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綜藝節目打開跨界融合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2-04-20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文衛華(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的“詩詞小劇場”或以情景劇形式帶領觀眾(zhong) 穿越回曆史現場,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經典詩詞的創作背景和詩人心境,或讓何尊、利簋等文物“開口說話”,讓觀眾(zhong) 從(cong) “史詩互證”的視角理解詩詞、了解曆史;隨著短視頻崛起,依托於(yu) 短視頻形式進行傳(chuan) 播的微綜藝湧現出來,憑借輕快的節奏和適合碎片化消費的特點,成功吸引受眾(zhong) 注意……近期,“融合”成了綜藝創作的關(guan) 鍵詞,為(wei) 創作打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不同藝術門類聯動,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多重觀賞體(ti) 驗

  近年來,綜藝、電視劇、電影、戲劇等藝術門類之間頻繁互動,呈現出跨界聯動、形態交融的全新發展態勢。其中,綜藝節目的融合探索最為(wei) 活躍。從(cong) 業(ye) 者突破了門類間的固有界限,通過與(yu) 電影、電視劇、戲劇的交流融合,拓寬自身的藝術維度、審美維度,滿足新時代受眾(zhong) 的審美需求。

  從(cong) 職業(ye) 角度切入,介紹影視、戲劇行業(ye) 不同工種的工作內(nei) 容,是常規的融合模式。如《導演請指教》《開拍吧》等將影視導演這一觀眾(zhong) 眼中頗具神秘感的職業(ye) 從(cong) 幕後推至台前,以綜藝的形式呈現導演的工作方式以及影視產(chan) 業(ye) 的運作流程。首檔聚焦戲劇人工作狀態的《戲劇新生活》則以來自導演、編劇、演員、舞美等不同工種的戲劇人共同創作演出、經營劇團,模擬行業(ye) 真實生態,拓寬大眾(zhong) 對戲劇行業(ye) 的認知。這些節目將影視戲劇行業(ye) 發展相關(guan) 內(nei) 容濃縮性地展示出來,表達影視人、戲劇人對藝術的熱愛與(yu) 執著,賦予了真人秀節目形態更多文化內(nei) 涵和社會(hui) 價(jia) 值。

  近年來,隨著觀眾(zhong) 欣賞水平不斷提高,“沉浸感”成為(wei) 他們(men) 觀看節目的重要訴求。很多創作者意識到了這個(ge) 市場需求,紛紛在綜藝節目中融入影視劇創作手法,打開了劇綜融合的新空間。比如,《國家寶藏》《故事裏的中國》《典籍裏的中國》在演播室空間內(nei) 搭建劇場,再現曆史或時代場景,以短劇演繹的方式講述曆史故事、塑造英模人物,探索出一條運用“劇式表達”傳(chuan) 遞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的發展路徑。還有一種節目汲取影視劇和綜藝二者所長,強調劇情的連續性和劇集品質的視聽體(ti) 驗,使“劇式綜藝”的概念進入觀眾(zhong) 視野。河南衛視和B站聯合出品的《舞千年》設計了跨越時空的故事背景,搭建完整敘事線,以綜藝展現中國舞的經典作品,以影視劇的標準製作綜藝。《同一屋簷下》則使用電影級別的攝影機和鏡頭,和主攻紀錄片方向的拍攝團隊,全景記錄六位素人嘉賓105天內(nei) 在同一屋簷下的生活,並通過實時預判和精準抓拍嘉賓真實反應的電視劇化創作、在尊重真情實感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場景架構、強調極致故事性的後期剪輯,使觀眾(zhong) 獲得“追劇”般的樂(le) 趣。這種嚐試進一步拓寬了綜藝節目的形態與(yu) 表達形式,帶來多重的觀賞體(ti) 驗。

  媒體(ti) 融合實現多屏聯動傳(chuan) 播,提升節目影響力

  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還表現在傳(chuan) 播領域。近年來,媒體(ti) 融合成為(wei) 大勢所趨,信息傳(chuan) 播渠道越來越廣,傳(chuan) 播速度越來越快,影響範圍越來越大,為(wei) 綜藝節目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廣電媒體(ti) 在轉型過程中一邊打造自有的新媒體(ti) 客戶端,一邊加強與(yu) 第三方新媒體(ti) 平台的深度合作。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視聽新媒體(ti) 平台“央視頻”是電視融媒體(ti) 轉型的代表性成果。央視頻打造的“央young”IP係列節目《央young之夏》《冬日暖央young》《開工喜央young》,充分挖掘總台的資源優(you) 勢,采用以總台主持人為(wei) 核心主體(ti) 的模式,青春化的語態,網感化的內(nei) 容呈現,多屏互動的傳(chuan) 播方式不斷輸出熱點話題,引發觀眾(zhong) 的熱議與(yu) 參與(yu) 。自2020年起,SMG舉(ju) 全台之力推動BesTV+流媒體(ti) 戰略,為(wei) 百視TV定製了《金曲青春》《完美的夏天》《打卡吧!吃貨團》等一批高質量綜藝節目,助推其用戶的迅速增長。東(dong) 方衛視的品牌綜藝《我們(men) 的歌》開通了百視TV專(zhuan) 屬的選歌選人、加分加碼、聽歌分享等功能,音樂(le) 綜藝《一路唱響》也由百視TV獨家播出,形成了SMG內(nei) 容台網聯動的生態閉環。

  隨著台網融合的不斷深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傳(chuan) 播之路也超越了以往僅(jin) 在多平台播出的初級階段,而是在節目研發、製作、播出和宣發的全流程中與(yu) 不同媒體(ti) 平台開展戰略合作。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各平台在更大範圍內(nei) 整合資源,實現團隊、經驗、技術等方麵的優(you) 勢互補,也是應對多屏環境下受眾(zhong) 分化,節目創製邏輯單一,傳(chuan) 播範圍受限等問題的有效舉(ju) 措。通過內(nei) 容與(yu) 平台的精準對接,在移動端與(yu) 電視端進行雙重導流,實現多屏交匯的傳(chuan) 播聯動,提升綜藝節目的影響與(yu) 價(jia) 值。比如浙江衛視與(yu) 抖音聯合出品的跨屏互動音樂(le) 綜藝《為(wei) 歌而讚》,運用“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融媒體(ti) 聯動創新理念,歌手在電視大屏上演唱歌曲,用戶在手機小屏為(wei) 歌曲點讚、打榜評論及二次創作,讓好音樂(le) 跨屏端、跨圈層傳(chuan) 播。

  資料圖片

  拓寬行業(ye) 邊界,實現綜藝+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當下,從(cong) 業(ye) 者以融合思維不斷拓展行業(ye) 邊界,使綜藝節目的定位突破了單一的娛樂(le) 功能,成為(wei) 促進文化、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綜合性載體(ti) 。其中,圍繞綜藝IP構建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模式,不斷升級產(chan) 業(ye) 鏈,不失為(wei) 一種運用產(chan) 業(ye) 融合方式實現綜合效益顯著提升的有益嚐試。

  《全球旅遊目的地分析報告》顯示,綜藝和影視劇對遊客選擇旅遊目的地具有重要影響。24.5%的中國遊客會(hui) 在觀看某部綜藝節目後,對其中的取景地動心,從(cong) 而想去親(qin) 身感受鏡頭中的風景,體(ti) 驗相同的遊玩路線。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體(ti) 現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和旅遊目的地加入綜藝節目製作,文旅主題的節目數量顯著提升。《最美中軸線》《萬(wan) 裏走單騎》《登場了!洛陽》《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一路唱響》《寶藏般的鄉(xiang) 村》《我的桃花源》,以及《極限挑戰寶藏行·綠水青山公益季》《奔跑吧·黃河篇》等節目,充分挖掘我國豐(feng) 富的文化旅遊資源,運用紀實真人秀的形式,帶領觀眾(zhong) 走近曆史文化遺產(chan) ,領略壯麗(li) 河山,感受現代都市風情,體(ti) 驗詩意田園生活。這些節目的熱播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chan) 業(ye) ,為(wei) 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用創意元素激活曆史文化,並結合現代審美的國潮文創產(chan) 品,已然成為(wei) 年輕人的新潮流。《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唐宮夜宴》等節目與(yu) 文創設計聯動,助力文化遺產(chan) 向文化資源轉化,讓傳(chuan) 統融入現代,讓經典走進生活,釋放出了強大的社會(hui) 影響力。節目推出的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具有傳(chuan) 統文化氣質,體(ti) 現中式美學,也兼具日常實用價(jia) 值。曆史文物因此突破了時空的限製,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外,隨著綜藝市場掀起“推理熱”,在推理類綜藝的助推下,新興(xing) 文創產(chan) 業(ye) 劇本殺一路蓬勃發展。比如芒果TV依托王牌節目《明星大偵(zhen) 探》開發了“線上內(nei) 容+線下實體(ti) ”的IP矩陣,開設主題實景探案店,組織“明偵(zhen) 城市行”等巡回式線下活動。愛奇藝則憑借“迷綜季”的內(nei) 容IP介入劇本殺行業(ye) ,積極探索網絡綜藝與(yu) 線下消費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總而言之,在新媒介、新技術帶來的環境變化以及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趨勢下,國產(chan) 綜藝節目積極應對,強化文化內(nei) 涵、探求模式創新、推動跨界合作、實現價(jia) 值創造,產(chan) 生一批涵蓋不同類型的精品佳作。相信在融合理念的指導下,綜藝節目創作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