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木棉花叢中(盛世華光)
想要看木棉花開,還得去海南昌江大地走一走,趁著木棉花開趕緊去看花。我到昌江多次,總是錯過木棉花爭(zheng) 豔枝梢的時節。到昌江看木棉花,看漫山遍野的木棉花盛開,便成了我深藏不露的心事。今春,我有個(ge) 身臨(lin) 其境看花之旅,終可心想事成了。
進入昌江境內(nei) ,木棉樹漸漸多了起來,從(cong) 棋子灣動車站到石碌鎮,一路映入眼簾的山嶺荒坡,田野濕地,河畔溪邊,村莊農(nong) 舍,都見到木棉樹偉(wei) 岸的英姿和高擎一樹繁花的景色。從(cong) 零星疏散的單株,到滿目繁茂的林帶,從(cong) 不經意的一枝獨秀,到三五相連簇擁成林,越是臨(lin) 近石碌的地方,木棉樹就越多,即便道旁的防風林帶,也被一棵棵一排排花樹占據了。此時是木棉花開的時節,傲立鄉(xiang) 野的木棉樹,層層迭迭,千姿百態,枝頭上綴滿豔似朝霞、紅似火焰的花兒(er) ,熱烈地把昌江大地抹上一片鮮紅。車在花路上行駛,人在木棉花叢(cong) 中穿越,此時的我懷著一種愉悅的心情,趕赴一場熱鬧非凡的春花盛會(hui) 。
昌江是個(ge) 黎族聚居區,黎族人把木棉樹稱作英雄樹,把木棉花叫作英雄花,這源於(yu) 一個(ge) 古老的民間故事。相傳(chuan) 古時,五指山有位英雄名叫吉貝,他威猛勇敢,英勇善戰,多次率領族人抵禦外來侵略。吉貝讓侵略者聞風喪(sang) 膽,但後來因叛徒出賣,他不幸被敵人包圍。經過浴血奮戰,衝(chong) 出重圍的他退守五指山時,已糧絕彈盡。麵對侵略者威逼,吉貝寧死不屈,奮戰到底,身中數十箭戰死。吉貝死後化成一棵木棉樹,屹立在高山之巔,而枝頭上紅豔豔的花朵,是他的鮮血凝結成的。古往今來,昌江這個(ge) 英雄輩出的土地,抵禦外來侵略的戰鬥從(cong) 未停息過。1939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把魔爪伸到昌江霸占石碌鐵礦,侵占礦產(chan) ,掠奪資源。麵對侵略者的殘暴和貪婪,昌江各族人民奮勇抗擊,拿起武器,參加保家衛國的戰鬥,直至侵略者戰敗投降。
我們(men) 一路追尋花影、追隨花香來到保山,沿著彎曲的山路,步行上了幾百米高的觀景台,那是看花的最佳地點。登高望遠,目之所及處,無限美景,曆曆在目。這是一幅濃墨重彩的風景畫,大自然是巧奪天工的畫師,用神奇的筆墨揮毫描摹,把栩栩如生的花影春韻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靜靜欣賞這幅風景畫,你會(hui) 發現畫師以碧綠、青綠、黛綠為(wei) 底色,層次分明地進行描繪。近景為(wei) 田野,用潑墨的形式,突出鄉(xiang) 間梯田的碧綠色調;中景是山坡林地,隨地勢拓展的畫麵,鋪墊上一片青綠,讓青和綠相互交織、襯托;遠景是崇山峻嶺,用黛綠的墨臨(lin) 摹,呈現山的綿延與(yu) 逶迤。從(cong) 色彩上看,紅色是畫卷的靈魂,屬畫龍點睛之筆,因為(wei) 在萬(wan) 綠叢(cong) 中,木棉花紅豔而不俗。把最搶眼的豔紅色澤,或星星點點,或赫然醒目,層次分明點綴其間,這樣純樸秀美的畫風令人讚歎,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保山看木棉花,觀看的是一幅靜止的畫卷,隻能靜靜品讀,默默品味。到了昌化江,泛舟江上看木棉花,身臨(lin) 其境,江畔木棉春色圖動感十足,山水相映宛若仙境,兩(liang) 岸美景別有洞天。在藍天白雲(yun) 下,船兒(er) 離岸駛向江心,船頭犁開的水麵,蕩起了水波,激起了浪花,一層層漣漪,一片片水花,似孔雀開屏向船尾散去。泛舟昌化江,沿途蘊含青山綠水,秀美景色徐徐入目。江畔山巒層層疊嶂,森林蒼茫綠肥紅瘦。豔若雲(yun) 霞的木棉花,盡染叢(cong) 林,或表現出豪放不羈,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搖曳出幾分飄逸,幾分靈動。一條流動的江河,一艘移動的船兒(er) ,一幅飄動的絕美畫卷,讓遊人紛至遝來,為(wei) 的是一睹昌化江春色、江畔木棉花紅的風采。其實,早在2011年昌江舉(ju) 辦“昌化江畔木棉紅”時,這項文化活動就成功吸引人們(men) 的眼球。相約去昌化江賞花,成了大家熱衷追捧的事。2014年,昌江獲得“中國木棉之鄉(xiang) ”稱號,木棉樹披上耀眼的光環。2015年春,昌江以“中國木棉之鄉(xiang) ”為(wei) 契機,結合“到山坡上看花,乘船水上看花,徒步田間看花”等,轟轟烈烈推出“昌化江畔木棉紅”旅遊觀光月,八方來客以木棉花為(wei) 媒,攝影的、繪畫的、寫(xie) 詩的、觀光的人流如潮,絡繹不絕。曆經10年積澱,“昌化江畔木棉紅”在昌江傾(qing) 力打造下,現已成為(wei) 譽滿全國的旅遊名片。
昌江是木棉之鄉(xiang) 實至名歸,你看在山坡上,在田野間,在溪河畔,在村寨裏,在屋舍旁,處處映入眼簾的,是高大挺拔的樹影。那些頂著滿樹繁花的木棉樹,有筆直的,有彎曲的,有粗壯的,有纖細的,株株高低不平,棵棵形態不一,迎風飄曳,各顯風姿。這些木棉樹已有些年頭,許多樹齡甚至超過百年,昌江大地木棉樹如此之多,這跟當地黎族的生活習(xi) 俗有密不可分的關(guan) 聯。本地有個(ge) 流傳(chuan) 上千年的老習(xi) 俗,無論誰家生孩子,孩子出生後,父母就在空地上種一棵木棉樹,讓樹和孩子一起生長。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環境出自內(nei) 心,這樣的好習(xi) 俗值得傳(chuan) 承。
在海南島,原住民黎族人與(yu) 棉花、棉花與(yu) 黎錦,相輔相成、相映成輝,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據《後漢書(shu) ·南蠻傳(chuan) 》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hui) 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南州異物誌》載:“五色斑衣以絲(si) 布吉貝木所作。”蘇東(dong) 坡被謫居海南時作詩:“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上述的廣幅布、五色斑衣、吉貝衣等,全部出自黎族婦女靈巧的雙手,均是用海島棉花所織的黎錦。而宋代艾可叔的《木棉》詩:“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雲(yun) 。衣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則是描述黎族婦女辛勞織錦的生活畫卷。昌江是黎族聚居之地,也是黎錦紡織主要發源地。在族群傳(chuan) 統紡染織繡工藝中,本地的“絣染”技藝,在黎錦織繡中可謂是另辟蹊徑,其技法獨樹一幟,堪稱一絕。“絣染”是把處理好的白線作經,兩(liang) 端固定在架子上,再用黑線在白經線上紮結出各種圖案花紋,然後把架上線圈拆下染色、曬幹、去紮,上踞腰織機織便可織繡。一幅幅圖案豐(feng) 富、層次分明、色彩鮮豔的棉錦呈現世上,僅(jin) 僅(jin) 用腰力棍、經線棍、木刀、竹梭等簡單工具,再配以靈巧的雙手操作,這種古老紡織技術,讓人歎為(wei) 觀止。而“黎錦光輝豔若雲(yun) ”,則是人們(men) 對精美黎錦發自內(nei) 心的讚歎。
在昌江,我行在木棉花叢(cong) 中,去窺一場轟轟烈烈的花事。俗話說,木棉花開愛情來,久久不見久久見的阿哥阿妹們(men) ,在花團錦簇的木棉樹下,在絢麗(li) 多姿的花叢(cong) 中,深情對唱起情歌。看一張張被愛情陶醉的臉,我誠心送上我的祝福,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高照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