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旅行的價值不隻是“濾鏡風景”
【文化評析】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旅遊日”,很多人都受阻於(yu) 疫情不能出遠門,隻好借助互聯網“雲(yun) 旅遊”。圖文、視頻和AR技術盡展祖國河山的秀美風光,也在無數人心裏“種下了草”——“網上得來終覺淺”,待到疫情緩和之後,他們(men) 還要線下實地遊,打卡“拔草”。
也有人擔心,“雲(yun) 旅遊”種下的“草”,也可能是挖下的坑。有媒體(ti)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wei) “雲(yun) 旅遊”存在過度美化之嫌、不真實,65.3%受訪者希望避免過度美化濾鏡、保持真實自然,以免將來實地遊時期望太高導致失望太大。
在呼籲營銷機構真實自然、遊客冷靜理性之餘(yu) ,濾鏡橫行、美化過度背後的一個(ge) 問題也不應該忽略——目前旅遊市場內(nei) 涵窄化、產(chan) 品單一的問題比較突出,景區景點的“顏值”成為(wei) 衡量其市場價(jia) 值的重要指標。在“顏值”當道的評價(jia) 體(ti) 係下,訴諸感官、粗暴直接的“風景美”“觀光遊”,自然就成為(wei) 旅遊市場的競爭(zheng) 利器。與(yu) “美景”相比,曆史文化、人文風俗、風土民情這些更加多元的旅遊元素,都還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秀美風光固然是旅遊市場的重要賣點,但如果片麵推崇景點景區的顏值,就會(hui) 進一步固化旅遊市場內(nei) 涵窄化、產(chan) 品單一的現狀,也使旅遊體(ti) 驗趨於(yu) 單調、平麵。其實旅遊的魅力遠非隻有秀美風光。“在路上”的體(ti) 驗包羅萬(wan) 象、博大深刻,值得旅人從(cong) 不同層麵、不同角度去感受挖掘。哪怕不那麽(me) 優(you) 美但別具特色的自然風貌、悠久的曆史文化、豐(feng) 富多彩的風土民情,甚或僅(jin) 僅(jin) 是別處人們(men) 與(yu) 我們(men) 不一樣的日常生活,都是旅遊的價(jia) 值所在。
筆者曾從(cong) 上海千裏迢迢遠赴廣受讚譽的青海茶卡鹽湖,但當地正值陰冷雪天,天空濃雲(yun) 密布,地麵白雪覆蓋,目之所及一片灰暗、蕭索。如果對照“雲(yun) 旅遊”裏唯美夢幻的“天空之鏡”,此情此景實在讓人失望,大有“掉坑”之歎。然而,如果把心懷放寬一點,在遠赴茶卡鹽湖的路途中,通過觀察、結識形形色色的旅行者,也能得到沉甸甸的收獲。有人開著汽車,從(cong) 廣州一路前往新疆西北部;有人走走停停,一邊打工積攢旅費,一邊周遊全國;有人背著背包,沿著青藏線徒步進藏。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故事,如同閱讀一本本人生之書(shu) 。
在西寧到茶卡鹽湖的路途中,筆者也領略了並不遜色於(yu) “天空之鏡”的壯美景色。成群藏係羊和純黑、純白的犛牛,在金黃色的高原牧場上悠閑吃草。遠處昆侖(lun) 山脈的連綿雪峰,在強烈陽光下閃耀銀輝。翻越昆侖(lun) 山脈時,我們(men) 領略了說變就變的天氣。西寧風和日麗(li) ,東(dong) 部平原更是盛夏景象,但在昆侖(lun) 山脈卻已經雨雪交加。山窩裏刮來凜冽疾風,裹挾著拇指大小的雪團,侵人肌膚、冰冷刺骨。這些前所未有的新奇體(ti) 驗,都足以彌補錯失“天空之鏡”的遺憾。
這也說明了,行走在路上所遇到的風景、事件、人物,都可以豐(feng) 富閱曆、拓寬人生體(ti) 驗,重塑我們(men) 對世界的認知。當我們(men) 對遠方的向往包含著更加全麵、豐(feng) 富、深刻的訴求,帶著更加善於(yu) 發現的眼睛、更加敏銳的自覺體(ti) 驗、更加充滿好奇的求索和追問上路,一次旅行帶來的收獲,將遠遠超越愉悅耳目的風景觀光。
發現超越風景之外的更多價(jia) 值,使旅遊變成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這樣的發現之旅既使旅遊增添收獲,也使旅途變得趣味無窮。旅行的收獲甚至不局限於(yu) 景區景點,沿途風光和人事際遇,都能給旅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