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森林為什麽是“水庫”?

發布時間:2022-04-19 14:59:00來源: 人民日報

森林為(wei) 什麽(me) 是“水庫”?

  森林的涵養(yang) 水源功能不僅(jin) 指攔蓄降水或調節徑流的能力,其各結構層次在各水文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nong) 諺說:“山上多栽樹,等於(yu) 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見,森林的涵養(yang) 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們(men) 重視和利用了。實際上,森林的這一功能不僅(jin) 指攔蓄降水或調節徑流的能力,還體(ti) 現在森林各結構層次在各水文過程中的作用,包括產(chan) 水、淨水、攔洪、補枯等各方麵的具體(ti) 效應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種意義(yi) 上的“水庫”。

  森林以其林冠層、林下灌草層、枯枝落葉層、林地土壤層等通過攔截、吸收、蓄積降水,從(cong) 而改變了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養(yang) 水源的生態服務功能。研究表明,我國熱帶、亞(ya) 熱帶、溫帶和寒溫帶4種氣候帶54種森林綜合涵養(yang) 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華北、西北、華中等地區一般在100毫米以下,華南、東(dong) 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那麽(me) ,這座森林“水庫”自上而下是怎麽(me) 調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層就像一把大傘(san) ,對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發到大氣中,一部分順著枝葉、樹幹流到林地,形成樹幹徑流。我國主要森林生態係統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為(wei) 11%—34%。

  接著,林下灌木與(yu) 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與(yu) 其蓋度成正比。樹葉等森林枯落物也為(wei) 攔截雨水作出貢獻,增加林地土壤入滲能力。

  最後,“主角”林地土壤登場,它是森林涵養(yang) 水源的主體(ti) 。多孔疏鬆、透水性強,林地土壤不僅(jin) 能蓄持雨水,還可以削減洪峰流量,推遲洪峰到來時間,增加枯水期流量,推遲枯水期到來時間,增加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是“水庫”,作用也很大。森林植被對土壤水分的影響與(yu) 區域、樹種和林齡等因素有關(guan) 。在黃土高原植被恢複和保護區,可通過近自然樹草種選擇及種植點精準配置、科學整地和地表覆蓋保墑等科學造林技術,以及調節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等經營管理措施,提高林分土壤儲(chu) 水量和水分生產(chan) 力。森林的蒸騰和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大於(yu) 無林地土壤蒸發量,增加蒸發量參與(yu) 水分小循環,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還影響到各種降水形態,比如霜、露、霧及霧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人們(men) 常說,“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事實證明,樹總是同水聯係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係的發源地,塞罕壩的森林每年為(wei) 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達1.37億(yi) 立方米。國內(nei) 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僅(jin) 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風固沙的有效舉(ju) 措,更是涵養(yang) 水源、調蓄洪水、解決(jue) 我國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作者朱清科,為(wei) 北京林業(ye) 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人民日報記者常欽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