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日覽盡千年畫

發布時間:2022-04-20 11: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展大觀】

  浙江美術館舉(ju) 辦的這個(ge) 特展——

  一日覽盡千年畫

  光明日報記者 陸 健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雅蘭(lan)

  近日,“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在浙江美術館展出。其中,第六展廳和陽光長廊的複製窟以全球領先的3D複原技術帶給人身臨(lin) 其境般的震撼。這些千古不可移動的文物,通過高科技“走”到了一起,一展中國繪畫與(yu) 石窟藝術的魅力。

  中國繪畫國寶的團聚

  這次展覽分為(wei) “盛世修典”“久久為(wei) 功”“大國寶藏”“轉化發展”四個(ge) 板塊。其中“大國寶藏”展出的是“大係”之“先秦漢唐”“兩(liang) 宋”“元代”三個(ge) 單元編纂出版檔案中用於(yu) 校準工作的1500餘(yu) 件高保真調圖校色打樣稿,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的一次團聚。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項目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大係”至今共收錄海內(nei) 外260餘(yu) 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79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chuan) 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是迄今為(wei) 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製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

  “這次展覽也是宋畫展示最全麵的一次。全世界現存宋畫有1000多幅,本次展覽中就展出了800多幅作品,宋人眼中的山水花鳥、生產(chan) 勞作、宴飲玩樂(le) 等生活百態盡數展現。”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團隊負責人說。

  除了丹青精品,這次展覽的另一大亮點是石窟藝術。在敦煌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學團隊利用全球領先的3D石窟複原技術,將中國四大石窟,以及四川安嶽石窟和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的若幹個(ge) 典型洞窟,等比例複製,匯聚到杭州。

  “盛世修典”是繪畫大係展覽,為(wei) 什麽(me) 會(hui) 展出石窟呢?有關(guan) 專(zhuan) 家指出,石窟以雕、塑、繪形式存在,和中國繪畫史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an) 係。像敦煌的壁畫、雲(yun) 岡(gang) 的雕刻,這些在古代是繪塑同源的。

  本次展覽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小板塊,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間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比如,今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上大放異彩的舞蹈《隻此青綠》,它的靈感來源於(yu) 北宋名畫《千裏江山圖》。“早在盛唐時期,著名畫家李思訓就創造了以石綠色為(wei) 基調的青綠山水,那時候的敦煌石窟中也有不少青綠山水畫的作品。”敦煌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聲良說,到了中唐以後,石綠色便逐步成了壁畫的主調,尤其是到五代宋以後,石窟壁畫的基調差不多都成了石綠色。

  時與(yu) 空的交錯,形與(yu) 式的幻變,數字化讓這些繪畫與(yu) 石窟精品突破時空,超越類別,來了一場“麵對麵的相會(hui) ”,也讓今天的人們(men) 得以有幸領略古人豐(feng) 富的文化世界,感受到積澱其中的那份深厚的文化精神。

  石窟藝術中的中國文化內(nei) 核

  公元366年,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dong) 沿古絲(si) 綢之路(河西段)上,敦煌石窟濃墨重彩地掀起了它的大幕,隨後雲(yun) 岡(gang) 、龍門等石窟也逐一登場,叮叮當當的雕鑿聲一直延續千餘(yu) 年。

  走進第六展廳,一抬眼便看到繪滿佛像的覆鬥頂,這種來源於(yu) 古代鬥帳的建築屋頂方式透露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展廳四周分別是雲(yun) 岡(gang) 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問疾”屋形龕、龍門石窟古陽洞四大北魏龕、敦煌57窟和45窟的一比一複製窟。

  “文殊問疾”屋形龕是雲(yun) 岡(gang) 石窟現存28幅維摩詰經變雕像中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一幅,也是中期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上乘之作。

  “此時正值北魏推行漢化政策,佛教藝術開始融入中土元素,佛像已經坐上了中式殿堂樣的佛龕。雖然麵部還是保留了早期石窟佛像方額高鼻的特征,但是表情不再威嚴(yan) ,而是柔和中帶著笑意。”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副院長李誌榮說。

  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龍門石窟體(ti) 現了更多當時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古陽洞四大北魏龕是古陽洞中有計劃布局開鑿最早的一批工程,亦是龍門石窟的造像之始。N134龕內(nei) 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佛已改穿褒衣博帶的雙領下垂式佛衣,下擺密褶稠疊,而這正是源自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在服飾領域的一代新風。

  展廳中兩(liang) 座唐朝時代的敦煌石窟以壁畫和塑像為(wei) 主要元素,園林式的殿堂、連環畫式的人物山水畫莫不反映了那個(ge) 時代中國的社會(hui) 麵貌和風土人情。

  隨著佛教從(cong) 西域絲(si) 綢之路一直縱深向東(dong) ,佛教藝術也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從(cong) 黃河流域再到長江流域,不斷汲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養(yang) 分,褪去濃鬱的異國風情,顯露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特征。

  在陽光長廊裏,長江流域石窟的代表作大足北山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屬於(yu) 晚唐作品,規製宏大,構圖嚴(yan) 謹,刻工細膩,人物多達580餘(yu) 尊,內(nei) 容之繁複、雕刻之精細讓人暗暗歎服。安嶽石窟毗盧洞“紫竹觀音”像衣裙飄逸動感十足,清瘦適中的人物體(ti) 態和清新淡雅的藝術風格已經日趨接近世俗化的審美情趣。

  “如果前後對照著來看,就能發現石窟藝術在多民族、多文化體(ti) 係的傳(chuan) 播之中,已經悄悄融合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與(yu) 情感,以及中國人的氣質與(yu) 精神,呈現出更多的中國風格,背後反映的其實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進程。”李誌榮說。

  數字化助文化史跡匯聚一堂

  “數字化複原”“數字化共享”是浙江大學在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中的重要理念。浙大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副院長、長期負責文物數字化圖像采集工作的刁常宇告訴記者,每一個(ge) 石窟的複製都需要克服從(cong) 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到後期的3D打印加工、結構設計製作、質感處理、色彩紋理等環節的諸多挑戰。

  以飛來峰佛龕為(wei) 例,這處造像高3.5米,寬6米,深4.87米,其中僅(jin) 布袋彌勒就高1.9米,寬2.6米,“它是一個(ge) 半圓形佛龕,下麵深,上麵淺,這給整個(ge) 佛龕的分塊、結構設計和製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4月6日淩晨彌勒佛才從(cong) 深圳‘飛’來浙江美術館。”負責後期處理的美科圖像(深圳)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少康說。

  此前的十年間,浙大團隊沿著中國文化邊疆和陸、海絲(si) 綢之路的主要站點,與(yu) 遍布全國的合作者們(men) 已經完成了數以百計的項目。“這次複製窟的匯聚展示也是中國20年來石窟寺數字化工作成果的集結。同時這也是將杭州西湖的石窟第一次放在中國石窟的脈絡裏呈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李誌榮說,“飛來峰這處造像是中國石窟藝術晚期的精品,而布袋彌勒形象是宋元時期江南地區所特有的,雅俗共賞,喜慶祥和,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重要實證。”

  “繪畫大係是17年來全世界數字資源匯編的成果,複製窟則是20年中國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成果;前者是博物館繪畫藏品的集聚,後者則是將大地上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an) 以數字形態集中在一起。”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團隊負責人說,借助於(yu) 數字化技術,散居各地的石窟文化史跡與(yu) 中國曆代繪畫得以共聚一堂,為(wei) 探索深入理解、保護、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和優(you) 秀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