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網絡文藝的底色和靈魂

發布時間:2022-04-27 15: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孫學峰 馬衝(chong) (分別係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

  3月14日,由中國作家協會(hui) 與(yu) 中國人民大學共同舉(ju) 辦的首屆網絡文學研究班在京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35名知名網絡作家成為(wei) 首批學員。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建議將網絡文藝確定為(wei) 專(zhuan) 門的文藝類別,“具體(ti) 可從(cong) 提倡和加強網絡文藝專(zhuan) 門性的創作、傳(chuan) 播、評價(jia) 、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ang) 等各類活動的組織、策劃、開展和宣傳(chuan) ,提升規格、擴大規模、加大支持力度方麵著手”。

  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yi) ,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03億(yi) ,網絡音樂(le) 用戶規模達7.29億(yi) ,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02億(yi) ……

  這些內(nei) 容匯聚在一起,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表明當代文藝正在呈現出新的變化和新的格局。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以網絡為(wei) 傳(chuan) 播媒介的網絡文藝發展態勢頗為(wei) 可觀,各種新興(xing) 文藝門類創意迸發,成為(wei) 當代文藝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當然,網絡文藝的產(chan) 生,並不意味著與(yu) 文化傳(chuan) 統徹底割裂了聯係,而是借助科技進步和網絡發展表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網絡文藝得以產(chan) 生和發展,從(cong) 根本上說基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滋養(yang)

  有必要稍加闡釋“傳(chuan) 統文化”這一概念的內(nei) 涵。“傳(chuan) 統”古已有之,一直作為(wei) 動賓短語用來表示曆史發展的繼承性。近代以來,在追求先進、發展、現代的宏觀語境中,“傳(chuan) 統”逐漸演變成為(wei) 一個(ge) 雙音節詞,並衍生出許多其他的意義(yi) 。但是,那些與(yu) 過去、固有、陳舊等意義(yi) 相近的義(yi) 項並不符合傳(chuan) 統文化的事實。再說“文化”,相關(guan) 的解釋應該不啻數千種,從(cong) 各個(ge) 側(ce) 麵揭示了文化的屬性。歐陽中石先生根據《易經》“物相雜,故曰文”和《禮記》言及“五色成文”的論述認為(wei) ,“文”即各種事物雜而不亂(luan) 、極有章法地聚集在一起,成為(wei) 一種美好的象征。如果使各類事物都具有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也就是“文化”。所謂文化,應該是指人類追求美好的所有思想和活動成果。至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則是人類在前赴後繼地追求民族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過程中,經過曆史充分刪汰的、最為(wei) 主流的成果。無數的傳(chuan) 統文化成果具有共同的源頭,蘊含著相同的方式、原則、思想和觀念,其後者以前者為(wei) 基礎,而前者又以後者為(wei) 發展,便建構成為(wei) 生機煥發、奔騰不息的文化傳(chuan) 統。

  中華民族由於(yu) 曆史悠久,曾經存留下來的成果必然瑕瑜互見。因而,在討論傳(chuan) 統文化時,經常還需添加前綴“優(you) 秀”一詞作為(wei) 限定和強調。今天,我們(men) 繼承和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充分發掘其適合時代的屬性,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光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脈,蘊含著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

  網絡文藝得以產(chan) 生和發展,從(cong) 根本上說基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滋養(yang) ,時刻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環境熏陶。今天看來,網絡文藝盡管給文藝的創作、傳(chuan) 播和評價(jia) 帶來新的變化,然而在發展的初期,由於(yu) 缺少必要的內(nei) 容、手段和素材,隻能照搬和挪移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經典篇目。比如說,《三國演義(yi) 》作為(wei) 四大名著曆來受到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在網絡時代被全文搬上相應的網站,通過“聽書(shu) ”將文字的視覺閱讀變為(wei) 語言的聽覺接受,使讀者不再受到紙本媒介的限製,從(cong) 而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

  更重要的是,網絡文藝在發展過程中,不滿足於(yu) 將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簡單的、物理意義(yi) 上的網絡化和視聽化,而是熱情擁抱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風韻和價(jia) 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擁,實現化學意義(yi) 上的相互激化與(yu) 彼此成全。當前,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的“出圈”,不少是通過網絡文藝的再創造與(yu) 再傳(chuan) 播,激活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內(nei) 在底蘊,通過新技術、新手段的講述和呈現,讓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新的風貌和新的品相,給人以新的觀感和新的觸動。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始終是網絡文藝的底色和靈魂,是網絡文藝質的規定性元素。

  網絡文藝為(wei) 文藝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和評價(jia) 創造新思路

  “文藝”之前冠以“網絡”之名,主要是因為(wei) 借助了網絡科技的傳(chuan) 播迅捷和多媒體(ti) 智能終端的使用便利。網絡文藝甫一產(chan) 生,即徹底突破了時空的限製,呈現與(yu) 以往截然不同的傳(chuan) 播形式和接受方式。即以作品的麵世而言,之前發表文章、出版書(shu) 籍需要經曆較長的時間;若是影視作品,需要按照電影院、電視台的具體(ti) 安排在規定的時間播映。但是,借助網絡,人們(men) 隨時可以將作品發送到相關(guan) 的網站、軟件或小程序,反過來,依托手機,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節目、選擇內(nei) 容、調節進度。

  為(wei) 了適應即時性的特點,充分利用受眾(zhong) 在工作間隙、坐車、睡前等碎片化的時間,網絡文藝愈加表現出簡短化的趨勢。通過短視頻軟件,創作者剪輯各種精彩的片段,在短時間內(nei) 就能抓住受眾(zhong) 的需求點和興(xing) 奮點,理解故事的梗概或者深入問題的實質。若是較長的作品,則設置了快進、倍速、選集等程序,保證受眾(zhong) 能夠隨時看到任何想要的內(nei) 容。

  在具體(ti) 製作方麵,網絡文藝將素材由文字變為(wei) 誦讀、由黑白變為(wei) 彩色、由圖片變為(wei) 動畫,也將表現由單一變為(wei) 多元、由單獨變為(wei) 搭配、由簡單變為(wei) 豐(feng) 富,並加以統籌、合理的使用,從(cong) 而使作品的接受方式更為(wei) 方便、立體(ti) 和多元。微信小程序“雲(yun) 遊敦煌”綜合運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技術發展的成果,將敦煌壁畫的圖像轉化為(wei) 動態視頻,並附有語音解說以及古典配樂(le) ,充分發掘出敦煌壁畫中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和充盈的美學價(jia) 值,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有評價(jia) 稱其通過轉換思維,從(cong) 互聯網領域汲取營養(yang) ,形成了一套新鮮的文創思維邏輯。

  以往的信息傳(chuan) 播往往是單向的,如果有所反饋,需要較長時間之後以專(zhuan) 門的評論文章在相應的報刊發表。網絡文藝則通過互動功能的開發,使傳(chuan) 播者與(yu) 作品、傳(chuan) 播者和接受者、作品與(yu) 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間形成即時的互動關(guan) 係,彈幕、留言平台等形式,原則上讓每個(ge) 人都能及時發表見解,或單純感歎,或真誠建議,或尖銳批評,不但可能影響到創作者後續的思路,也能激發群體(ti) 性的共情與(yu) 溝通。

  網絡文藝在發展進程中繼承著傳(chuan) 統,也在突破傳(chuan) 統,同時也在形成新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是由一塊塊磚搭建起來的。網絡文藝這塊“磚”已經有了雛形,不過依然需要認真打磨。

  在強化價(jia) 值導向的基礎上,網絡文藝要兼顧傳(chuan) 統風韻、時代風尚、現實風格和審美風範

  需要重視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網絡文藝盡管種類豐(feng) 富、數量繁多,卻伴隨著優(you) 秀與(yu) 低劣互參、積極與(yu) 消極相雜的問題。這一狀況要求各有關(guan) 主體(ti) 肩負起自身責任,以便網絡文藝在繼承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實現持續發展、健康發展。

  由於(yu) 媒介的先進和傳(chuan) 播的發達,作品生產(chan) 的周期大幅度縮短,也逐漸簡化了修正、改進和沉澱的時間。一部分作者為(wei) 吸引眼球而一味地追求凸顯個(ge) 性,甚至以故意扭曲、醜(chou) 化、惡搞的表現方式來標新立異。網絡文藝工作者需要自覺地樹立精品創作的意識,主動夯實自身的傳(chuan) 統文化根基,刻苦鍛煉藝術表現的能力,以便真正提高文藝創作水平,同時還要善於(yu) 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要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於(yu) 精彩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為(wei) 社會(hui) 服務。

  網絡文藝需要加強思想引領,從(cong) 業(ye) 者應該秉承對生活的熱愛,主動紮根於(yu) 現實生活,切身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提煉文藝表現的主旨,創作出能夠展示中國形象、體(ti) 現中國魅力的優(you) 秀作品。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100年》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複興(xing) 曆程中的100個(ge) 重要事件,用100個(ge) 曆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黨(dang) 的光輝曆程和偉(wei) 大成就。作品以真理、信仰、意誌和道德的力量為(wei) 靈魂,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精神,從(cong) 而更好發揮黨(dang) 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在正麵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在製度層麵不斷完善新媒體(ti) 領域的法治建設,劃出紅線,明確標準,矯正網絡文藝創作、傳(chuan) 播和評價(jia) 中的“價(jia) 值偏失”。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nei) 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近年來,係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和施行,著力培育良好的網絡文藝生態,為(wei) 網絡文藝健康發展提供了製度保障。

  我們(men) 堅信,未來會(hui) 湧現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網絡文藝作品。網絡文藝在強化價(jia) 值導向、遵循互聯網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既保持傳(chuan) 統的風韻,還體(ti) 現時代的風尚,兼具現實風格和審美風範,從(cong) 而為(wei) 當代社會(hui) 的發展開辟新視野、注入新能量。與(yu) 之相應的,這些網絡文藝的優(you) 秀作品也必然被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序列,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文化傳(chuan) 統這條大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