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即將消失的“船型屋” 能否搭上申遺“快車”出圈?

發布時間:2022-04-20 10:10: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柳昌林、趙葉蘋、劉鄧

  茅草鋪頂,草泥糊牆,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這樣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眾(zhong) 世代居住的房屋,有著數千年的曆史。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全省共有近16萬(wan) 戶、80萬(wan) 黎族群眾(zhong) 居住在船型屋及由其組成的村落裏。自1992年起,海南省實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幫助黎族群眾(zhong) 搬出低矮陰暗的船型屋。至2010年底,全省少數民族同胞“不落一戶”,徹底告別了住茅草房的曆史。目前,隻有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東(dong) 方市江邊鄉(xiang) 白查村兩(liang) 處被列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村落得以保留古老原貌。

  古老的船型屋行將消失,獨特的黎族歌舞、體(ti) 育、醫藥等傳(chuan) 統文化走出大山的步履也略顯遲滯。如何讓世界更了解海南?如何正確認識、更好傳(chuan) 承與(yu) 開發以船型屋為(wei) 代表的黎族傳(chuan) 統文化?讓我們(men) 一同走進黎族群眾(zhong) 聚居區,從(cong) 黎族百姓、省市縣幹部、遺產(chan) 研究專(zhuan) 家那裏去找一找答案。

  “茅草房是很難再住回去了!”

  從(cong) 海南五指山市區出發,走國道,翻越10多公裏阿陀嶺到達毛陽鎮,再行駛一段村道便到達初保村。

  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村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li) 。村口的石刻村名、茅草房穀倉(cang) 和“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十分醒目。

  沿著村道往裏走,左手邊有幾方綠油油的水田,山泉溪澗從(cong) 村前流過。右邊斜坡上,幹欄式黎族民居風格的茅草房一間挨著一間,村落已無人常住,有些房頂的茅草已被更換為(wei) 鐵皮,有的房屋被用來飼養(yang) 雞鴨等家禽。從(cong) 門外往裏看,屋內(nei) 低矮昏暗,泥土地、木板牆、三石灶……處處透著古老的氣息。

  2010年,當地政府在老村附近新建了一個(ge) 村莊,全村76戶約400人全部搬遷至新村兩(liang) 層樓房,房屋整齊連片,環村路、文化室、籃球場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齊全,屋內(nei) 有沙發、電視、獨立衛生間和洗澡間,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騎著新潮摩托車從(cong) 山上檳榔林裏勞作歸來的村民王世奇說,老村距離田地較近,大家會(hui) 將農(nong) 具放在老房子裏,中午偶爾會(hui) 在老村休息。

  談起對老村的態度,這位當過村民小組組長的80後說:“大家肯定對老村有感情,畢竟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要說住的話,茅草房夏天涼快,但冬天四處漏風就難受了,很難再住回去了!”

  新村一位二十幾歲的單身男青年直言,他們(men) 不想回去住茅草房,而是想將老村舊屋的宅基地用起來,建新房改善居住條件,新村當年分配的房子雖然夠住,但已經不夠年輕一代結婚使用了。然而,老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老房子不能拆,宅基地也不能用。為(wei) 緩和村民情緒,也為(wei) 了讓老屋有些“人氣”,村民們(men) 被允許在茅草房內(nei) 午休或飼養(yang) 家禽。

  在海南,像初保村一樣保持原貌的黎族傳(chuan) 統村落,還有位於(yu) 東(dong) 方市江邊鄉(xiang) 的白查村,這裏地勢平坦,80多間茅草房整齊排列,頗成陣勢。

  白查村和初保村皆是幹欄式傳(chuan) 統黎族民居風格的茅草房,但又各具特色。初保村是木板牆體(ti) ,白查村則是在木板上糊上混合著稻草的黃泥,密封性好一些。記者采訪當天,一位在當地居住的“候鳥”正帶著幾位朋友在村內(nei) 參觀,在茅草房前擺pose拍照。

  “屋室形似覆舟,編茅為(wei) 之,或被以葵或藤葉,隨所便也。門倚脊而開,穴其旁以為(wei) 牖。屋內(nei) 架木為(wei) 欄,橫鋪竹木,上居男婦,下畜雞豚。”100多年前,美國傳(chuan) 教士香便文曾到海南島旅行考察,後在其所著《海南紀行》裏稱,黎人所居船屋寬敞通風,是他們(men) 身體(ti) 健康原因之一。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ti) 育廳文物處副處長黎吉龍介紹,黎族傳(chuan) 統村落的選址、空間布局、房屋建築樣式和技術都充分展現了黎族人民敬畏自然、善於(yu) 利用自然的智慧,體(ti) 現了黎族先民的價(jia) 值觀、社會(hui) 觀,將人與(yu) 自然的共生關(guan) 係體(ti) 現得細致而廣泛。

  “但時代在發展,老百姓不可能再住回茅草房。它們(men) 可以作為(wei) 文物保護起來,留取一份記憶,方便後人知道他們(men) 的祖先曾經住在這樣的船型屋裏。”東(dong) 方市文化館館長陳榮川說,傳(chuan) 統村寨已成為(wei) “活化石”般的文物,東(dong) 方市準備引進一家企業(ye) ,計劃將此處打造成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遊覽。

  黎族傳(chuan) 統文化獨特而精彩

  黎族是海南特有的古老民族,人口150多萬(wan) ,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多、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91%。

  黎族同胞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貢獻了黎錦、黎陶、黎歌、黎舞等特色技藝,有自己的方言係統、服飾係統和非常突出的紡織技術,創造了與(yu) 熱帶海島自然環境相適應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

  原始古樸的船型屋、巧奪天工的黎錦、熱情奔放的竹竿舞、神秘的紋麵老人……行走在海南中部山區,黎族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精彩和古老神秘令人震撼。

  研究認為(wei) ,船型屋是人類社會(hui) 文明發展從(cong) 原始社會(hui) 向農(nong) 業(ye) 社會(hui) 過渡階段的物質見證;存續3000多年的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被譽為(wei) “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黎族女人神秘的“紋麵”傳(chuan) 統,是神聖而純潔的標誌……

  近年來,很多黎族特有的傳(chuan) 統技藝都被列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保護。“海南省級以上82個(ge) 非遺項目中,黎族共有28項,占比超三分之一。”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非遺保護部主任陳佩說。

  2009年,“黎族傳(chuan) 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目錄。十多年來,中央與(yu) 海南省為(wei) 其投入了超1億(yi) 元資金,完善保護體(ti) 製機製,建設傳(chuan) 習(xi) 館、傳(chuan) 習(xi) 所,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織女已由申報時的不足1000人發展到如今近20000人,是目前海南保護得最好的非遺項目。

  得益於(yu) 政府投入,黎族其他一些非遺項目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保護。近5年來,全省各市縣相關(guan) 部門舉(ju) 辦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近600期,為(wei) 非遺項目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

  記者在白查村采訪時,村口正在開展黎族幹欄建築技藝培訓。陳榮川說,文化館每年都會(hui) 舉(ju) 辦培訓活動,參訓傳(chuan) 承人都有補貼,培訓班向村民購買(mai) 茅草等建築材料,可以讓村民獲得一定收益,村民也有積極性。

  以5A級旅遊景區“檳榔穀”、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為(wei) 代表的一些少數民族風情旅遊景點,成為(wei) 向遊客展示黎族村寨原生態自然風貌的好去處。其中檳榔穀是國家級非遺保護示範基地,由非遺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夢想田園四大板塊組成,展示黎族十項國家級非遺產(chan) 品,文化魅力十足,被譽為(wei) 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以黎族文化為(wei) 主題的大型演出,常常在全國少數民族匯演中獲得讚譽。去年9月展現黎族兒(er) 女與(yu) 大自然和諧相處、為(wei) 建造家園辛勤勞作等生活圖景的歌舞詩《黎族家園》,又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榮獲“劇目金獎”,去年底在上海連演三場,在上海刮起一陣“最炫黎族風”。

  申遺能否讓黎族傳(chuan) 統文化“出圈”?

  不可否認的是,黎族傳(chuan) 統文化還有些“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的味道,國內(nei) 外“存在感”不強。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形態依靠口頭和行為(wei) 世代相傳(chuan) ,延續至今。海南省民宗委文化教育宣傳(chuan) 處處長張正金說,這造成黎族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展現等均較為(wei) 薄弱。

  “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黎族群眾(zhong) 的很多生活習(xi) 俗、文化習(xi) 俗也都隨著黎族傳(chuan) 統村落的消亡而‘式微’。”陳佩說,如今,在黎族青少年眼中,很多古老的黎族傳(chuan) 統技藝,如鑽木取火、樹皮布製作技藝、原始製陶技藝、骨器製作技藝、幹欄建築技藝、黎族醫藥,已蒙上了一層神秘而遙遠的麵紗。

  對於(yu) 豐(feng) 富而獨特的黎族傳(chuan) 統文化,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chan)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委員劉保黨(dang) 認為(wei) ,“很有價(jia) 值,傳(chuan) 統村落全省隻剩兩(liang) 處,已處於(yu) 瀕危狀態,不僅(jin) 應該好好保護,還應使其得到‘活態傳(chuan) 承’並開發利用。我其實心裏蠻著急的,因為(wei) 從(cong) 事世界遺產(chan) 保護的都有種使命感。”

  “並不是古老的就是落後的。”劉保黨(dang) 認為(wei) ,數千年來,黎族人是怎麽(me) 在高溫多蟲的熱帶雨林裏生存下來的?要尋找答案,還得回到原住民樸素的生存智慧上,最擅長與(yu) 熱帶雨林打交道的是世居海南的黎族人,他們(men) 樸素的生存智慧裏包含一個(ge) 大係統,黎族傳(chuan) 統文化是一個(ge) 富集的文化館。

  目前,海南正在加緊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除了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之外,還亟需提升文化軟實力。海南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康拜英認為(wei)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應該是一個(ge) 有著獨特文化、可以向國際展示和輸出世界級文化價(jia) 值的重要窗口和陣地。

  2021年3月以來,海南積極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chuan) 統聚落”項目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an) ,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即將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預備清單。

  受訪幹部及專(zhuan) 家認為(wei) ,參考國內(nei) 類似區域申遺成功後對旅遊業(ye) 和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案例看,海南申遺成功後將可以極大提升國際知名度,充分帶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的旅遊業(ye) 發展,造福黎族百姓。

  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申遺的過程也是挖掘價(jia) 值、弘揚價(jia) 值的過程,借助申遺,挖掘、梳理和提煉海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將具有熱帶島嶼特征的獨一無二的海南黎族傳(chuan) 統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挖掘整理呈現出來,並得到世界公認,將極大增強文化自信。

  當然,申遺之路並非坦途。劉保黨(dang) 說,為(wei) 了讓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等機構的國際專(zhuan) 家充分理解黎族傳(chuan) 統聚落的價(jia) 值,目前最為(wei) 緊要的是需對照申遺標準,從(cong) 黎族習(xi) 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整理、村落環境整治、村落形態和建築修複等方麵入手,及時開展搶救性修複幹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