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學改編 文學另一維度的延伸轉化

發布時間:2022-04-18 16:10:00來源: 陝西日報

  現實題材電視劇《人世間》創下央視近5年電視劇收視率新高,多次登上“熱搜”後再次重播,帶動原著迅速躋身各大圖書(shu) 銷售平台暢銷榜前列。這部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劇目再一次將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話題推到了公眾(zhong) 麵前。

  文學是詩化的表達,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視、舞台作品則是原著另一維度的延伸和轉化。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學經典“四大名著”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再到報告文學《一號文件》、長篇小說《裝台》等,文學為(wei) 影視作品和舞台藝術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和品質的保證,影視化、舞台化的改編也幫助文學實現了內(nei) 容價(jia) 值的最大化,讓更多優(you) 秀文學作品被人們(men) 所熟知。

  本報記者 柏樺

  文學影視化改編由來已久

  文學改編早已不是新鮮話題。1933年,根據茅盾小說改編的黑白電影《春蠶》,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與(yu) 新文學的結合。從(cong) 此,中國電影與(yu) 中國文學產(chan) 生了密不可分的聯係。

  新中國成立後,文學改編電影成為(wei) 創作主流。根據小說改編的《林家鋪子》《祝福》《我這一輩子》等電影成為(wei) 新中國電影藝術的代表作品。改革開放以來,以電影《茶館》《阿Q正傳(chuan) 》《駱駝祥子》《邊城》等為(wei) 代表的中國現代文學改編影視作品承載著觀眾(zhong) 們(men) 共同的情感體(ti) 驗,為(wei) 中國電影贏得國際聲譽的電影《黃土地》《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也都成為(wei) 記錄時代的文化記憶。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以傳(chuan) 統文學經典為(wei) 母本拍攝長篇電視劇。從(cong) 1986版《西遊記》、1987版《紅樓夢》到1994版《三國演義(yi) 》、1998版《水滸傳(chuan) 》,這些改編自“四大名著”的電視劇為(wei)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人們(men) 心中難以超越的經典。

  進入21世紀,由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徐貴祥的《曆史的天空》、麥家的《暗算》、都梁的《亮劍》、劉靜的《父母愛情》、周梅森的《人民的名義(yi) 》等優(you) 秀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無一不是當時高居收視率排行榜前列並被多次重播的“爆款”產(chan) 品。

  回顧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發展曆程,20世紀80年代曾掀起熱潮。這一時期,文學和電影、電視劇“聯姻”已經趨於(yu) 常態化。20世紀90年代中葉後,影視行業(ye) 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轉變、互聯網誕生以及文學作品影響力降低等因素,導致影視作品與(yu) 文學作品出現了疏離。近10年來,影視行業(ye) 商業(ye) 化的程度決(jue) 定了其追逐收視率、流量的走向,導致了由傳(chuan) 統文學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減少,更多電影、電視劇改編自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作為(wei) 新形態的文學,其中不乏佼佼者。許多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劇都有著很好的反響,例如《琅琊榜》《羋月傳(chuan) 》《盜墓筆記》等,但網絡文學的經典性還有待於(yu) 觀察。而傳(chuan) 統文學中那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wei) 代表的作品,還是比較經典的。”陝西省電影家協會(hui) 主席張阿利說。

  文學改編的更多可能

  從(cong) 1963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改編自文學經典作品的同名電影《桃花扇》開始,陝西影視創作就與(yu) 文學息息相關(guan) 。

  改編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的同名電視劇、改編自陳忠實《白鹿原》的同名電影和電視劇、改編自賈平凹《雞窩窪的人家》的電影《野山》、改編自高建群《最後一個(ge) 匈奴》的電視劇《盤龍臥虎高山頂》、改編自葉廣芩《青木川》的電視劇《一代梟雄》、改編自莫伸《一號文件》的電視劇《黃土高天》、改編自陳彥《裝台》的同名電視劇、改編自吳克敬《初婚》的同名電視劇、改編自吳文莉《葉落長安》的同名電視劇……陝西作家的文學作品為(wei) 影視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優(you) 秀內(nei) 容。

  與(yu) 此同時,許多文學作品也被搬上了戲劇舞台。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排演的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同名話劇,多次在全國巡演並引起強烈反響,成為(wei) 陝西話劇走向全國的代表性作品。同樣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同名話劇《主角》,首演便受到業(ye) 界專(zhuan) 家的肯定,吸引了大批原著讀者和觀眾(zhong) 觀演。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秦腔》的同名秦腔現代戲、改編自長篇小說《帶燈》的同名商洛花鼓戲,作為(wei) 文學改編戲曲的優(you) 秀範例,為(wei) 戲曲藝術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嚐試。

  文學的思想性賦予了影視改編作品特殊的魅力,優(you) 秀的影視作品同樣也能為(wei) 文學增色添彩。由孫皓暉執筆的長篇曆史劇《大秦帝國》,創作之初就以電視劇本的形式開展,並在最初完稿的136集電視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6部11卷、長達500餘(yu) 萬(wan) 字的長篇曆史小說《大秦帝國》。小說出版後不僅(jin) 登上“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其中第1部《黑色裂變》還獲得中宣部第十屆“五個(ge) 一工程”獎。小說《大秦帝國》被改編為(wei) 電視劇並形成係列,獲得了觀眾(zhong) 的喜愛。

  “文學與(yu) 影視作品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未來,文學和影視之間更加緊密地融合互動,必將是大勢所趨。在具備優(you) 質內(nei) 容的前提下,無論是文學與(yu) 影視、舞台藝術之間的轉化,還是更多形式的跨界、轉化,都是可以預見的。”張阿利說。

  讓影視藝術更具文學性

  “電視劇《人世間》為(wei) 文學和影視的關(guan) 係做了非常好的注解和促進。此次《人世間》引起強烈反響,對文學、對影視發展都是好事,既讓大家重視了文學,也讓大家重視了影視對文學的回歸。”張阿利說。

  影視藝術自誕生以來,一直源源不斷地從(cong) 文學寶庫中汲取養(yang) 分。放眼世界,電影史、電視劇史上熠熠生輝的經典作品,大多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尤其是對有著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的中國影視劇創作來說,文學為(wei) 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影視劇創作逐漸向貼近現實、人物真實、價(jia) 值觀溫暖而堅實的現實題材靠攏。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深刻的思想內(nei) 涵、豐(feng) 富充沛的人性情感、積極向上的價(jia) 值取向的文學作品,為(wei) 影視劇創作提供了優(you) 質內(nei) 容,讓反映時代發展、彰顯時代精神的現實題材作品再次回歸大眾(zhong) 視野。

  展示恢宏的大曆史背景下中國社會(hui) 的巨大變化,深刻反思中國社會(hui) 文化和人性善惡的電視劇《白鹿原》;揭示人性中的弱點及其蛻變過程,彰顯國家懲治腐敗堅強決(jue) 心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yi) 》;以底層普通人真實生活為(wei) 基礎,展現他們(men) 置身俗世生活卻依然保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電視劇《裝台》;描繪平民百姓在寬廣的中國大地上,火一樣地愛著、拚搏著的堅強模樣的《人世間》……這些以人民為(wei) 創作中心,反映中國社會(hui) 生活變遷與(yu) 現狀的作品,憑借其突出的文學性、時代性獲得了市場的積極響應和觀眾(zhong) 的廣泛共鳴。

  顯而易見,一部有著好故事、充滿人性正能量的優(you) 秀文學作品可使影視改編更容易成功、更接地氣。同樣,影視作品這種強大的視聽媒介,也為(wei) 文學作品的傳(chuan) 播、中華文化魅力的展示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當下,文學藝術的傳(chuan) 統格局早已被打破,文學與(yu) 各種藝術門類及文化形態間的交流互鑒讓文學創作有了更大的生長空間,也讓文學改編作品有了更紮實的創作基礎。

  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也同樣經得起影視改編的檢驗。影視藝術史已經證明,文學是影視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與(yu) 保證。隻有讓影視藝術創作回歸文學、回歸藝術,影視作品才能擁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藝術價(jia) 值。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