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提出新方法為氣候模式預估結果"糾偏"
氣候模式是用來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工具”,提高氣候模式預估結果的可靠性,更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於(yu) 人類更好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日前,針對最新的氣候模式模擬的溫度過熱所造成的預估偏差問題,我國科學家基於(yu) 觀測資料和物理規律,發展了一種適用於(yu) 亞(ya) 非季風區降水的約束校正方法,對最新的國際通用氣候模式結果進行約束性校正,顯著提高了亞(ya) 非季風區夏季降水預估結果的可靠性。相關(guan) 成果10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亞(ya) 非季風係統是全球季風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東(dong) 亞(ya) 、南亞(ya) 和西非季風。亞(ya) 非季風區數十億(yi) 人口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來自夏季風降水,其未來變化將會(hui) 對水資源和糧食產(chan) 量造成顯著影響。因此,準確預估亞(ya) 非季風區的降水變化,對於(yu) 開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評估、製定減緩策略等至關(guan) 重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在不同的溫室氣體(ti) 排放情景下,未來亞(ya) 非季風區的降水將普遍增多,但是結果存在一個(ge) 不確定性區間。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部分來自氣候模式的性能,因為(wei) 最新的氣候模式對溫室氣體(ti) 的敏感度過高而使得模擬的溫度變化過熱。為(wei) 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報告對全球平均溫度、海平麵和海洋熱容量預估進行了校正。然而,如何在區域尺度上進行偏差校正,是一個(ge) 懸而未決(jue) 的問題。
針對亞(ya) 非季風降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yu) 觀測數據的、物理意義(yi) 清晰的約束校正方法,從(cong) 而克服了模式過熱所帶來的預估偏差,約束校正後的亞(ya) 非季風區的區域平均降水增幅隻有原始結果的約70%。
降水變化還影響到徑流量的變化。基於(yu) 降水和總徑流量之間的聯係,科研團隊估算了亞(ya) 非季風區總徑流量的變化,發現未來總徑流量顯著增多的區域麵積僅(jin) 為(wei) 原始結果的66%,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西非季風區。
“約束後的預估結果表明,亞(ya) 非季風區的降水和總徑流量增加不像原始結果那麽(me) 強,但由於(yu) 總徑流量與(yu) 可用水資源直接相關(guan) ,這也給水資源管理提出新的問題,特別是在亞(ya) 非季風區諸多地區觀測降水在過去幾十年呈現減少趨勢的背景下。”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jun) 說。
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zhuan) 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同資助。(記者張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