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河山》:曆史之魅與環境之思
作者:陳華文
我們(men) 探究中國曆史,可以從(cong) 很多個(ge) 維度切入,比如從(cong) 政治、軍(jun) 事、經濟、文化等方麵,還可以從(cong) 地理、環境方麵破題。從(cong) 曆史地理學的角度回望中國之過去,近年受到知識界的重視。讀《中國的河山》(上下冊(ce) ),對於(yu) 認識更加生動、真實的曆史,能帶來諸多的啟迪。
本書(shu) 作者史念海先生(1912年—2001年),是中國現代曆史地理學主要創建人與(yu) 開拓者。他1932年考入輔仁大學曆史係,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副校長。《中國的河山》精選了他20篇代表作,上冊(ce) 主要介紹我國山川地貌、關(guan) 隘都會(hui) ,下冊(ce) 重在介紹我國道路交通與(yu) 軍(jun) 事地理。他的畢生研究將曆史文獻與(yu) 野外實地考察相結合,解決(jue) 了大量文獻考證無法解決(jue) 的問題。
地理與(yu) 生態的變遷,深深地影響中國曆史走向。在特定的階段,有時甚至左右著曆史的脈絡。《中國的河山》的開篇《祖國錦繡河山的曆史變遷》,以相當的篇幅,用優(you) 美的文筆,全景式為(wei) 中國河山進行“素描”。中國曆史發展的整體(ti) 進程,往往和特定地理環境緊密相連。比如,地理和環境的差異性,使得北方適宜種植小麥、南方適合種植水稻,由此形成不同的生產(chan) 方式、不同的經濟麵貌、不同的習(xi) 慣和民俗,進而形成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多樣化。類似這樣的例子,可以列舉(ju) 很多。
任何一種文明的興(xing) 衰起落,都和河流有著直接關(guan) 係。站在宏闊的曆史之維可以看出,尼羅河之於(yu) 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於(yu) 古巴倫(lun) 文明、恒河之於(yu) 古印度文明、黃河長江之於(yu) 中華文明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於(yu) 黃河長江的起源認知,有一個(ge) 發展的過程。《中國的河山》中講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認為(wei) 長江發源於(yu) 岷山。到了明代末年,徐霞客遠遊川蜀雲(yun) 貴等地後,糾正了這項謬誤。而黃河源流問題,較之長江更為(wei) 複雜,遠在漢朝張騫通西域時,古人以為(wei) 新疆羅布泊為(wei) 河源,後來經不斷考證才認為(wei) 在青海。史念海先生認為(wei) ,不能因曾經的錯誤認識就全盤否定探究曆史的過程,認識自然世界也好、社會(hui) 變遷也罷,都是在過程中跋涉,認識曆史、梳理曆史,就是一個(ge) 不斷糾偏的過程。
河流有時是一把“雙刃劍”。能養(yang) 育蒼生,也有巨大的破壞力。如黃河在奔騰與(yu) 咆哮中,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年複一年,使得河床不斷抬升,導致河水泛濫,嚴(yan) 重影響兩(liang) 岸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南方很多河流,每逢雨季,洪水就成為(wei) 一種嚴(yan) 重威脅。對江河的治理,一直挑戰先人的勇氣和智慧,其實在當下,科學治理河流,並有效利用好水資源,依然是一種考驗。
縱橫交錯的河流與(yu) 湖泊,在中國曆史上舉(ju) 足輕重,而一條條的山脈,在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也同樣重要。從(cong) 南到北很多山脈以及周邊地區,擁有水、森林和礦藏資源。比如祁連山脈,可謂“萬(wan) 寶山”,山上的雪化成水,滋養(yang) 了河西走廊及百萬(wan) 民眾(zhong) ,山脈南北的草場是環境保護的天然屏障,而山脈內(nei) 部,則有種類繁多、品質優(you) 良的礦藏,如石棉礦、黃鐵礦、鉻鐵礦等多種礦產(chan) 。山脈附近的玉門油田,則是中國的第一個(ge) 油田,在中國近現代工業(ye) 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多數山脈及周邊,擁有豐(feng) 富的林木資源。作者在《中國的河山》中指出,在明朝之前,人們(men) 對林木資源主要用於(yu) 修建房屋和生火做飯,林木的砍伐是有限度的。而明朝之後,人口迅猛增長,導致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壞,這嚴(yan) 重影響了自然環境。林木資源的生態被破壞後,大地沙化、河流幹涸、氣候紊亂(luan) ,對生物的多樣性形成挑戰。
依托自然資源,我國多座資源型城市,如鞍山、攀枝花、包頭、大慶、鬆原、克拉瑪依、庫爾勒、酒泉、大同、陽泉、長治、平頂山、金昌等等,曾經是地圖中耀眼的坐標,如今卻麵臨(lin) 諸多挑戰,在大力整治生態環境的當下,科學開采、建設綠色礦區綠色油田是必由之路。
閱讀《中國的河山》,給筆者帶來這樣的啟發:一方麵了解曆史、認識曆史和解讀曆史,把地理與(yu) 環境的要素充分考慮進去,這樣的曆史就更有溫度和厚度;另一方麵我們(men) 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要在真切的行動中保護好青山綠水,隻有這樣才無愧於(yu) 曆史。(陳華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