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傳承(新語)

發布時間:2022-04-28 14:30:00來源: 光明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為(wei) 誰培養(yang) 人、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堅持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紅色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高校承擔著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引導廣大青年努力成長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用好紅色資源,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高校要注重發揮數字賦能作用。

  強化頂層設計。高校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深挖紅色資源內(nei) 涵,打造紅色教育高地。以“互聯網+黨(dang) 建”的方式,結合5G、虛擬現實等技術,搭建“紅色基因庫”。通過數字賦能,在網絡雲(yun) 平台上,以線上紅色講堂、青年大學習(xi) 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上好“大思政課”,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

  提升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高校可以通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探索建設“智能+”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等,實現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可以通過編寫(xie) 電子教材、製作慕課、建設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等方式,將傳(chuan) 統教學方式與(yu) 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推動紅色教育入耳、入腦、入心。此外,還要加強學生、師生之間的交流,用網上知識競賽、在線閱讀接龍、網上紅歌會(hui) 等方式,組織廣大青年積極參與(yu) ,厚植愛國情懷,擦亮紅色底色。

  開展生動實踐。如今,高校師生從(cong) 紅色文化的學習(xi) 者逐步轉變為(wei) 紅色基因的傳(chuan) 播者,在社會(hui) 實踐中傳(chuan) 承紅色記憶、傳(chuan) 續革命精神、傳(chuan) 播英雄事跡。西安郵電大學打造的“雲(yun) 上黨(dang) 建展廳”成為(wei) 黨(dang) 史學習(xi) 的新陣地、智慧黨(dang) 建的新應用;北京理工大學製作原創紀錄片《紅色育人路》,讓紅色記憶更加鮮活;北京郵電大學根據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創排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原創舞台劇,在多個(ge) 線上平台同步展演……各高校師生的生動實踐,打造出一堂堂有溫度的思政課。

  推動文化傳(chuan) 播。高校是國際傳(chuan) 播的前沿陣地,學生群體(ti) 是高校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力量。學生群體(ti) 思維活躍,熟悉數字化媒介,是推動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群體(ti) 。近年來,許多大學生自發拍攝短視頻、微電影,翻譯優(you) 秀國產(chan) 影視劇,創新傳(chuan) 播方式和話語表達,以生動形式講述紅色故事,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立足時代需求、緊貼學生特點,高校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融媒體(ti) 傳(chuan) 播手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進而讓紅色精神綻放時代光芒,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chuan) 承。

  (作者:陶晶,為(wei) 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教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