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跟新冠病毒“賽跑” 他要讓機器人完成核酸檢測

發布時間:2022-05-09 17:44:00來源: 科技日報

 

  經常學生們(men) 還不知道我怎麽(me) 想的時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別怕失敗、摔跟頭,你要首先承認不行,才有可能行。

  趙誌軍(jun) 寧夏臨(lin) 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組長

  接受采訪的兩(liang) 個(ge) 小時,寧夏臨(lin) 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組長趙誌軍(jun) ,總要不時看看微信。

  “不好意思,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得隨時了解標本分派情況,並快速組織安排檢測。”趙誌軍(jun) 又總結式地補充一句,“現在要論嚴(yan) 格管理,我覺得除了部隊就數醫療機構了,隻要有情況,隨時準備出發。”

  自2020年1月24日淩晨寧夏發出第一份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以來,截至2022年4月28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已檢測核酸樣本106萬(wan) 管。趙誌軍(jun) 便是這個(ge) 團隊的“主心骨”。

  “殫精竭慮”是44歲的趙誌軍(jun) 對過去兩(liang) 年的總結,他兩(liang) 鬢的白發記下了每個(ge) 艱難的檢測日夜。

  近日,趙誌軍(jun) 被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係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ge) 人”稱號。麵對榮譽,他神情依舊凝重:“新冠病毒太‘狡猾’了,現在還不是能喘口氣的時候。”

  “每天都麵臨(lin) 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趙誌軍(jun) 走路很快。這也難怪,坐鎮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應急篩查的“前哨崗”,嚴(yan) 峻的形勢容不得他慢條斯理。

  2020年初建立快速檢測體(ti) 係和應急處置預案的情景,趙誌軍(jun) 至今記憶猶新。

  “為(wei) 啥叫新冠病毒?就是因為(wei) 它是新的冠狀病毒,它是一個(ge) 新生事物。但它到底會(hui) 不會(hui) 傳(chuan) 染、怎麽(me) 傳(chuan) 染,最開始沒人清楚。”趙誌軍(jun) 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由於(yu) 防護物資匱乏,連檢測人員的防護服和N95口罩有一部分都是社會(hui) 捐贈的,但這其中有一些物資並不一定符合醫療衛生防護標準,還需要靠專(zhuan) 業(ye) 理論和以往的防護經驗來發現其中潛在的生物安全風險。“那段時間,實驗室出現汙染的情況時有發生,必須要考慮優(you) 化核酸檢測流程並規範操作技術要領。”趙誌軍(jun) 回憶道。

  然而,彼時大家所理解的防範,僅(jin) 僅(jin) 是如何正確穿脫防護服。

  參照診療指南、依靠自身經驗,趙誌軍(jun) 帶領分子診斷組在標本接收、病毒滅活、自動化核酸提取、擴增檢驗及報告發放等方麵進行反複研究,探索建立起了生物安全實驗室操作規範。此外,他們(men) 還與(yu) 時俱進,根據國家政策和疫情發展形勢不斷提高檢測能力。

  “自第一份核酸檢測報告發出後,我們(men) 每天都麵臨(lin) 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趙誌軍(jun) 感慨道,“在初期,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兩(liang) 眼一抹黑、深一腳淺一腳。”

  在指導小組成員前,趙誌軍(jun) 要先自學,自己摸索出操作要領,然後再傳(chuan) 授給他人。為(wei) 了保證實驗室不停工,他琢磨出許多獨到經驗,諸如針對實驗室核酸汙染問題,將實驗室劃分為(wei) 14個(ge) 監測區域,同時建立通風係統以快速消除核酸汙染。他還把實操“妙招兒(er) ”貼在辦公室玻璃上,很快就鋪滿了整麵牆。

  同時,作為(wei) 分子診斷組組長,趙誌軍(jun) 還要協助科室主任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應急篩查方案、技術流程和質量體(ti) 係文件的撰寫(xie) ,處置各種應急突發狀況。

  疫情之初,由於(yu) 送檢標本量極大,分子診斷組成員每天早晨7點半交接班,次日淩晨三四點回家,取下口罩,他們(men) 臉上都是深深的勒痕。

  後來,實驗室升級為(wei) 國家第八片區公共檢測實驗室之一,實行24小時工作製,這種高強度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想起最初那些並肩作戰的日子,趙誌軍(jun) 最想感謝的,是他的團隊。“接下任務後,12名組員第一時間投入戰鬥,平均每天工作14個(ge) 小時,沒有一句怨言。”他感慨道。

  “把所有經驗都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分享”

  在這場抗疫阻擊戰中,快速、準確的檢測工作顯得尤為(wei) 重要。

  2020年9月,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分子實驗室改造升級項目獲得自治區衛健委批準。截至目前,實驗室已符合全送新風係統的P2+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具有兩(liang) 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擁有二代測序、一代測序和熒光定量PCR儀(yi) 等設備,能夠完成日檢萬(wan) 例、分型鑒定和快速檢測等任務要求。

  科學防疫,核酸檢測打了“頭陣”,趙誌軍(jun) 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鑒於(yu) 疫情時有發生,必須要儲(chu) 備充足的檢驗人才,自2021年以來,他帶領技術骨幹在醫學實驗中心展開技術培訓。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已有65人具備新冠核酸檢測證,兩(liang) 人能夠和他一樣完全具備獨立分析判斷和應急處置的能力。

  “我把所有經驗都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分享,隻希望他們(men) 能在協助新冠疫情篩查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趙誌軍(jun) 說。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量大並需要值夜班,趙誌軍(jun) 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針對如何解放勞動力,他萌生了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代替人工的想法。

  2020年,趙誌軍(jun) 承擔了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2019-nCoV快速診斷技術與(yu) 互聯網+AI預防控製體(ti) 係的研究》項目,取得了多項科技應用成果,如“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標準”的草案、“疫情篩查+預檢分診係統的開發與(yu) 應用”“PCR擴增空間的理論化和實踐”等。

  特別是在“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標準”項目中,趙誌軍(jun) 利用機器人自動化實驗室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受到全國實驗室儀(yi) 器及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SAC/TC526)相關(guan) 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和肯定,並建議其進一步修訂為(wei) “智能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技術標準”,於(yu) 是他帶領團隊成員再次展開攻堅。

  自從(cong) 接下這項工作,趙誌軍(jun) 周末便很少休息,“隻要有時間,頭腦也清醒,就在琢磨到底怎麽(me) 弄”。“製定國家標準,是要給全國帶頭,一絲(si) 一毫的閃失都不能有。”他說。

  “生命有限但學習(xi) 一定是無限的”

  一場疫情,讓久居幕後的檢測工作站到了“C位”,也讓趙誌軍(jun)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guan) 注。自疫情暴發以來,他和團隊就因抗疫突出表現獲得了單位的肯定和社會(hui) 的讚譽。

  其實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前,趙誌軍(jun) 與(yu) 感染性疾病的“鬥爭(zheng) ”就已開始。

  早在2018年,他就主持寧夏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始了基於(yu) 高通量測序技術平台的血流感染病原菌早期精準診斷、實時動態報告和臨(lin) 床應用的研究。

  在該項目結題時,趙誌軍(jun) 已開發出血流感染病原體(ti) 診斷的新型技術體(ti) 係,即“聲微流控捕獲血液病原體(ti) (細菌)+高通量測序診斷PANEL+熒光藥敏技術”。這項成果正在進行進一步臨(lin) 床驗證和轉化前研究。

  這些成果的取得與(yu) 趙誌軍(jun) 愛學習(xi) 、勤思考的習(xi) 慣是分不開的。

  趙誌軍(jun) 自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博士畢業(ye) 於(yu) 中山大學微生物學專(zhuan) 業(ye) ,但他從(cong) 不覺得自己聰明。“我每一個(ge) 單項都不比別人強,笨鳥先飛吧,綜合起來可能會(hui) 稍微好一點。”他說。

  “生命有限但學習(xi) 一定是無限的,不學習(xi) 分分鍾就被淘汰了。”趙誌軍(jun) 特愛買(mai) 書(shu) ,除了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還涉獵很多理論和思維拓展類書(shu) 籍,如《基因傳(chuan) 》《槍炮、病菌與(yu) 鋼鐵》《上帝的手術刀》《生命的未來》都是他的心頭好。有時,下班了他願意在辦公室看會(hui) 兒(er) 書(shu) 再離開,他也因此成了待在科研樓裏時間最長的人。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個(ge) 人成長,更離不開環境熏陶和平台支撐。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推出了各種政策激勵員工研發創新成果,趙誌軍(jun) 說,正是在這種創新環境中自己漸漸成長。

  他所在的寧夏臨(lin) 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在寧夏科技廳和依托單位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的支持下,形成了臨(lin) 床病原微生物耐藥分子流行病學及耐藥機製研究等3個(ge) 研究方向,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122項,發表學術論文182篇,為(wei) 寧夏臨(lin) 床病原微生物耐藥性快速檢測和診斷提供了技術支撐,並率先在自治區內(nei) 提出了“細菌耐藥三級防控體(ti) 係”的概念。

  作為(wei) 該實驗室副主任,趙誌軍(jun) 在自我精進的同時,也培養(yang) 了大量研究生和科研骨幹。

  他很喜歡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和團隊成員、學生歸納總結科學問題,然後通過現有技術手段或醫工融合技術開展研究,以獲得一些創新性成果或結論。

  “經常學生們(men) 還不知道我怎麽(me) 想的時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別怕失敗、摔跟頭,你要首先承認不行,才有可能行。”趙誌軍(jun) 說。王迎霞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