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些‘金句’,都是咱農民心底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2-05-06 10: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4月14日,天津靜海大運河畔呂官屯村的文化活動中心內(nei) 墨香濃鬱。幾十位村民揎衣挽袖,揮毫潑墨,一幅幅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金句”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書(shu) 法作品,從(cong) 一雙雙結滿老繭的手中流淌出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生態環境關(guan) 係人民福祉”……

  這些“農(nong) 民書(shu) 法家”中有的是遠近聞名的農(nong) 民企業(ye) 家,有的是經營著數百畝(mu) 耕地的種植大戶,有的是深孚眾(zhong) 望的村幹部,有的是剛剛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的普通莊戶人……大夥(huo) 兒(er) 都說,這些年,靜海越來越美,農(nong) 民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這次村裏舉(ju) 辦書(shu) 法展覽活動,就是要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學深學透,選出自己感悟最深的‘金句’寫(xie) 出來。”活動發起人劉智莉大姐道出了心聲。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是咱心底的故事”

  71歲的王乃林揮筆寫(xie) 下“鄉(xiang) 村振興(xing) ”4個(ge) 字後,陷入沉思。

  以前,王乃林在10多公裏外的工廠上班,陪伴他的隻有一輛“大鐵驢”。碰上雨天,就得在泥濘裏扛著車一腳深一腳淺地回家。有一次,他下班回家時順路買(mai) 了一支孩子最愛吃的“糖墩兒(er) ”。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大雨,回到家裏時,小心翼翼揣在懷裏的“糖墩兒(er) ”早就濕透了。那一刻,他對“好生活”的念想,就是鄉(xiang) 村的路好走一點兒(er) ,上班近一點兒(er) ,賺得多一點兒(er) ——“那該有多幸福啊!”

  2018年,呂官屯村開始修路了。王乃林蹲在家門口,眼看著坑坑窪窪的村道變成寬敞筆直的柏油路,就好像被風沙迷了眼,眼淚怎麽(me) 也擦不完。老伴兒(er) 看著他紅紅的眼睛,還以為(wei) 出了啥事兒(er) 。王乃林卻笑了:“俺心裏高興(xing) 著呢!”

  在村黨(dang) 總支的帶領下,呂官屯村盤活了村內(nei) 1700多畝(mu) 土地資源,全體(ti) 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年保底分紅。啟動了廠房租賃、育種基地等建設項目,村集體(ti) 收益就像滾雪球一樣。2021年,呂官屯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80萬(wan) 元,人均收入超過2.2萬(wan) 元。

  如今,王乃林和老伴兒(er) 按月領取養(yang) 老金。平日裏,除了寫(xie) 書(shu) 法,還和村裏的幾位老夥(huo) 伴兒(er) 一起打太極拳,日子過得悠閑自在。他在自家小院種了好幾種蔬菜,“跟過去養(yang) 家糊口可不同,現在就是為(wei) 了活動活動筋骨”。王大爺笑著笑著,忽而又流下了眼淚:“黨(dang) 對咱老百姓是實實在在地好啊!我嘴笨,黨(dang) 的恩情一兩(liang) 句話說不清。我就多寫(xie) 幾幅‘金句’,表表我的心意吧!”

  “我的老家,今日成了‘桃花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胡昊乙寫(xie) 完這10個(ge) 字,左右端詳一番,招呼大夥(huo) 兒(er) “評點評點”。

  村民們(men) 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句,沒有“評點”字好孬,說的都是村裏的變化。

  “以前是下雨地成澇,刮風沙滿天。如今是春風吹柳綠,桃花紅滿堤。”“這幾年,靜海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咱們(men) 的‘鄉(xiang) 村遊’品牌也打響了。”“村口的‘文化石’村標成了運河一景啦!”“咱們(men) 的‘耕讀之家’文化陳列館也是遠近聞名!”

  如今走進呂官屯村,入目便是“人在花叢(cong) ,村在林間”的景致。近處,成片淡紫色的二月蘭(lan) ;遠處,一望無際的海棠花。村道邊的冬青鬱鬱蔥蔥,湖邊的垂柳搖曳生姿。漫步村中,一步一景,滿眼黃翠;行至河堤,碧波蕩漾,鳥語花香。沿運河西行,便會(hui) 尋到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在運河堤上種植了240畝(mu) 桃樹。通過舉(ju) 辦賞花節、采摘節,村民們(men) 也收益頗豐(feng) 。如今,我們(men) 呂官屯村的桃子越來越暢銷,村民們(men) 都說這些桃樹就是村裏種的‘搖錢樹’。”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朱傑開心極了。

  僅(jin) 兩(liang) 年時間,呂官屯村通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光纖網絡,家家戶戶都有了水衝(chong) 式廁所。打造運河觀光帶,建成區級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耕讀之家”和藝術陳列館,種植白蠟、海棠、桃樹、杏樹3萬(wan) 多株。今天的呂官屯村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美麗(li) 宜居村莊”“全國文明村鎮”。

  每逢周末,胡昊乙就帶著孩子們(men) 在桃花堤上唱歌,追著河流奔跑,或是約上三五好友一起野餐。望著追逐嬉鬧的孩子,胡昊乙發了朋友圈:“沒想到,我的老家成了孩子們(men) 最愛的‘桃花源’!”

  “接續努力,年輕人要開啟新的長征”

  “紅軍(jun) 不怕遠征難,萬(wan) 水千山隻等閑。”18歲的王馨一臉龐稚嫩,筆下卻剛勁有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我要努力學習(xi) ,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好!”

  呂官屯村是個(ge) “有文化”的村子。舊年間,小小村莊就有“三家私塾”,方圓百裏也屬罕見。曆代村民始終秉持“耕讀傳(chuan) 家”的村風:農(nong) 忙時耕田,農(nong) 閑時讀書(shu) ;務農(nong) 以謀生,學習(xi) 以發展。

  “耕讀傳(chuan) 家、重教興(xing) 學”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今日發揚光大。“咱們(men) 村裏可是人才濟濟呢!”朱傑告訴記者,呂官屯村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迄今,村裏走出了15位博士、42位碩士、600多名大學生,“每3人裏就有一個(ge) 大學生哩!”

  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建設家鄉(xiang) 的力量更強了。以黨(dang) 群服務中心、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村藝術館為(wei) 陣地,年輕人大展身手,開展“牆根宣講”“草根宣講”“網上微課堂”,吸引各年齡段村民踴躍參與(yu) ,在歡笑與(yu) 感動中講好黨(dang) 史故事,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曾經的‘舊村落’,正在展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畫卷’。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金句’指引,我們(men) 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越來越寬闊——青年奮鬥正當其時!”王馨一滿懷憧憬。

  在村文化活動中心對麵,便是村藝術陳列館,館內(nei) 牆壁上掛滿了村民書(shu) 寫(xie) 的“金句”作品。“‘農(nong) 民寫(xie) 金句’活動,抒發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黨(dang) 真摯的情感,更激勵我們(men) 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堅定信念,不斷拚搏。”朱傑說,“我們(men) 把這些優(you) 秀的書(shu) 法作品集中展出,將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以這種喜聞樂(le) 見的形式,融入群眾(zhong) 的日常生活,做到抬眼可見,家喻戶曉,入腦入心。”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