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舞動的節氣】當“穀雨”遇上《穀雨》

發布時間:2022-04-21 14:44:00來源: 光明網

  編者按:“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輕快的童謠家喻戶曉,傳(chuan) 唱著二十四節氣中,那些先民智慧、泥土芳香。

  “翩如蘭(lan) 苕翠,婉如遊龍舉(ju) ”,曼妙的舞步裏,包涵了舞者樂(le) 觀向上、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質樸情感。

  當舞者用肢體(ti) 語言講述節氣故事,將呈現怎樣一幅唯美畫卷?融合了節氣特色的舞蹈,又傳(chuan) 遞著哪些舞者的思悟?以節氣為(wei) 章,以舞蹈做序,“網絡中國節”欄目推出“舞動的節氣”係列采訪,通過專(zhuan) 業(ye) 舞者近年所創的傳(chuan) 統節氣舞蹈,展現其背後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及當代青年文藝工作者的精神風貌。

  《穀雨》便是該係列的首期作品。

  舞蹈《穀雨》,以當代審美理念對朝鮮族文化中穀雨時節的生活場景進行了全新的視覺詮釋,創新了民俗小鼓舞的呈現方式,將小鼓與(yu) 鼓棒意象化為(wei) 勞動工具與(yu) 秧苗,生動刻畫了朝鮮族少女幸福美好的鮮活形象、樸素優(you) 雅的民族精氣神。該作品獲得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提名獎、第十六屆北京舞蹈大賽創作一等獎。

  以下為(wei) 記者對舞蹈主創之一的蘇婭菲老師進行的采訪。

  記者:用舞蹈表達穀雨,這個(ge) 想法是如何萌生出的?

  蘇婭菲:穀雨有“雨生百穀”之意,是個(ge) 孕育無限希望的好時節。我們(men) 創作《穀雨》的想法,其實埋在心裏很久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時間知識體(ti) 係,是中華優(you) 秀農(nong) 耕文明的結晶。朝鮮族作為(wei) 典型的農(nong) 耕民族,借穀雨時節的勞作場景表達人們(men) 的美好生活是非常準確、生動的。

  我和另一位編導崔月梅教授希望創作一部能夠表現朝鮮族樸素、優(you) 雅的民族精神氣韻的作品,塑造緩緩訴說、安靜、儒雅、天然的美。在此基礎上,我們(men) 發現這個(ge) 理念與(yu) 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智慧不謀而合。有一次我們(men) 在排練廳練舞,無意中發現那天正是穀雨,因此《穀雨》就誕生了。後來,我們(men) 又在舞蹈中豐(feng) 富了更多節氣元素,也就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穀雨》。

  記者:《穀雨》舞蹈有哪些特點?

  蘇婭菲:我們(men) 希望《穀雨》抓住四種“意”的特征。

  首先,是生意的律動。生機勃勃是春天最美好的狀態,我們(men) 希望作品通過節奏長短、呼吸、律動,把握住春耕時節勞作中的節奏感和空間感。

  其次,是春意的境象。比如服裝的色彩體(ti) 現了春天的鮮嫩感,當一排女孩在鬥篷下一個(ge) 接一個(ge) 地探出頭時,觀眾(zhong) 仿佛看到了樹木萌芽、春風拂煦的景象。

  第三,是詩意的表達。《穀雨》其實不是再現勞動場景,而是表現在當代審美意韻下人民勞動、生活中的幸福感。很多畫麵構圖更是給了觀眾(zhong) 足夠的想象空間。

  最後,是禪意的審美。這是種追求自然、寧靜淡遠的審美意味,熱愛生活,在尋常中見到不尋常,正如我們(men) 品一碗茶,雖不像酒濃烈,卻回味無窮。

  記者:如何通過舞蹈,表現穀雨時節“雨生百穀、生機勃勃”?

  蘇婭菲:我們(men) 比較注重“雨”的意象營造。比如鬥篷,通過小雨中的遮蓋表達出內(nei) 斂、含蓄的東(dong) 方神韻,體(ti) 現婉約的東(dong) 方美。雨過天晴,本用來遮雨的鬥篷被姑娘們(men) 輕輕收起,撣撣雨水後係在腰間。自然、生動又細膩的動作讓一個(ge) 個(ge) 人物都活了起來,她們(men) 不僅(jin) 是符號般的朝鮮族姑娘,而是田間勞作的普通女孩。

  其次,傳(chuan) 統民俗“小鼓舞”創造性轉化為(wei) 表達勞作的“語言”,小鼓和鼓棒意象化為(wei) 勞動工具與(yu) 秧苗,“鼓聲”與(yu) 體(ti) 動的交織,“穀雨”也就有了“鼓語”的意味。

  第三,在服裝方麵,我們(men) 選擇了豐(feng) 富的色彩搭配,來展現勞作時人們(men) 千姿百態的自由美。同時,通過12種顏色層層遞進與(yu) 過渡,讓演員們(men) 即像雨後彩虹,也預示一年四季的更迭交替。我們(men) 選擇的高飽和度馬克龍色比較亮眼,但在彩色紗上再加一層灰色調的薄透紗,除消解高飽和度的甜膩感外,也帶來了雨中的朦朧感。

  最後,舞蹈音樂(le) 以朝鮮族傳(chuan) 統民歌《桔梗謠》為(wei) 基礎,通過對民謠旋律的改編以及“長短”節奏的處理,加入了濃烈的鼓點和潺潺的水聲,用通感的手法把雨後勞作的場景生動展現在觀眾(zhong) 眼前,推動情境的構造。

  記者:互聯網時代,新環境新語態對舞蹈的表達有什麽(me) 影響?您未來有哪些創作計劃?

  蘇婭菲:當代社會(hui) ,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美學有一種樸素的、自發的熱愛。“國潮”的崛起,正是一種強烈的文化自信,這讓我們(men) 看到來自民間對創新文化表達形式的認可和支持,也堅定和鼓勵了編創者不留餘(yu) 力去探索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審美之間,富有啟發性的創新表達。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和表達,其實一直是我們(men) 創作中的探索。尤其在《穀雨》之後,我們(men) 很希望用豐(feng) 富的民族舞蹈語言,展現二十四節氣中各族人民的不同姿態和美好生活,也讓民族舞蹈煥發出新的藝術生機,塑造更多、更豐(feng) 滿的中國故事。

  (文字由光明網董大正整理)

  監製:張寧 廖慧

  策劃:李方舟 張璋

  統籌:董大正 李宜蒙

  采訪、剪輯:董大正

  攝像:曾震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