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張掖行走記:非遺傳承人守藝守心 戈壁灘演“曲苑雜壇”
中新網蘭(lan) 州5月6日電 (記者 殷春永 閆姣 高瑩)木偶戲、木塑畫、麥稈畫……主打“彩虹名片”的甘肅省張掖市,擁有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資源,似戈壁灘上的“曲苑雜壇”。連日來,中新社、中新網記者走訪該市,記錄傳(chuan) 承人守藝守心的感人故事。
頭戴紅纓帽,身著裕固族傳(chuan) 統服飾,能變臉、吐火的木偶人你見過嗎?作為(wei) 省級非遺項目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傳(chuan) 承人,徐寧一改張掖甘州區傳(chuan) 統木偶戲的風格,挖掘當地特有少數民族裕固族的元素,融入了川劇變臉及人體(ti) 吐火的內(nei) 容,圈粉了更多非遺愛好者。
徐寧今年31歲,從(cong) 小受到藝術熏陶。上大學時,他癡迷於(yu) 川劇變臉,曾七次登門拜師“求”變臉技巧。畢業(ye) 後,他返回家鄉(xiang) 甘州區,偶然接觸到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對此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便跟隨老一輩傳(chuan) 承人學習(xi) 木偶藝術表演技藝。
徐寧經常“全家總動員”,耗時一兩(liang) 個(ge) 月自製特色木偶,從(cong) 服裝設計到臉譜繪畫、製作木偶都親(qin) 自上陣。他說,“尤其裕固族木偶,要結合裕固族服裝、頭飾標誌性元素,表演時也要注意裕固族舞蹈動作要領,難度較大。”
徐寧創新過程有很多心酸往事。他提及,在一次活動中,他賣力表演,大汗淋漓,結束後觀眾(zhong) 席卻隻剩兩(liang) 人,令他備受打擊,下定決(jue) 心守正創新。經過多年深入鑽研,融合創編的木偶戲劇目《奇偶出彩》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及傳(chuan) 承效果,開創了甘州區傳(chuan) 統技藝與(yu) 創新融合發展的先河。
據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張掖市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有效保護、創新發展,初步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體(ti) 係,豐(feng) 富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持續擴大特色文化影響力,並不斷培育壯大非遺文化企業(ye) 。
今年50歲的孫秀英,張掖民樂(le) 縣人,是麥稈畫製作技藝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雖隻上過小學,但她從(cong) 小便熱衷於(yu) 畫畫,夢想成為(wei) 一個(ge) 美術家。她常在田間地頭以樹枝當筆,大地為(wei) 畫板作畫,畫藝高超,甚至常受邀幫學生畫黑板報,幫鄰居畫鞋墊。
偶然一次,孫秀英在蘭(lan) 州一畫廊參觀了麥稈畫,十分喜愛,返家後自行摸索,並自此堅持了18年。從(cong) 最初簡單的花朵,到後來工序複雜的孔雀圖、四大美女圖等,她的製作技藝日漸精湛,作品多次外出展覽。
先用剪刀將麥稈刨開,然後用熨鬥熨平,再上色、粘貼……在孫秀英看來,製作麥稈畫最難的一步是將麥稈剪得纖細如絲(si) ,再用鑷子粘上去。
“我的夢想也算實現了。”孫秀英說,隨著“非遺進校園”,身為(wei) 農(nong) 民的她登上三尺講台,給學生教授繪畫與(yu) 麥稈畫製作技藝,她已十分滿足。
2014年以來,麥稈畫在內(nei) 的諸多張掖非遺項目,先後在泰國、韓國、法國、埃及、毛裏塔尼亞(ya) 、突尼斯、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展示交流。
蘇永生也是民樂(le) 縣人,退休後堅持製作木塑畫,成為(wei) 木塑畫製作技藝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木塑畫是由樹皮、樹枝和木材加工而成工藝美術品,因其獨特的工藝價(jia) 值和廣泛適用的裝飾性,在國內(nei) 外市場有較好的聲譽。
蘇永生的木塑畫作品種類眾(zhong) 多,有花鳥、山水、人物等。他認為(wei) ,製作花鳥木塑畫較簡單,山水畫耗時長,而人物畫難度最大。
雖已年近古稀,但蘇永生還是積極嚐試“非遺直播”等新玩意兒(er) 。他說,目前已帶動家裏人參與(yu) 到木塑畫技藝的傳(chuan) 承中,希望通過寓教於(yu) 樂(le) ,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yu) 其中。
近年來,張掖市加快製定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製度,建立傳(chuan) 承活動基地,建立健全傳(chuan) 承人補助機製,為(wei) 傳(chuan) 承人提供良好的傳(chuan) 承條件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時,對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將具有張掖特色的文化元素鑲嵌、展現在旅遊的各個(ge) 環節,提升文化旅遊人文內(nei) 涵。(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