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劇場”如何成為常態化的藝術陪伴
【熱點觀察】
作者:方力(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dang) 組書(shu) 記)
兩(liang) 年多來,反複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演藝行業(ye) 帶來很大衝(chong) 擊。演出場所限流、關(guan) 閉,演出暫停、取消,經常讓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猝不及防。因為(wei) 演出大大減少,不少基層文藝院團演職員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創作。
壓力之下,行業(ye) 主體(ti) 紛紛紓困自救,其中在線上開辟“第二劇場”進行“雲(yun) 演出”成為(wei) 主要選擇。經過兩(liang) 年多的探索,開辟“第二劇場”的演藝機構越來越多,參加“雲(yun) 演出”的演員也越來越多。
從(cong) 線下到線上,不僅(jin) 僅(jin) 是演出空間的轉換,更是藝術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以及創作要素的重新組合。此外,線上演出如何轉化為(wei) 具體(ti) 票房,版權如何保護,這些現實問題也都有待破解。
從(cong) 無奈選擇到主動探索
兩(liang) 年多來,從(cong) 戲曲到歌劇,從(cong) 相聲、小品到晚會(hui) 、演唱會(hui) ,大量演出從(cong) 線下轉到線上。最初,業(ye) 界推出線上演出,基本是把線下演出的視頻直接放到網上,傳(chuan) 播效果非常一般,這其實是應急狀態下的無奈選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雲(yun) 端”成為(wei) 人們(men) 工作生活的新空間。對演藝機構而言,線上演出不再是偶爾為(wei) 之的權宜之計,而成為(wei) 演出的常態化選擇。如何借助技術手段,在線上創造出新的演出形式、新的營銷模式、新的觀演關(guan) 係,不僅(jin) 決(jue) 定著線上演出的可持續性,也影響著後疫情時代演藝行業(ye) 的轉型升級。
為(wei) 了讓線上演出擺脫線下演出替代品的角色,進而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演出形態,演藝機構、傳(chuan) 播平台、技術公司等都在進行積極探索。
比如,國家京劇院聯合中國移動咪咕公司,以“科技+藝術”的方式,連續兩(liang) 年推出經典京劇《龍鳳呈祥》雲(yun) 演播,融入“雲(yun) 包廂”“雲(yun) 呐喊”等多種實時互動模式,並推出“雲(yun) 上戲迷節”,打造出基於(yu) 最新數字技術的“數字劇院”。國家話劇院、中國聯通、華為(wei) 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攜手打造我國首個(ge) 院場一體(ti) 化的“5G智慧劇場”,觀眾(zhong) 足不出戶即可進入“5G智慧劇場”多角度觀看演出,並且可以從(cong) 旁觀者變成參與(yu) 者。國家大劇院過去兩(liang) 年多時間裏推出100多場線上演出,全網在線點擊量達30億(yi) 次,並且從(cong) 選題、拍攝、錄製、製作到播出推廣形成了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辟“第二劇場”方麵,積極進行探索的不僅(jin) 有國有院團,還有商業(ye) 化平台。近日,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戲”計劃,麵向全國戲曲院團、專(zhuan) 業(ye) 戲曲演員發起招募,計劃2022年至少幫助10家院團、1000位專(zhuan) 業(ye) 戲曲演員打造“第二劇場”。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藝壇新秀、梨園名家以及知名文藝院團在新媒體(ti) 平台上進行戲曲直播。《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顯示,我國348個(ge) 戲曲劇種中,已有231個(ge) 劇種在抖音平台上開通直播。過去一年,抖音戲曲直播超過80萬(wan) 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yi) ,場均觀眾(zhong) 3200人次。
尋找藝術與(yu) 技術融合的最佳支點
不管是線下演出,還是線上演出,抑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演出,都離不開內(nei) 容,並且優(you) 質內(nei) 容永遠是演出成功的關(guan) 鍵。因此,不管用什麽(me) 方式開辟線上“第二劇場”,都要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
內(nei) 容是根本,技術是支撐。5G、4K、8K、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XR(擴展現實)、MEC(邊緣計算)、FTTR(光纖到室)、智慧專(zhuan) 線、高新視頻、切片技術……打開支撐線上演出的技術清單,各種新技術足以讓人眼花繚亂(luan) 。
對觀眾(zhong) 來說,這些新技術將帶來完全不同於(yu) 實體(ti) 劇場的觀賞體(ti) 驗。新技術支撐下的線上演出,能突破線下演出的空間限製、時間限製,降低觀眾(zhong) 進入實體(ti) 劇場的門檻,有利於(yu) 將有觀賞需求的潛在觀眾(zhong) 群體(ti) 轉化為(wei) 龐大的線上觀眾(zhong) 群體(ti) 。
對演藝機構來說,新技術將劇場從(cong) 線下轉移到線上,不僅(jin) 僅(jin) 是場景的轉換,更是內(nei) 容生產(chan) 的方式、要素和價(jia) 值的重新排序,將形成新供給,刺激新需求。總之,從(cong) 線下來到線上,不是將數字技術與(yu) 演藝內(nei) 容的簡單拚接,而是要在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的前提下,創造“1+1大於(yu) 2”的全新觀賞體(ti) 驗,尋找技術與(yu) 藝術相融合的最佳支點。
在開辟“第二劇場”的過程中,平台最容易被人忽視。目前,“第二劇場”依托的平台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自建平台,比如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le) 頻道和國家話劇院“5G智慧劇場”;另一種是第三方平台,比如國家京劇院《龍鳳呈祥》線上演播依托的是中國移動咪咕平台,一些劇院和戲劇名家進行網絡直播依托的是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
不同的平台各有優(you) 劣。自建平台資金技術投入大,但擁有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線上演出特點隨意進行“二次創作”,尤其是國家話劇院“5G智慧劇場”這種平台,為(wei) 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技術手段。使用第三方平台,優(you) 點是免費,但線上演出形態會(hui) 受到平台技術條件的限製。另外,依托第三方平台,演出收益勢必要與(yu) 平台分享,作品版權也可能存在潛在糾紛。
培養(yang) 一專(zhuan) 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作為(wei) 一種新事物,“第二劇場”建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目前,大多線上演出都是免費的,但免費演出顯然不可持續。國家京劇院《龍鳳呈祥》已連續兩(liang) 年嚐試線上付費直播。抖音直播也計劃為(wei) 有需要且具有專(zhuan) 業(ye) 表演能力的演員和院團開通付費演出。從(cong) 長期看,付費觀看線上演出是趨勢。可是,由於(yu) 觀眾(zhong) 尚未形成付費觀看的習(xi) 慣,付費模式全麵展開可能還需時日。
高質量的線上演出,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演員個(ge) 人進行網絡直播,隻要一部手機就可以,但大型歌舞、交響樂(le) 、晚會(hui) 等進行直播演出,首先需要一個(ge) 實體(ti) 劇場,並且要配備燈光、音響、攝像機等,這比線下演出要求更高。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文藝院團沒有自己的劇場,租劇場直播又很難擔負高昂的場租。
複合型人才缺乏是更大的挑戰。線上直播也好,開辟“第二劇場”也罷,本質是藝術與(yu) 科技的融合,需要既懂藝術又懂技術還懂設備的複合型人才。遺憾的是,目前這種人才少之又少。如何破解人才難題?今年3月,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的建議值得借鑒:
第一,在高等藝術院校設立數字演藝相關(guan) 學科。從(cong) 數字化產(chan) 業(ye) 發展角度出發,設立數字攝影、數字管理、數字影像藝術等前沿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具有過硬政治素質和紮實數字演藝理論實踐基礎,掌握網絡新媒體(ti) 理論,擁有廣闊網絡傳(chuan) 播國際視野的一專(zhuan) 多能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第二,搭建數字演藝人才聯合培養(yang) 架構。依托高等藝術院校優(you) 質課程、國家文藝院團平台資源,高校和院團可以成立數字演藝學科團隊,聯合申報課題;共同推進數字演藝專(zhuan) 業(ye) 研究,研發數字演藝產(chan) 品;實施專(zhuan) 業(ye) 學位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yang) 計劃,打造數字演藝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