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梅韻出海華章
1930年2月17日,紐約百老匯四十九街戲院,梅蘭(lan) 芳訪美首場演出正式拉開帷幕。當日,《紐約世界報》發表評論道:“梅蘭(lan) 芳在舞台出現三分鍾,你就會(hui) 承認他是你所見到的一位最傑出的演員。演員、歌唱家和舞蹈家,三位一體(ti) ,結合得那樣緊密無間,你簡直看不出這三種藝術相互之間存在什麽(me) 界限,這在京劇裏確實是渾然一體(ti) 而不可分解的。”
梅蘭(lan) 芳在美國的演出轟動劇界,戲劇家、評論家好評不斷。而在這次訪美之前,梅蘭(lan) 芳於(yu) 1919年、1924年兩(liang) 次訪日演出,已在亞(ya) 洲文化圈聲名大噪;訪美演出之後,1935年在蘇聯演出又引起轟動。梅蘭(lan) 芳數次出訪演出,將中國傳(chuan) 統戲劇成功融入世界潮流,成為(wei) 當年中外文化交流裏程碑式的事件。
盡管梅蘭(lan) 芳離開我們(men) 已經60年了,但自2022年初梅蘭(lan) 芳紀念館等單位在國家博物館舉(ju) 辦《梅瀾芳華——梅蘭(lan) 芳藝術人生展》以來,社會(hui) 各界人士踴躍參觀,好評如潮。近日,梅蘭(lan) 芳紀念館整理出版梅蘭(lan) 芳經典口述史《舞台生活四十年》(典藏版),推出《梅蘭(lan) 芳藝術人生文叢(cong) 》(10種),再度形成多媒體(ti) 傳(chuan) 播下梅蘭(lan) 芳藝術的關(guan) 注熱潮。確實,梅蘭(lan) 芳作為(wei) 20世紀耀眼的藝術大師、文化巨匠,他的藝術、他的思想精神、他所構建的表演藝術體(ti) 係以及他所體(ti) 現的文化自覺、文化傳(chuan) 播,至今仍有持久深遠的影響。梅蘭(lan) 芳藝術的世界性,依然是我們(men) 今天需要係統深入總結和研究的課題。
一
梅蘭(lan) 芳的世界意義(yi) ,首先在於(yu) 他最早把中國京劇帶出國門,並進入世界舞台,使得中西戲劇步入平等交流和相互對話的空間,這是梅蘭(lan) 芳藝術的獨到貢獻。
1935年,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在莫斯科觀看梅蘭(lan) 芳演出後不久,即寫(xie) 出了《中國的第四堵牆:論中國戲劇的幻滅效果》。意大利藝術批評家馬可·斯科蒂尼認為(wei) ,這本書(shu) 是布萊希特對20世紀國際戲劇史做出的最為(wei) 深遠、最為(wei) 不凡的貢獻之一。在關(guan) 於(yu) 梅蘭(lan) 芳的論述中,布萊希特首次使用了術語“間離效果”,這意味著梅蘭(lan) 芳藝術為(wei) 布萊希特的研究提供了理論界定,幫助他找到了一種與(yu) 建立在自然主義(yi) 幻想基礎上的歐洲資產(chan) 階級戲劇完全不同的表演手法。
如果說將梅蘭(lan) 芳與(yu)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譽“世界三大戲劇體(ti) 係”源於(yu) 中國學者的理論歸納,那麽(me) 美國著名戲劇家、劇評家斯達克·楊提出京劇與(yu) 希臘古劇、伊麗(li) 莎白時代戲劇“頗為(wei) 相似”的認識,則可視為(wei) 西方人眼裏的“三大戲劇”比較觀,他直言,“梅蘭(lan) 芳的戲劇是我所見到的一種對希臘古劇最深刻的詮釋”。
因而,梅蘭(lan) 芳“走出去”的貢獻和影響,不僅(jin) 在於(yu) 梅蘭(lan) 芳首次把京劇藝術帶到西方,更重要的是梅蘭(lan) 芳的藝術影響了西方戲劇和當代藝術,引發歐美、蘇俄戲劇界及藝術界從(cong) 中國戲曲吸納、借鑒舞台藝術所具有的可能性,從(cong) 而反思自身戲劇的局限性。作為(wei) 中國戲劇代表與(yu) 文化符號,梅蘭(lan) 芳長久深刻地影響世界戲劇的發展,迄今仍可說沒有第二人。
二
梅蘭(lan) 芳訪日、訪美、訪蘇三國五次演出的成功,除了中國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以及梅蘭(lan) 芳精湛表演帶給外國觀眾(zhong) 的視聽衝(chong) 擊之外,究其根本,還在於(yu) 出訪演出本身就是梅蘭(lan) 芳主動弘揚傳(chuan) 統藝術、具有文化自覺的體(ti) 現。
梅蘭(lan) 芳出身梨園世家,經曆坎坷,學藝勤勉。他年輕成名,卻不驕不躁,虛懷若穀,有強烈的追求和擔當精神,時裝新戲、古裝新戲等創作便可見出他的不凡。梅蘭(lan) 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ge) 革故鼎新、風雲(yun) 多變的時代,封建王朝沒落衰朽,外來思想文化潮水般湧來,人們(men) 在看到西方船堅炮利的同時,也感受到其科技文化的領先,傳(chuan) 統戲曲自身的信心已經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梅蘭(lan) 芳的堅守和“走出去”本身即是一種光大,而通過出訪演出獲得的轟動效應也是對文化焦慮最好的回應和證明。
1913年之後,梅蘭(lan) 芳的收入已相當可觀,他不僅(jin) 被中國觀眾(zhong) 所熱捧,也為(wei) 居華的外國人所喜歡。盡管演員在當時是一種謀生職業(ye) ,然而梅蘭(lan) 芳出訪國外的目的並不是從(cong) 經濟觀點著眼的。1919年,梅蘭(lan) 芳在首次訪日演出後說道:“這僅(jin) 僅(jin) 是我企圖傳(chuan) 播中國古典藝術的第一炮,由於(yu) 劇團同誌們(men) 的共同努力,居然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因此我才有信心進一步再往歐美各國旅行演出。”
梅蘭(lan) 芳出訪演出的成功,還緣於(yu) 每次行前精心的準備。以訪美為(wei) 例,1930年之行經曆了近10年的籌措準備,涉及各個(ge) 方麵的工作。與(yu) 其同行的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在《梅蘭(lan) 芳遊美記》裏詳細介紹了全過程。首先,梅蘭(lan) 芳及其團隊分工細致而明確,由馮(feng) 幼偉(wei) 負責籌款及外交事項,吳震修等負責了解美國觀眾(zhong) 的愛好,齊如山擔任宣傳(chuan) 、著書(shu) 、繪圖,梅蘭(lan) 芳則設計製作舞台裝置及服裝道具的圖案和色彩,而劇目的選擇則由大家出主意並征求熟悉美國情況的中外友人的意見。
考慮到外國人看中國戲,“排場、行頭、舉(ju) 止、動作等等還容易入眼”,“惟獨歌唱一層,最不容易順耳”,梅蘭(lan) 芳及其團隊編輯了《梅蘭(lan) 芳歌曲譜》,把預備出訪演出的戲中唱段,譜成五線譜。具體(ti) 來說,先由琴師徐蘭(lan) 沅、馬寶明記寫(xie) 傳(chuan) 統工尺譜,再由劉天華譯為(wei) 五線譜。琴師持胡琴、笛子校對一稿,接著劉天華以小提琴試奏,琴師再進一步校改。然後,交由梅蘭(lan) 芳反複演唱,劉天華再依腔修改,並將修改記寫(xie) 的曲譜以小提琴演奏給梅蘭(lan) 芳等聽,征求意見。改譜工作前後持續了七八個(ge) 月,又由汪頤年代為(wei) 畫譜,楊筱蓮、曹安和、周宜校對,最終告成。與(yu) 此同時,團隊還著手準備《梅蘭(lan) 芳訪美圖譜》的編撰工作,繪製了包括行頭、古裝衣、冠巾、扮相、臉譜、舞譜、切末樂(le) 器等種類繁多的近2000幅作品,不僅(jin) 精致美觀,而且有中英文對照,也在宣傳(chuan) 方麵起了很大作用。
這些準備不僅(jin) 使一般觀眾(zhong) 能夠領略東(dong) 方之殊,而且讓美國戲劇、藝術工作者能夠跨越文化,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認識和評價(jia) 梅蘭(lan) 芳,推動梅蘭(lan) 芳及所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真正與(yu) 西方戲劇形成對話和交流。
梅蘭(lan) 芳的演出不是浮光掠影的曇現,而是從(cong) 藝術層麵打動並進入西方主流戲劇的一次碰撞。在熱鬧的掌聲鮮花和媒體(ti) 不絕如縷的稱讚背後,梅蘭(lan) 芳藝術和中國戲曲表演體(ti) 係對西方戲劇、當代藝術創作產(chan) 生深刻影響,使得“中國話語”走入西方戲劇理論。至今,“梅蘭(lan) 芳與(yu) 20世紀國際舞台”仍然是西方戲劇界學者探討的一個(ge) 重要話題。因為(wei) 梅蘭(lan) 芳,西方戲劇創作出現更多交流、交融和新變;因為(wei) 梅蘭(lan) 芳,中國戲曲成為(wei) 世界戲劇大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員。梅蘭(lan) 芳所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譜係納入世界舞台,真正構築起世界戲劇的多元形態和整體(ti) 麵貌。
三
人們(men) 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同曆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xi) 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feng) 富多彩。作為(wei) 文明古國,中國有5000年燦爛輝煌的曆史,綿延不絕,形成獨特的中華文化思想體(ti) 係。京劇根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沃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梅蘭(lan) 芳的藝術不僅(jin) 是語言、聲音、身段、舞蹈層麵的,更是思想和精神層麵的。他所接受的啟蒙教育和學戲技藝,都打上傳(chuan) 統深深的烙印。對傳(chuan) 統,他有著比一般人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梅蘭(lan) 芳也是緊跟時代,與(yu) 時俱進的,他是守正創新的代表。在傳(chuan) 統文化遭受攻訐、批評時,他將作為(wei) “舊文化”代表的京劇藝術推向了一個(ge) 新的曆史高度。舊時演員多為(wei) 窮苦人出身,在學藝練功和提高技藝方麵,或者可以技藝超群,但受文化程度所限,對所演作品意涵及人物的理解難達深處。而思想性恰恰是梅蘭(lan) 芳超凡脫俗、達於(yu) 藝術前列,使其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重要原因。這種思想性同樣體(ti) 現於(yu) 他的曆次出訪演出。梅蘭(lan) 芳訪日、訪美、訪蘇演出,不僅(jin) 考慮自己的藝術表演,更著眼於(yu) 了解和關(guan) 注對象國的曆史文化、戲劇傳(chuan) 統、觀眾(zhong) 接受,努力克服文化和語音的差異與(yu) 不同,做到知己知彼。
梅蘭(lan) 芳屬於(yu) 20世紀,也屬於(yu) 21世紀,也屬於(yu) 新時代。梅蘭(lan) 芳經驗是中華文化傳(chuan) 播的寶貴財富。今天,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加,新時代為(wei) 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今天,劇團體(ti) 製已經發生根本變化,支持劇團的經費愈益充足;信息通信拉近了國與(yu) 國、人與(yu) 人的距離,中外文化的交流愈益頻繁。我輩應從(cong) 梅蘭(lan) 芳“走出去”的生動案例和寶貴經驗中汲取養(yang) 分,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chuan) 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ou) 秀文化。
(作者劉 禎 為(wei) 梅蘭(lan) 芳紀念館館長)
(本文圖片由梅蘭(lan) 芳紀念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