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春的樣子·逐夢星河:航天青年探索星空叩問蒼穹

發布時間:2022-05-05 13:54:00來源: 央視網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麵

  央視網消息:青春的樣子是逐夢星河,為(wei) 航天事業(ye) 貢獻力量。大屏幕上這位人物是榮獲今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航天人,他叫黃震,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領域副總設計師。黃震說,他的目標是將航天員送入38萬(wan) 公裏之外的月球,實現中國人的首次載人登月。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領域副總設計師黃震帶領的團隊眼下正在抓緊時間開展實驗,為(wei) 中國載人登月深化方案論證,並組織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黃震說,是航天事業(ye) 的大發展給了年輕人無限的機會(hui) 。他博士畢業(ye) 加入神舟團隊,三年就參與(yu) 了三個(ge) 型號,突破了多項關(guan) 鍵技術,2013年他又投身載人登月這個(ge) 全新的領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領域副總設計師黃震: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我認為(wei) 它的核心是在於(yu) 愛國,國家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做什麽(me) 。

  當時,擺在黃震麵前的第一個(ge) 難題就是飛行距離,從(cong) 空間站的近地400公裏變成月球的38萬(wan) 公裏,對飛行速度要求極高。

  黃震:當時確實難住了我們(men) ,沒有可以參考的相關(guan) 的依據,而且也缺少相關(guan) 的實驗數據。所以當時我們(men) 就想了很多的辦法來實現新型的返回艙外形設計。

  作為(wei) 新型返回艙總體(ti) 技術負責人,黃震帶領一個(ge) 6人的年輕小分隊迎難而上,大膽創新,小心求證。拿返回艙的錐角設計來說,他們(men) 0.1度0.1度地調整,力求兼顧速度、安全和舒適。從(cong) 研發出縮比返回艙、全尺寸試驗船,再到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他們(men) 用了7年。2500多個(ge) 日夜步履不停,奠定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雛形。

  黃震:我們(men) 也是希望能用我們(men) 的青春、用我們(men) 的熱血去奮鬥、去創造,去實現我們(men) 的航天夢,實現我們(men) 的強國夢,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插上我們(men)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