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家院裏的古琴製作師:遠赴台灣將手藝帶回故鄉
中新網5月16日電 題:廣西農(nong) 家院裏的古琴製作師:遠赴台灣將手藝帶回故鄉(xiang)
作者 劉俊聰 黃利潔
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的一處田間莊園裏,爐邊做飯的柴火正燒得滋啦作響。此時的韋星手持毛刷,手法嫻熟地給古琴毛坯一遍遍地刷上“大漆”。這是一種取材於(yu) 植物的天然漆料,隻有傳(chuan) 統古琴製作才會(hui) 經曆這一重要的工藝步驟。
出生於(yu) 1985年的韋星是一名古琴製作師,鑽研古琴製作三年有餘(yu) 。大學在音樂(le) 學院學習(xi) 古箏的她,從(cong) 未想象自己有一天會(hui) 與(yu) 古琴打上交道,成為(wei) 這件上古樂(le) 器的製作技藝傳(chuan) 承者。
2008年奧運會(hui) ,一首空靈的古琴奏曲《太古遺音》在“鳥巢”體(ti) 育館上空回響,吸引全世界目光,其中就包括剛剛大學畢業(ye) 的韋星。“當時瞬間被它獨特的音色迷住了。在奧運會(hui) 這首曲子奏響之前,基本沒人知道古琴,還有很多人會(hui) 把古琴誤認為(wei) 是古箏,所以想要學習(xi) 是很困難的事。”韋星說道。
不得已,當時的韋星隻能借助相關(guan) 教材自學古琴彈奏。隨著彈奏技藝的突飛猛進,韋星對這件古老樂(le) 器愈發地喜愛。2015年,在台灣探親(qin) 的過程中,韋星偶然結識當地知名的古琴製作師林立正,這一機緣巧合讓古琴徹底改變了韋星的生活。
“當時就想拜林師傅為(wei) 師,學習(xi) 古琴製作工藝。但林師傅看我一個(ge) 丫頭片子,死活不同意。最終還是軟磨硬泡了很久,師傅才勉強收我為(wei) 徒。真正入門後我才發現,古琴製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韋星說。
韋星表示,古琴製作需嚴(yan) 格遵循傳(chuan) 統,工藝繁雜。僅(jin) 僅(jin) 是漆麵打磨這一道工藝,就需要循序漸進,純手工進行反複多次地打磨。“這道工藝的關(guan) 鍵點就是不能用力,要輕輕打磨。師兄師姐們(men) 開玩笑說,開始打磨前要‘三天不吃飯’,這樣力度才剛剛好。”韋星笑道。
繁瑣枯燥的製作過程,加之師傅高標準的製作要求,讓這位背井離鄉(xiang) 的姑娘一度想到放棄。而師傅的一次極為(wei) 嚴(yan) 苛的責備,讓韋星的心理防線徹底崩塌。
“當時馬上就想收拾包袱回家鄉(xiang) 。但後來平靜下來仔細想想,如果不把這門技藝學到手,那麽(me) 未來這件樂(le) 器極有可能失傳(chuan) 。”在師兄師姐們(men) 的安慰下,韋星重新拿起了刻刀,“學習(xi) 古琴製作也是磨煉和修行,讓我學會(hui) 了靜心。”她說道。
三年後,韋星告別師傅和同門,順利學成回到家鄉(xiang) 。從(cong) 小有個(ge) “花園夢”的韋星,在柳州市近郊租了個(ge) 農(nong) 家四合院,每日在優(you) 美僻靜的環境中從(cong) 事古琴製作。她表示,每件古琴製作均需耗費1至2年,目前她已完成多件定製化的古琴作品,售價(jia) 萬(wan) 元不等。
據了解,古琴的曆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至今已有至少3000年曆史,其音色低沉、餘(yu) 音悠遠。作為(wei) 中國古代文化地位崇高的樂(le) 器,古琴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交流切磋的橋梁,素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
在沉寂多年後,古琴再次受到中國民眾(zhong) 的關(guan) 注和喜愛,近兩(liang) 年也逐漸成為(wei) 各大音樂(le) 院校的教學科目之一。“國內(nei) 的環境在慢慢變好,越來越多人也開始向我了解這件古老的樂(le) 器,很高興(xing) 看到它沒有被遺忘。”韋星說道。
目前,韋星也麵向成人和青少年開辦了古琴彈奏學習(xi) 班,讓更多人感受千古之音的魅力。“大家非常喜歡,我也會(hui) 非常盡力地去傳(chuan) 授他們(men) 彈奏技藝,不希望這件樂(le) 器在我們(men) 這一代失傳(chuan) 。”韋星表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