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出版也需要向網絡文學學習
【網絡文學紙質出版觀察】
傳(chuan) 統出版也需要向網絡文學學習(xi)
——關(guan) 於(yu) “中國好書(shu) ”《重生——湘江戰役失散紅軍(jun) 記憶》
作者:李弘(漓江出版社副社長、圖書(shu) 《重生》策劃編輯之一)
編者按
近日,2021年度“中國好書(shu) ”正式發布。42種入選圖書(shu) 中,包括兩(liang) 部網絡文學作品,分別是掌閱科技、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重生——湘江戰役失散紅軍(jun) 記憶》,連尚文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蹦極》。網絡文學作品由數字形態轉化為(wei) 紙質出版形態,需要經曆什麽(me) 樣的過程?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異同?怎樣有效處理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我們(men) 邀請兩(liang) 本“中國好書(shu) ”的出版社編輯撰文,談談他們(men) 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感受,同時借此開設《網絡文學紙質出版觀察》欄目,期待引發進一步的思考與(yu) 探討。
時間是有重量的。
1979年八一建軍(jun) 節,年輕的廣西大學中文係大一學生李時新,從(cong) 南寧來到四百公裏之外的桂林市全州縣。在那裏,他見到了70歲仍在崗工作的湘江戰役失散紅軍(jun) 陳新州。此後四十餘(yu) 年,他的創作和紅軍(jun) 、長征、桂北、失散紅軍(jun) 密不可分。
其實,此前的1978年2月,原廣西桂林行署文化局就組織進行紅軍(jun) 長征過桂北調查。調查組沿著長征的路線,花了4個(ge) 多月的時間,調查了7個(ge) 縣、136個(ge) 大隊,訪問了在桂林安家落戶的77位失散紅軍(jun) 和550多位當年幫助過紅軍(jun) 的老農(nong) 。2021年,在這些紅軍(jun) 和自己的隊伍失散87年後,他們(men) 的故事通過網絡文學和傳(chuan) 統出版聯合的方式,呈現在李時新的紀實文學作品《重生——湘江戰役失散紅軍(jun) 記憶》(以下簡稱《重生》)之中。
湘江戰役,發生在1934年11月末到12月初的桂北地區,被黨(dang) 史專(zhuan) 家定義(yi) 為(wei) 事關(guan) 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曆史事件。正如作者李時新寫(xie) 道:“從(cong) 中央蘇區突圍而出,已突破國民黨(dang) 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jun) ,充滿理想的獻身精神,正迎著1934年初冬的冷峭山風,踏著血跡,步步走進湘桂走廊,走近湘江,走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革命生死存亡決(jue) 定性關(guan) 頭,走向從(cong) 挫折到勝利的偉(wei) 大轉折,走向波瀾壯闊雄渾深遠的壯麗(li) 史詩。”
《重生》凡二十二章,每章記錄一位失散紅軍(jun) ,從(cong) 普通士兵的角度描述了他們(men) 眼中的紅軍(jun) 、反“圍剿”戰爭(zheng) 、湘江戰役過程、失散後在當地村民幫助下的生存狀態,兼具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藝術廣度和文學的溫度,給當下的讀者帶來許多新發現、新認知和新啟示。
李時新說:“他們(men) 瀕臨(lin) 絕境獲救重生,人生命運劇變,甚至能證明他們(men) 革命生涯的所有物證都已無存,但信仰、信念、理想的青春印記已烙進他們(men) 的大腦溝回,深入了他們(men) 的骨髓,身軀裏始終奔湧著紅色軍(jun) 人的熱血,思想上、精神上始終都大步走在已離他們(men) 遠去的紅軍(jun) 軍(jun) 陣隊列。”
英國曆史學家卡萊爾談到,說到底,曆史才是真正的詩,假如演繹得當的話,真實遠比虛構有看頭。
參加過腳山鋪阻擊戰的失散紅軍(jun) 唐達勝,講述了他15歲的同班戰友張旺鄉(xiang) 的戰場故事:
傍晚,和我同在一條戰壕,有一位頭上纏著繃帶,繃帶上滲出血漬的小戰士在朗讀《中央蘇區工農(nong) 識字課本》。
……小戰士的聲音是嘶啞的,但讀起《中央蘇區工農(nong) 識字課本》來,一口江西興(xing) 國方言字正腔圓:“第九課《晝夜長短》:春分和秋分,晝夜一般長,冬至晝最短,夏至晝最長,為(wei) 什麽(me) 有長短?原因在日光,日光斜照晝短,日光正照晝長。”……
連長、指導員和戰友們(men) 圍在他身旁,或站,或坐,傷(shang) 員就靠著、躺著,靜靜地聽他讀。
3小時後,他頭部中彈,死得很悲壯慘烈。
現在喜歡網絡文學的讀者,看到這些會(hui) 讀下去嗎?
《重生》中記錄的22位湘江戰役失散紅軍(jun) 的故事,能以網絡文學的形式呈現嗎?我們(men) 沒底,但是願意嚐試。我們(men) 想把一些曾經被忽視的曆史細節捧給讀者。我們(men) 認為(wei) ,李時新四十餘(yu) 年的尋訪是有價(jia) 值的。
2020年下半年,我們(men) 把這個(ge) 想法帶給了多年的合作夥(huo) 伴掌閱科技。
我們(men) 認為(wei) ,網絡文學也是傳(chuan) 統文學的時代表達。傳(chuan) 統出版需要向網絡文學學習(xi) ,而非抵觸和不信任。自2015年開始,漓江出版社在文學“年選係列”中,聯合北京大學中文係邵燕君教授團隊,推出《中國年度網絡文學》,關(guan) 注年度網絡文學完結或已連載主體(ti) 部分並有更新的作品,在參照各主要文學網站榜單和粉絲(si) 圈口碑的基礎上,篩選具有較高文學性的作品結集出版。推出《中國年度網絡文學》,就是試圖引導網絡文學將快感機製與(yu) 傳(chuan) 統文學價(jia) 值觀對接。
2018年,漓江出版社成立融合發展部,開展數字出版增值服務,下含電子書(shu) 開發、知識付費音頻項目開發、現代紙書(shu) 改造升級等幾大板塊,通過積極拓展與(yu) 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結合數字化新技術,打造具有漓江特色的“互聯網+”模式的出版融合產(chan) 品。融合發展部在選題策劃階段就介入圖書(shu) 製作流程,積極與(yu) 各互聯網平台合作,探索數字出版的營銷新模式,電子書(shu) 、有聲書(shu) 、精品課等數字產(chan) 品上線產(chan) 品數量、銷量穩步增長。截至2022年4月,這個(ge) 部門主導、配合、協助漓江出版社各部門改造升級“現代紙書(shu) ”書(shu) 刊300餘(yu) 種;在多個(ge) 平台上線電子書(shu) 4200餘(yu) 種(含副本)、音視頻產(chan) 品3600餘(yu) 集(含副本)。近年來,漓江出版社數字產(chan) 品的全網總流量超過4500萬(wan) ,入選中國新聞出版傳(chuan) 媒集團“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近年來,掌閱科技大力提倡現實題材原創網絡文學創作,兩(liang) 家一拍即合。2021年3月,掌閱科技推出集聽書(shu) 、視頻、滾動圖片、互動、電子書(shu) 等形式的富媒體(ti) 網絡版《重生》,甫一麵市就登上品質閱讀榜、開屏廣告。幾乎同時,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紙質版同名圖書(shu) 。
結合用戶喜好、作品熱度、閱讀時長等數據,《重生》入選2021年度掌閱“風帆好書(shu) 榜”十部“年度出版書(shu) ”之一。
根據媒介變革的理論,每一次媒介革命發生,舊媒介不是被替換而是被包容,舊媒介成為(wei) 新媒介的“內(nei) 容”。也許,傳(chuan) 統文學基於(yu) 思想和藝術品質,對網絡文學抱有傲慢和偏見;網絡文學因為(wei) 背靠市場,對傳(chuan) 統文學抱有傲慢和偏見。如今,這樣的“傲慢和偏見”都應該開始要放下了。
《重生》不是依靠讀書(shu) 、查閱資料得來的作品,而是基於(yu) 四十餘(yu) 年尋訪的“行走的寫(xie) 作”。我們(men) 今天了解失散紅軍(jun) 的史實和故事,所關(guan) 心的不僅(jin) 僅(jin) 是他們(men) 在特定曆史階段或在某個(ge) 特定日子,到底說了什麽(me) 和做了什麽(me) ,而是需要知道超乎具體(ti) 、瑣碎的事實之上的曆史細節和真實,並通過這種真實的認知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