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籍真正“活”起來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提綱挈領地從(cong) 完善古籍工作體(ti) 係、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等方麵提出明確要求,得到了我省古籍工作者的積極響應。
多位專(zhuan) 家表示,《意見》的出台,將浙江古籍人的熱情再度點燃。他們(men) 就如何讓古籍事業(ye) 在新時代煥發活力,提出了真知灼見。
紮根本土 發揮特色
浙江文化積累豐(feng) 厚,古代典籍眾(zhong) 多。如何找到通往這個(ge) 燦爛文化世界的階梯?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一步。
近年來,浙江省古籍整理圖書(shu) 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由浙江圖書(shu) 館、浙江師範大學合纂的《浙學未刊稿叢(cong) 編》(共五輯)收錄浙學未刊珍稀稿抄本413部,讓深藏於(yu) 閣樓的珍貴古籍再現光芒;《浙江曆代進士錄》項目,通過浙江自隋唐以來活躍在全國各領域的萬(wan) 名精英人物,向世人展現江南文化的優(you) 秀基因;《呂祖謙全集》《沈括全集》等首次輯全浙籍古代思想家的存世之作,被各大圖書(shu) 館收藏……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湧泉表示,學術與(yu) 普及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兩(liang) 翼,二者相輔相成。大學畢業(ye) 後,張湧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回到故鄉(xiang) ,為(wei) 義(yi) 烏(wu) 文化館的4萬(wan) 多冊(ce) 古籍整理編目。
《意見》的印發,讓張湧泉這樣伴隨著古籍整理成長的學人深感振奮。他認為(wei) ,浙江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有非常好的基礎,不僅(jin) 有專(zhuan) 門的古籍出版社,科研院所中也有不少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少古籍整理方麵的統籌協調機構、係統性規劃不夠等。
“《意見》提出要‘加強傳(chuan) 世文獻係統性整理出版,推進基礎古籍深度整理出版’,浙江省應建立省級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打造浙江古代典籍大型書(shu) 庫,為(wei) 振興(xing) 浙學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編纂‘浙江經典精品叢(cong) 刊’係列,打造代表浙江學術的精品力作;編纂《浙江文史讀本》係列普及讀物,發掘提煉浙江曆史文化中的精華、經典,讓它們(men) 走進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張湧泉說。
多種方式 活化利用
以多種方式對古籍進行活化利用,也是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獨特要求。
在寧波,曆經450餘(yu) 年風雨依然屹立的天一閣,是亞(ya) 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shu) 樓。如今,天一閣最珍貴的典籍,依托數字化手段得以和讀者近距離“親(qin) 密”接觸。
登錄天一閣博物院古籍數字化服務平台,一部分已完成數字化轉換的曆代方誌、家譜、科舉(ju) 錄等典籍,能夠任意瀏覽查閱。目前,網站的閱覽量超411萬(wan) 頁。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告訴記者,博物院還特別開設了古籍閱覽室,讀者可以在閱覽室電腦上查閱已經掃描好的古籍,實現新時代古籍的藏用並舉(ju) 。
“《意見》的出台,充分體(ti) 現了國家對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視。”莊立臻說,《意見》中提出要“推進古籍數字化”“加大古籍宣傳(chuan) 推廣力度”,這些年,天一閣博物院一直致力於(yu) 古籍的數字化存儲(chu) 和重生性修複。天一閣古籍修複技藝202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同時,不斷創新古籍的普及傳(chuan) 播方式,如已舉(ju) 辦3期的“天一夜讀”活動,把館藏古籍通過多元藝術手法進行解讀,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古籍中的文字之美、藝術之美、意趣之美;線上直播的“天一閣古籍修複雲(yun) 圍觀”活動,觀看量達100萬(wan) ;官方公眾(zhong) 號上開放的“天一閣古籍修複技藝”課程、“大美古籍”體(ti) 驗活動等讓更多年輕人對古籍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
“推進古籍活化利用,讓古籍的價(jia) 值充分發揮;要用更新穎、直觀、生動的傳(chuan) 播方式,讓古籍裏的文字、文化、精神都‘活’起來。”莊立臻說。
培養(yang) 人才 引來活水
人才,是古籍工作的源頭活水。
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已工作12年的責任編輯路偉(wei) ,畢業(ye) 於(yu) 浙江大學中國文獻學專(zhuan) 業(ye) 。經他之手,一本本古書(shu) 得以和讀者見麵。
《意見》指出,要“強化古籍人才培訓”“加強古籍整理研究機構力量”“加強古籍專(zhuan) 業(ye) 出版隊伍建設”等。古籍工作,需要研究者、整理者、編輯等協同合作。在浙江,這些力量正積微成著。成立39年的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兩(liang) 浙作家文叢(cong) ”“浙江文叢(cong) ”等備受關(guan) 注;浙江大學擁有全國高校古委會(hui) 直接聯係的古籍研究所,以及全國僅(jin) 有的5個(ge) 文獻專(zhuan) 業(ye) 之一,源源不斷地向社會(hui) 輸送古籍專(zhuan) 業(ye) 人才。
“工作40年來,我見證著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的成長。”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王雲(yun) 路說,古籍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由老中青三代組成,並逐漸形成研究特色,在楚辭學、三禮經學、中古漢語、職官科舉(ju) 製度、敦煌語言文字、海外漢籍等方向上,貢獻了一係列在學界舉(ju) 足輕重的大部頭專(zhuan) 著。古籍所的大型古籍整理項目“中華禮藏”正在積極推進。
不過,浙江省也存在古籍整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張湧泉認為(wei) ,要重視古籍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建設,提升古籍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地位,才能吸納更多的人才。“《意見》提出要‘推進古籍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希望省有關(guan) 部門能設獨立的古籍整理學科門類,或把古典文獻學從(cong) 圖書(shu) 情報學獨立出來,各級科研項目的評審、評獎設置專(zhuan) 門的文獻學門類,提高古籍整理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張湧泉說。李嬌儼(yan)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