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引領、產業帶動為鄉村賦能

發布時間:2022-04-24 17: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旅快評】

  作者:王春超(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胡擁軍(jun)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

  千百年來,中國在農(nong) 耕經濟基礎上孕育出豐(feng) 富多彩的鄉(xiang) 村文化。如何實現鄉(xiang) 村文化從(cong) 資源—產(chan) 品再到品牌—產(chan) 業(ye) 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既是彰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又是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加強鄉(xia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使鄉(xiang) 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hui) 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等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wei) 各地、各部門推進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發展藍圖與(yu) 行動指引。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鄉(xiang) 村能人,也要外來人才。《意見》堅持海納百川的人才觀,強調把培養(yang) 本地人才和引進外來人才結合起來,探索相互促進的育才機製和引才製度。在培養(yang) 本地人才方麵,要堅持人人皆可成才、就地育才用才的理念,既要注重發揮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能人、產(chan) 業(ye) 帶頭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等領頭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培養(yang) 一大批鄉(xiang) 村文藝演出隊伍、農(nong) 民畫師、雕塑師等鄉(xiang) 村文化能手;還要注重強化對鄉(xiang) 村本土文化人才培育和支持政策,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製。在引進外來人才方麵,要堅持人才活水釋放鄉(xiang) 村活力的理念,既要堅持引得進,引導文化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企業(ye) 家、文化工作者、文化誌願者、院校師生等深入鄉(xiang) 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xing) 業(ye) ;也要堅持用得好,為(wei) 外來人才紮根農(nong) 村、深耕鄉(xiang) 村文化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與(yu) 幹事創業(ye) 的環境。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資源下鄉(xiang) ,也要精品進城。《意見》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觀,強調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通,通過文化引領和產(chan) 業(ye) 帶動,激發鄉(xiang) 村文化繁榮發展活力。在資源下鄉(xiang) 方麵,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離不開現代要素的導入,既要推動市場主體(ti) 下鄉(xiang) ,引導創意設計企業(ye) 、平台、工作室及設計師向鄉(xiang) 村拓展業(ye) 務、落地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引入藝術機構,以市場化方式運營具有鄉(xiang) 土文化特色的藝術節展;也要鼓勵文化創意下鄉(xiang) ,鼓勵音樂(le) 工作者、音樂(le) 企業(ye) 、音樂(le) 院校、音樂(le) 類行業(ye) 組織等深入鄉(xiang) 村采風、展演和對接幫扶;還要引導規範資本下鄉(xiang) ,鼓勵金融機構因地製宜、創新產(chan) 品,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經營主體(ti) 提供信貸支持,引導各類投資機構投資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項目。在精品進城方麵,既要鼓勵鄉(xiang) 村文化精品走向全國,推動農(nong) 村文化節辦到城裏去,鼓勵各地發掘鄉(xiang) 村傳(chuan) 統節慶、賽事和農(nong) 事節氣,因地製宜培育地方特色節慶會(hui) 展活動;也要推動中國鄉(xiang) 村文化走向世界,加大在國際舞台傳(chuan) 播力度,講好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故事。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培育企業(ye) ,也要打造品牌。《意見》堅持鄉(xiang) 村文化品牌化思路,強調把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優(you) 勢企業(ye) 、特色品牌,在品牌創新中保護農(nong) 耕文明,在傳(chuan) 承農(nong) 耕文明中孕育品牌。在培育企業(ye) 方麵,鄉(xiang) 村文化開發的短板是市場主體(ti) 發育滯後,要支持培育和引進骨幹文化企業(ye) ,扶持鄉(xiang) 村小微文化企業(ye) 和工作室、個(ge) 體(ti) 創作者等發展,鼓勵多元行業(ye) 企業(ye) 和社會(hui) 資本通過投資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形成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企業(ye) 矩陣。在打造品牌方麵,要著力解決(jue) 小、散、亂(luan) 問題,避免低水平同質化建設,要著眼於(yu) 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優(you) 勢突出的文化產(chan) 業(ye) 特色鄉(xiang) 鎮、特色村落,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典型範例。未來一段時間,品牌建設重點是鼓勵各地加強“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建設,塑造“一鄉(xiang) 一品”“一鄉(xiang) 一藝”“一鄉(xiang) 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xiang) 村文化名片,充分開發民間文化藝術研學遊、體(ti) 驗遊等產(chan) 品和線路,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和品牌。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鄉(xiang) 土神韻,也要現代潮流。《意見》堅持鄉(xiang) 土神韻與(yu) 現代潮流融合,既要講究“土裏土氣”,避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又要講究時尚潮流,推動文化資源、文化產(chan) 業(ye) 脫胎換骨、升級升華。在鄉(xiang) 土神韻方麵,要堅持形神兼備為(wei) 導向,深入挖掘鄉(xiang) 村特色文化符號,保護鄉(xiang) 村原有建築風貌和村落格局,把鄉(xiang) 土文化元素融入鄉(xiang) 村建設,深挖曆史古韻,弘揚人文之美,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重現田園風光和鄉(xiang) 情鄉(xiang) 愁。在現代潮流方麵,既要彰顯新技術,利用數字化技術創作傳(chuan) 播展現鄉(xiang) 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xiang) 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chan) 生活等方麵的文化產(chan) 品和體(ti) 驗項目;也要突出新業(ye) 態,充分運用動漫、遊戲、數字藝術、知識服務、網絡文學、網絡表演、網絡視頻等產(chan) 業(ye) 形態,挖掘活化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當地特色的主題形象;還要發展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音樂(le) 節、音樂(le) 會(hui) 、音樂(le) 園區(基地)等特色項目,打造音樂(le) 主題特色文化鄉(xiang) 村,以充分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政府引導,也要農(nong) 民主體(ti) 。《意見》強調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nong) 民主體(ti) 、多方參與(yu) 。在政府引導方麵,各地各級政府要強化引導、扶持和服務職能,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持,比如通過稅收等財政政策促進資金和人才合理流動,對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建設的社會(hui) 資本給予政策優(you) 惠和扶持等,做好引路人、護航者。在農(nong) 民主體(ti) 方麵,突出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為(wei) 了農(nong) 民、依靠農(nong) 民、發展農(nong) 民,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切實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nong) 民根本利益、促進農(nong) 民共同富裕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鼓勵各方力量廣泛參與(yu) ,不斷提升農(nong) 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發掘、保護、激活和弘揚鄉(xiang) 村文化,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已經在路上。當前,一批文旅創客快速發展,一批特色文化企業(ye) 破土成長,一批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集鏈成群,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重要支撐和力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