

  體(ti) 現多樣生活側(ce) 麵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麻文琦認為(wei) ,人類文明的轉型期總會(hui) 出現喜劇的爆發,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men) 考察當下一些喜劇的時候,重點之一就是到底這些喜劇創作有沒有和現實呼應”。

  如今喜劇越來越成為(wei) 當代人的剛需,成為(wei) 表現當代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李靜認為(wei) ,當下新喜劇類型多種多樣,語言表達生動鮮活,觀察角度開闊多元,喜劇演員也有不同風格和麵貌,從(cong) 而為(wei) 我們(men) 體(ti) 現了豐(feng) 富多樣的生活側(ce) 麵。比如她看一些脫口秀節目時,“驚訝於(yu) 其中各種當代經驗的表達。生活中我們(men) 經常有很多感受,但沒有將其顯化、清晰化。喜劇演員把它們(men) 用合適的節奏、結構、語言和表演等呈現出來,擊中了當代都市青年的笑點和痛點,給予觀眾(zhong) 另外一種看待生活的視角和方式,達到為(wei) 他們(men) 緩解壓力和放鬆身心的目的。”雖然目前的脫口秀大都隻是演員的個(ge) 人生活感受和第一手經驗的表達,但很能反映當代年輕人的精神麵貌。

  與(yu) 喜劇有關(guan) 的詞,或許我們(men) 首先會(hui) 想到的是“幽默”,這個(ge) 詞於(yu) 1924年由林語堂從(cong) 外文翻譯而來;另一個(ge) 詞“滑稽”,則是相對地道的中文詞匯。滑稽在我國曆史悠久,手段豐(feng) 富,如今也常常成為(wei) 新喜劇借鑒的對象和表情達意的利器。中國雜技家協會(hui) 理論研究處副處長任娟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滑稽有過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迥異於(yu) 西方、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但後來陷入低穀。2018年第十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滑稽比賽舉(ju) 辦後,滑稽這種傳(chuan) 統喜劇形式重新出現了創作熱潮。“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觀點態度,令觀眾(zhong) 在開懷大笑後留下餘(yu) 味,已經成為(wei) 中國滑稽新生代的普遍追求”。

  中國煤礦文工團相聲演員李春熠現在有時說傳(chuan) 統相聲,有時也表演來自西方的即興(xing) 喜劇。通過藝術實踐,他認為(wei) ,即興(xing) 喜劇要在中國更好地“落地”,還需要結合中國觀眾(zhong) 的接受習(xi) 慣,運用一些漢語中引人發笑的技巧,“馬季總結的22種抖包袱的方法已經不夠用了”。單立人喜劇旗下播客《諧星聊天會(hui) 》節目製作人呂東(dong) 認為(wei) ,外來喜劇樣式的本土化還要經過中國喜劇從(cong) 業(ye) 者的努力,一方麵要找到合適的漢語言對生硬的翻譯進行恰如其分的轉換,另一方麵要努力發掘現實中和影視作品中的喜劇人物,進行二度創作,“有了豐(feng) 厚的現實土壤,本土化方麵就會(hui) 越來越完善。”

  期待更多人才湧現

  張娜娜畢業(ye) 於(yu) 北京電影學院,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好閨蜜》的編劇和演員之一,目前供職於(yu) 飛扯即興(xing) 喜劇。她說自己從(cong) 小喜歡喜劇,立誌長大後要從(cong) 事跟喜劇相關(guan) 的工作。但北京電影學院並沒有專(zhuan) 門教授喜劇寫(xie) 作和表演的課程,隻有一些民間渠道,比如陳佩斯的訓練營,喜劇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直到去年參加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才發現上綜藝節目、獲得更大知名度,也是喜劇人的一條出路。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創作指導、喜劇廠牌“鬧即興(xing) ”主理人阿球說,現在青年喜劇人的成長有很大空間,但海內(nei) 外都沒有相應的培養(yang) 體(ti) 係。“我在北京這3年,就是在線上線下跨媒介做即興(xing) 喜劇的培養(yang) 體(ti) 係並著重於(yu) 係統化,讓青年喜劇人有一個(ge) 螺旋上升通道。”

  視頻平台雖然會(hui) 給新喜劇作品帶來表演時間和現場條件的限製,但是確實又讓新喜劇火了一把。阿球認為(wei) ,對青年喜劇人而言,線上線下的演出都很有必要:“線下觀眾(zhong) 的反饋是即時的,所以線下表演可以不斷地提升演員的敏感度,驗證自己對表演和觀眾(zhong) 反應的預判是不是準確;線上表演可以極大地拓寬觀眾(zhong) 麵,但等節目播出後去看彈幕的評論,可能是兩(liang) 個(ge) 月以後的事。”

  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新喜劇目前仍然是新興(xing) 行業(ye) ,還沒有實現產(chan) 業(ye) 化,大家還處在摸索階段。眼下喜劇節目並不多,職業(ye) 喜劇從(cong) 業(ye) 者也並不多,而這個(ge) 行業(ye) 的發展壯大,需要有龐大的從(cong) 業(ye) 者基數,並形成金字塔結構。好在報名參加《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編劇和演員一年比一年明顯增多,“等數量達到了一定程度,其中就會(hui) 湧現出更多人才,作品的內(nei) 容、質量和風格,都會(hui) 更加令人刮目相看。”呂東(dong) 說。苗 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