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隻此青綠 何以撩動年輕的心

發布時間:2022-04-22 11:15: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2021年8月,舞劇《隻此青綠》(以下簡稱《青綠》)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一俟演出即引發業(ye) 界好評。此後,該劇被央視選中,截取最具衝(chong) 擊力的6分鍾片段展現於(yu) 2022年春晚舞台。此後,“青綠腰”等關(guan) 鍵詞刷爆社交網絡,在演出排期朝不保夕的疫情時代,該劇巡演場次被訂購一空,不到一年演出已超百場,實現了當年盈利的好成績。

  正是由於(yu) 觀眾(zhong) 空前的觀看需求,《青綠》不久前加檔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18場。演出精彩值回票價(jia) ,但滿懷期待之下仍有些許不滿足,因為(wei) 全劇最好看的還是那“春晚6分鍾”。

  審美不俗但有圖解之嫌

  《青綠》的編導有兩(liang) 位,周莉亞(ya) 和韓真此前聯合創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已成為(wei) 當代中國新舞劇的標杆之作。《電波》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故事更嚴(yan) 整,更具有國民認知度,而《青綠》的故事性不足正是初看之下我個(ge) 人的最大遺憾。

  《青綠》的創作靈感來自北宋少年畫師希孟的設色山水畫《千裏江山圖》。“在看到《千裏江山圖》時,突然感覺豁然開朗,特別想去做大寫(xie) 意的東(dong) 西。”周莉亞(ya) 曾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道。韓真也說,“王希孟在長卷中鋪排的青綠節奏感,就像舞蹈一樣充滿韻律。它和西方油畫太不同了,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蘊和可以挖掘的東(dong) 西。”兩(liang) 位編舞均對初看畫作的視覺震撼和其中的東(dong) 方韻味激賞備至,她們(men) 將畫中山水意象凝練成女子的形象,配合作曲呂亮的主題音樂(le) 編排舞蹈動作及舞台調度,遂成如今我們(men) 看到的“春晚6分鍾”。而全劇青綠舞段並不多,僅(jin) 作為(wei) 下半場“入畫”篇的高潮段落才姍姍來遲。

  整本舞劇以當代“展卷人”探究名畫秘密為(wei) 引,想象希孟與(yu) 展卷人這兩(liang) 位主人公的隔空對話,這為(wei) “入畫”找到了合理的由頭,卻並不吸引人,因為(wei) 謎底就在謎麵上。《青綠》的敘事策劃簡單直白,既無懸念、也無衝(chong) 突,希孟與(yu) 展卷人都不能稱其為(wei) 人物,而成了介紹畫作的導遊。這樣的主人公,命運與(yu) 行動難以吸引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盡管兩(liang) 位演員舞藝精湛,編導也為(wei) 他們(men) 設計了頗多舞段、場景,但觀演過程中每逢他們(men) 出場的主線情節,我是很想“快進”的,單等“青綠”。

  外國一項研究對觀眾(zhong) 觀看《睡美人》過程中的皮質興(xing) 奮性和動作觀察反應進行監測,表明我們(men) 雖然驚歎於(yu) 舞台奇觀和精湛的舞台動作,但奇觀與(yu) 動作卻很難叫人注意力長期處於(yu) 興(xing) 奮狀態,能夠令觀眾(zhong) 長時間沉浸的唯有敘事。

  《青綠》有別於(yu) 傳(chuan) 統舞劇,敘事更像一篇論文。實際上論文式的敘事在當代演劇中並不鮮見,源起自德國進而影響世界的文獻劇就是以論文報告的思路展開舞台。但強調信息性、數據力的文獻劇與(yu) 舞劇的舞蹈性、情緒性多有衝(chong) 突,反而遮蔽了舞劇的優(you) 勢,揚短避長。

  《青綠》展現當代文物研究者從(cong) 題章、紙質、顏料、墨跡等物質痕跡探究古畫,令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製筆人與(yu) 製墨人分章登場,通過他們(men) 與(yu) 希孟的合作彰顯這些無名英雄的勞動,應當說立意是好的,但未免流於(yu) 圖解說教。

  讚的是人民卻失了人民性,這也算部分當代主旋律創作的通病了,所誤者不隻《青綠》,應當說《青綠》是這個(ge) 問題顯現得不很刺眼的一部,因為(wei) 審美不俗。

  視覺突破的新可能

  如果說戲劇性不足是《青綠》敘事的短板,那麽(me) 加強戲劇性是解決(jue) 問題的出路嗎?

  人為(wei) 編織一個(ge) 展卷人與(yu) 希孟的穿越故事或許不難,難的是這一純係編造的原創故事如何令各方接受與(yu) 滿意,落入俗套與(yu) 眾(zhong) 口難調是此類原創在未提筆之前便麵臨(lin) 的走鋼絲(si) 絕境。那麽(me) ,假如不去原創,還是到史籍資料中搜尋可供改編生發的素材呢?回歸傳(chuan) 統構劇法或也是一條出路,這時《千裏江山圖》的史料人物的爭(zheng) 議性便被擺到了台前。

  十八歲做出此圖的希孟史無可考,且作圖後便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將他的名姓記錄下來的是“汙點人物”蔡京,我們(men) 今天關(guan) 於(yu) 希孟作畫的確定不移全賴蔡京在畫作上的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wei) 生徒,召入禁中文書(shu) 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qin) 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而如題跋中所記,對畫作多有指導並將此畫賜予蔡京的,是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與(yu) 此畫關(guan) 係最為(wei) 密切的兩(liang) 位人物——一個(ge) 亡國之君和一個(ge) 曲意逢迎的權奸,關(guan) 於(yu) 他們(men) 的素材固然豐(feng) 富,隻是難於(yu) 利用,這是《青綠》故事構思回歸傳(chuan) 統改編路徑的又一重困難。

  原創不易,循古更難。但《青綠》的最終選擇在我看來還可以再冒險一些,隻不過冒險的方向不是戲劇性,而是更為(wei) 極致的視覺化。

  1980年代以來,隨著後現代現實的深化,圖像文化逐漸僭越了語言文字的主導地位,引發了文化的“視覺轉向”,從(cong) 東(dong) 歐導演帕拉傑諾夫摒棄傳(chuan) 統故事型敘事的電影《石榴的顏色》《吟遊詩人》,到為(wei) 漫威英雄們(men) 再造的神話主題公園,再到被抖音、快手等流媒體(ti) 短視頻平台提供的更趨多元化、碎片化的視像世界……視覺文化正在占據著越來越核心的位置,甚至顛覆著傳(chuan) 統的認知習(xi) 慣。

  以視覺轉向的視角觀之,《青綠》雖然在敘事層麵比《電波》略遜一籌,但在視覺性層麵走得更遠。《電波》的旗袍舞、蒲扇舞還有著弄堂人家的生活即景再現,《青綠》的核心舞段則是將靜態的山水畫麵升級為(wei) 動態的交響節奏,實現了空間符號的時間化,在我看來這才是《青綠》的精華所在。沿著這一突破再行拓展的話,全圖的六部構圖,或許就能生發出以畫境為(wei) 核心的分章結構,這與(yu) 移步換景散點透視的中國畫美學精神也是高度契合的。這樣的《千裏江山圖》可以作為(wei) 文化符號橫向拓展,而非用一個(ge) 似是而非的故事包裹住精華。

  台灣舞蹈大家林懷民帶領雲(yun) 門舞集積數十年之功,將漢字之美轉化為(wei) 舞台之形的探索開路在前,舞蹈詩《行草》是集大成的展現,也算摒棄敘事的成功先例。在視覺文化符號開發的路徑上,河南電視台也是引領先鋒的一麵旗手。2021年,《唐宮夜宴》(鄭州歌舞劇院創排,陳琳、袁時編導)在河南春晚上大火之後,馬上調動原班人馬搶排《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遊》《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係列作品,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短時間內(nei) 集聚了大量年輕擁躉,攜流媒體(ti) 傳(chuan) 播之利矩陣式營銷,令河南電視台這樣一個(ge) 地方衛視中的“弱小藩鎮”,一躍成為(wei) 文化大台。《唐宮夜宴》與(yu) 《青綠》都從(cong) 陶俑、名畫等視覺符號入手的不謀而合,展現出當代年輕創作者對前沿理念的敏感觸覺和文化體(ti) 悟的相向而行。

  徹底拋開敘事性的束縛,視覺文化符號集的形製樣式未必不是《青綠》的可能性,楊麗(li) 萍的《雲(yun) 南映象》就是成功先例。從(cong) 一幅山水畫生發而來的《青綠》恰恰順應了讀圖時代的新樣態,與(yu) 這一波視覺文化轉向的潮流同步,假如能在這條路徑上繼續深耕,或許能走出一條更前沿的新舞劇之路來,主旋律未必不能與(yu) AI技術、元宇宙探索理念相通。

  不應忽視青春氣象

  值得一提的是,《青綠》與(yu) 《電波》出自同一組編導之手,出品方和班底卻是不同的院團:演出《電波》的上海歌舞團係近年來中國舞劇的領軍(jun) 院團,該團另一部舞劇《朱鹮》也是業(ye) 界交口的壓台之作;而東(dong) 方歌舞團在推出《青綠》之前蟄伏數載,說一出劇盤活一個(ge) 團也不為(wei) 過。《青綠》的成功有踩中“文博熱”“古風潮”的時代之利,更是一眾(zhong) 青年創作者的人和之功。

  編導周莉亞(ya) 、韓真延續《電波》的默契,編劇徐珺蕊有舞劇《杜甫》的經驗,領舞孟慶暘眾(zhong) 多獎項在身……這群相對年輕的創作者選擇的《千裏江山圖》亦出自一名十八歲的少年生徒之手,實際上《千裏江山圖》在中國的書(shu) 畫曆史中原本地位不顯,評家將它與(yu) 宋徽宗的《雪江歸棹圖》相比較,自可見出“師徒”間的成熟與(yu) 青蔥之別,以至於(yu) 徽宗起初甚至並沒有給這卷畫題名,便當作一件還算有趣的小玩意賜贈給了蔡京。然而千年之後,鮮明的青綠色彩卻撩動了年輕的心,各種文創產(chan) 品以此為(wei) 元素,出現頻率遠超其他傳(chuan) 世名畫。品味個(ge) 中緣由,色彩鮮明的青春氣息是一關(guan) 鍵元素。

  舞劇《青綠》也像這一幅丹青山水般,並不完美但青春逼人。與(yu) 核心創作者呈現年輕化的趨向相應的,該劇消費者的麵孔也較之傳(chuan) 統舞劇更顯青春。除了“春晚6分鍾”,另有一8分鍾剪輯版在B站晚會(hui) 播放,在這個(ge) 當代年輕群體(ti) 聚集的社區內(nei) 獲得了比春晚版高出十倍的點擊。

  從(cong) 原畫到再造至傳(chuan) 播,青春氣象氤氳其中,是舞劇《隻此青綠》攜帶的又一現象。它突破了國有歌舞團的體(ti) 製沉屙橫空出世,彰顯的正是當代年輕人的青春共鳴。不隻《青綠》,《電波》《大飯店》《紅樓夢》等舞劇新作從(cong) 創作者到受眾(zhong) 的年輕化傾(qing) 向,是當下中國新舞劇創作觀演不容忽視的現象。

  還望此類創作無論在哪個(ge) 院團、哪種項目內(nei) ,能夠多得些自由,在創作初期少受些指手畫腳,創作中期多些疏危解困,創作後期多些總結提升,那麽(me) ,此類佳作不會(hui) 隻是一匹黑馬爆款偶得,創作萬(wan) 象也不會(hui) 滿足於(yu) 隻此“青綠”。

  (文/安瑩 攝影/王徐峰)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