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食品不容“兒戲”
據法治日報報道,當下兒(er) 童食品火爆的背後,是兒(er) 童市場的高溢價(jia) 和好掙錢;與(yu) 其說這些食品有益於(yu) 孩子健康,不如說這是一種營銷策略。比如,一款名為(wei) “有機兒(er) 童醬油”的產(chan) 品,其配料表和普通醬油基本一致,但售價(jia) 相差近一倍。
經常逛超市的家長都知道,常見流行食品幾乎都有麵向兒(er) 童的專(zhuan) 屬分類。包裝上,這類食品往往標榜“無添加劑”、“助力成長”,聽上去綠色又健康;價(jia) 格上,也比同類食品高出不少。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用高價(jia) 換取孩子營養(yang) 的充足和安全。據中國副食流通協會(hu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食物與(yu) 營養(yang) 發展研究所等聯合發布的《兒(er) 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shu) 》預測,到2023年兒(er) 童零食市場將以10%至15%的年複合增長率穩定增長。可見,不斷釋放潛力的“娃娃食品消費”,給市場發展增添了旺盛活力。
兒(er) 童食品市場的繁榮要想持續,標準檢測和家長口碑是兩(liang) 個(ge) 繞不過去的關(guan) 口。事實上,目前我國尚沒有設置專(zhuan) 門的“兒(er) 童食品”分類,“兒(er) 童食品”缺乏專(zhuan) 門的法律法規與(yu)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而家長青睞兒(er) 童食品,無非是認為(wei) 這類產(chan) 品的檢測標準更嚴(yan) 格,成分配料更安全,給孩子吃更安心。據報道,一些所謂的“兒(er) 童食品”,不僅(jin) 成分與(yu) 普通食品無甚區別,還可能有害兒(er) 童的健康。標準空白、反饋不好,兒(er) 童食品恐難有長足發展。一旦家長識破了“兒(er) 童”二字不過是商家噱頭,高價(jia) 不過是一筆“智商稅”,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hui) 適得其反,還有多少人願意為(wei) 兒(er) 童食品買(mai) 單?
兒(er) 童食品可以賣,但要有秩序地賣,而不是各種打擦邊球、施障眼法。行業(ye) 標準的空白要填上,不符標準的商品要下架,尤為(wei) 重要的,對有害兒(er) 童健康的生產(chan) 廠家,要狠狠地罰;要讓真正適合兒(er) 童的食品走入家長視野,讓搞營銷的走下貨架。家長在選購時,也別被“兒(er) 童”標簽所迷惑。
普通食品不能加上“兒(er) 童”二字就身價(jia) 翻番。同時,更要警惕兒(er) 童食品裏不適宜兒(er) 童食用的成分,尤其是那一味焦慮營銷的“添加劑”。(辛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