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
節氣已過立夏,天地始交,萬(wan) 物並秀。
今天我們(men) 說起二十四節氣,或是季節流轉在忙碌生活中刻下的詩意節點,或是恰逢立春的冬奧盛會(hui) 上那驚豔世界的倒計時。而對於(yu) 千年前的古代中國人來說,能夠創造出這套用於(yu) 指導生產(chan) 生活的時間知識體(ti) 係,是一種向生態環境“取經”的大智慧。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二十四節氣蘊含的生態智慧,始於(yu) 對自然“何以如此”的好奇心。
雨落、蟲鳴、風動、花開、雷響、雁來……觀察並記錄一時一動的物候,是總結形成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作為(wei) 農(nong) 耕文明古國,中國人在擁有成熟的成文曆法之前,就懂得“望杏敦耕,瞻蒲勸穡”,從(cong) 植物的生長狀態中判斷農(nong) 耕的時機。這說明我們(men) 的祖先從(cong) 一開始就認識到順天應時、因勢利導的重要價(jia) 值,形成了“天人合一”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念。
因此,二十四節氣生態智慧的核心,就是順應自然,追求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生態智慧,讓二十四節氣的內(nei) 涵不斷與(yu) 時俱進,曆久彌新,成為(wei) 全人類所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用好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要以自然條件為(wei) 發展基礎,合理利用資源稟賦。無論是“雨生百穀”的穀雨,還是“可種有芒之穀”的芒種,都提示著降水、光熱等氣候條件對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礎性作用。對於(yu) 現代農(nong) 業(ye) 來說,遵農(nong) 時科學生產(chan) 、循地利智慧經營依然適用。推而廣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也要因地製宜,在守住環境質量底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優(you) 勢,讓良好生態成為(wei) 滋養(yang) 生產(chan) 力的肥沃土壤。
用好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要形成符合節律、親(qin) 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果說工作日、上下班時間已成為(wei) 支配現代人生活節奏的計時器,那麽(me) 與(yu) 自然物候緊密相連的二十四節氣則是內(nei) 置於(yu) 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生物鍾”。驚蟄看“微雨眾(zhong) 卉新”,夏至聞“圓荷始散芳”,白露見“露從(cong) 今夜白”,大雪望“積雪浮雲(yun) 端”,節氣引導人們(men) 到自然中擁抱美景,更好感知自然氣息。如今,我們(men) 更加珍惜二十四節氣生態文化的傳(chuan) 承,許多人通過製作應季美食等方式,讓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代代相傳(chuan) 。
用好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要延續並發展“天、地、人、物”相合相融的整體(ti) 自然觀。二十四節氣脫胎於(yu) 中國以農(nong) 為(wei) 本、靠天吃飯的特定曆史背景,強調對土地的依賴和對自然的尊重。在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這種“人與(yu) 自然本是一體(ti) ”的生態主張更顯珍貴,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生態文明實踐中發揚光大。
應天地之韻,順四時之氣,是二十四節氣穿越千年向現代生活投射的一束智慧之光。讓我們(men) 不斷從(cong) 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與(yu) 世間萬(wan) 物共享每一季的律動,共度每一歲的欣榮。朱金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