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第三年——“合適”的專業精準匹配“適合”的學生
光明日報記者 李玉蘭(lan)
進入五月,高考話題逐漸升溫,“強基計劃”的討論熱度隨之居高不下。這項以破解基礎學科領軍(jun) 人才短缺為(wei) 目的的甄選培養(yang) 計劃今年進行到第三年,招生政策和社會(hui) 認知都在不斷調整、磨合。2022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政策有哪些變化?迎來首次考核分流的在讀強基班學生呈現出什麽(me) 特點?這些變化和現象背後是怎樣的趨勢?記者走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1.專(zhuan) 業(ye) 變化:邊擴展邊收緊,匹配更精準
2022年“強基計劃”試點院校新增了湖南大學、東(dong) 北大學和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總數增加到39所,這意味著原“985計劃”高校全部進入這一計劃,這也使得考生及家長對“強基計劃”未來會(hui) 擴展到哪些學校產(chan) 生好奇。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生物育種’專(zhuan) 業(ye) 選拔培養(yang) 未來致力於(yu) 國家種業(ye) 科技發展和種源安全的拔尖創新人才,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景星介紹,該校“強基計劃”學生按照“3+N”本碩博銜接培養(yang) ,單獨編班,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農(nong) 業(ye) 研究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等重大科研實踐平台,實行全程化科研素質與(yu) 創新能力訓練。學校將配備院士、傑出教授等一流師資力量,為(wei) 學生提供個(ge) 性化學業(ye) 指導和學術引領,全程配套自主科研訓練專(zhuan) 項經費等獎助計劃。
在院校增加、部分高校招生省份增加的同時,另一個(ge) 層麵的變化同樣值得關(guan) 注——招生專(zhuan) 業(ye) 擴大。施行最初,“強基計劃”重點在數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礎學科,今年,一些高精尖王牌專(zhuan) 業(ye) 也閃亮登場。比如北京理工大學新增智能無人係統技術專(zhuan) 業(y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飛行器動力工程專(zhuan) 業(ye) 、西北工業(ye) 大學新增航空航天類專(zhuan) 業(ye) 、首度招生的東(dong) 北大學唯一專(zhuan) 業(ye) 是自動化……
新增高精尖專(zhuan) 業(ye) 主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國家發展重大需求。這並不意味著對基礎學科的要求放鬆,相反是加強了。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王浩宇說:“智能無人係統技術專(zhuan) 業(ye)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智能無人係統的重大需求,培養(yang) 智能無人係統領域領軍(jun) 人才。北理工今年的入圍方式更加注重數學基礎。入圍分=高考文化課成績(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考數學單科成績×0.2。對於(yu) 第一類考生(即高考成績優(you) 異的考生),按分省分專(zhuan) 業(ye) 招生計劃數的4倍,依據入圍分擇優(you) 入圍學校考核。對於(yu) 第二類考生(即在相關(guan) 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破格入圍學校考核。”
一方麵是擴展,另一方麵,高校的一些政策微調也顯示出“收緊”的跡象。
南京大學、複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將學校測試時間提前到高考分數出來之前,高考結束後即進行學校測試,高考成績出來後按照高考分數和學校測試的綜合分數直接錄取。中國人民大學也在高考成績發布前增加了考生確認並簽訂承諾書(shu) 的環節。這無疑讓部分想根據高考分數情況再做決(jue) 定的學生沒有了“另做打算”的餘(yu) 地。
此外,部分高校設置學校測試合格線,不合格者即淘汰,比如體(ti) 育測試雖然不計算成績,但是有的高校規定,如果體(ti) 能測試不過關(guan) ,則不被允許參加後麵的筆試麵試。同時,山東(dong) 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都將入圍比例降低。
2.考生心理:追求“雙保險”的人越來越少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和曆史學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2022年“強基計劃”擬招生30人,2021年報名人數為(wei) 1691人,預計2022年報名人數最終會(hui) 持平或略低於(yu) 2021年(到截稿日,報名還未結束)。
中央民族大學招生就業(ye) 工作處招生辦公室主任龐建超說:“‘強基計劃’報名火熱之餘(yu) ,考生和家長也趨理智,有誌於(yu) 基礎學科的考生對‘強基計劃’的關(guan) 注度越來越高。”
“強基計劃”本意是培養(yang) 基礎學科人才,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0年招生之初,確實有部分考生為(wei) 了進名校追求“雙保險”而報名,結果高考後分數夠高,不需要通過“強基計劃”也能進入目標學校,就放棄了該計劃的校內(nei) 測試。
“從(cong) 2021年招生情況看,確實有部分報名考生高考後改變了主意,這是可以理解的。”龐建超說,“‘強基計劃’是個(ge) 新事物,其概念和招生培養(yang) 政策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人才成長規律,但實操過程還在不斷磨合,各種報考參數還未形成規律,考生難免遊移不定,學校也無法過多承諾。在確認環節,學校初篩出了‘強基計劃’的堅定‘粉絲(si)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後續校測和錄取的精準性,對此,我們(men) 應持開放的態度。”
事實上,2021年,中央民族大學“強基計劃”招生計劃圓滿完成,招生錄取分數也接近於(yu) 相應省份普通類專(zhuan) 業(ye) 錄取分數線。“考慮到錄取過程中的專(zhuan) 業(ye) 校測成分和強基考生的學習(xi) 動機等優(you) 勢,可以確定,生源質量較好地滿足了強基專(zhuan) 業(ye) 因材施教的要求。”龐建超說。
根據學生入學情況看,“強基計劃”確實篩選出了適合的學生。
龐建超說:“強基班和普通錄取的同學兩(liang) 相對比就能發現,‘強基計劃’在基礎學科領域招生培養(yang) 的意義(yi) 已經得到了體(ti) 現,確實招收到了願意為(wei) 基礎學科長期耕耘、長久付出且有熱情有能力的研究人才。”
“我們(men) 在同任課老師的交流中得知,給強基班的同學上課備課必須更深一些,他們(men) 對一些課題的鑽研深度往往超過了老師的預料,比較適合通過PBL(項目製學習(xi) )教學模式進行引導和訓練。從(cong) 這一點上講,強基班的同學確實在基礎學科的研究上起點更高,動力更足。”龐建超說。
3.強基培養(yang) :首度考核分流值得關(guan) 注
今年,“強基計劃”將迎來首屆強基班學生考核分流、開始本碩銜接等關(guan) 鍵節點。
“今年首屆強基班同學將迎來第一個(ge) 考核期,動態進出機製將產(chan) 生作用,可能有同學客觀上不適合‘強基計劃’的培養(yang) ,會(hui) 被分流出來,也可能有同學主觀上不願意再接受強基模式的培養(yang) ,想主動分流出來。這樣的考核在碩士和博士階段仍然會(hui) 有。”龐建超說。
“強基計劃”錄取後不能轉專(zhuan) 業(ye) ,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進出機製,想通過“強基計劃”“高枕無憂”直到讀博並不現實。各高校在製定培養(yang) 方案的同時,也建立了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製來強化質量保障。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考生和家長對“強基計劃”存在誤解,認為(wei) 該計劃下都是冷門專(zhuan) 業(ye) 。那麽(me) ,基礎學科真的冷門嗎?就業(ye) 前景的確不樂(le) 觀嗎?
李景星說:“冷與(yu) 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hui) 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考生對專(zhuan) 業(ye) 認知了解等情況而變化。對於(yu) 考生來說,要了解國家戰略、經濟社會(hui) 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強基計劃’招生培養(yang) 定位,充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結合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個(ge) 性特長及未來職業(ye) 規劃等作出判斷和選擇。”
小班化、個(ge) 性化、精英化、國際化、名導師、項目製、本碩博連讀、專(zhuan) 項經費支持……從(cong) 各高校的培養(yang) 方案來看,強基班普遍享受到更優(you) 的師資配比、更多的科研實踐經費、更多樣化的國際交流。
龐建超說:“基礎學科領域的發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既需要學術型的專(zhuan) 家學者研究員,也需要懂基礎學科能做好頂層設計的管理層。所以,從(cong) 廣義(yi) 上看,‘強基計劃’培養(yang) 的畢業(ye) 生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能承擔基礎學科研究的任務,也能在一些非研究崗位為(wei) 基礎學科的發展作出貢獻。”
未來“強基計劃”專(zhuan) 業(ye) 學生培養(yang) 應注意哪些方麵?“自然科學基礎領域應注重高精尖、卡脖子技術的研究,而文史哲基礎領域高級人才的培養(yang) 要目標先行。”龐建超介紹,“目標先行指的是盡早確定人才培養(yang) 目標,並對應到國家實際需要的科研項目中,打消強基人才對去路的疑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