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周世祥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
2022年4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堅持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講話跨越8年時間,精神卻一以貫之,為(wei)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衡量一個(ge) 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主要看兩(liang) 方麵:一是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二是世界級高水平大學狀況。”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hui) 總督學顧問瞿振元認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取得了令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驕人成績。
十年來,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提高27.8個(ge) 百分點,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十年來,教育服務科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當前,我國新增勞動力的53.3%接受過高等教育;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
十年來,教育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ti) 係實現國際實質等效,工程教育加入《華盛頓協議》實現國際多邊互認,學曆學位互認覆蓋56個(ge) 國家和地區。
1.劍指一流,勇攀拔尖創新高峰高地
紮根中國、劍指一流,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曆經近兩(liang) 年的醞釀、遴選、認定,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42所學校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95所學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5年之後,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開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再掀新篇章。這份備受矚目的名單,囊括了147所建設高校,331個(ge) 建設學科(不含自定學科),其中,基礎學科布局59個(ge) 、工程類學科180個(ge) 、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92個(ge) 。
“第二輪建設名單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將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jia) 建設體(ti) 係作為(wei) 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關(guan) 領域、方向的創新與(yu) 實質突破上,創造真正意義(yi) 上的世界一流。”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從(cong) 頂尖學者回歸到創新成果產(chan) 出、從(cong) “四新”建設到人才培養(yang) ……一點一滴的改變,為(wei) 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原動力,也為(wei) 我國勇攀拔尖創新高峰高地提供人才基礎。
從(cong) 楊振寧到丘成桐、從(cong) 施一公到謝曉亮,這些年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中國學者,陸續從(cong) 海外回到中國任職,直接帶動了一批學科發展與(yu) 科研成果產(chan) 出,為(wei) 國內(nei) 大學向世界一流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cong) “嫦娥探月”“羲和號”“天眼”到“奮鬥者潛海”,從(cong)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到“九章”量子計算機,從(cong) 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到碳化矽材料關(guan) 鍵技術,從(cong) 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到首款新冠中和抗體(ti) 藥物上市,高校參與(yu) 破解了一大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成為(wei) 國家自主創新生力軍(jun) 。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四新”建設蹄疾步穩,著力打造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質量、新體(ti) 係。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新文科研究與(yu) 改革實踐項目指南》發布,376所高校設立1011項新文科項目,新增3202個(ge) 文理、文工等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專(zhuan) 業(ye) 點,蓬勃之勢盡顯。
2.強基固本,促進科研育人提質增效
戴上VR眼鏡,不出校門即可“親(qin) 臨(lin) ”巍峨的宮殿、深邃的古墓等考古現場,是種什麽(me) 樣的體(ti) 驗?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學生祖嶽體(ti) 驗學校建成的國內(nei) 首個(ge) 沉浸式考古虛擬教學實驗室後,頓時感到PPT課件上的平麵圖、課本上的文物“活了起來”。
“水課”少了,有收獲的“金課”多了;幹巴巴念PPT的老師少了,給本科生講課的知名教授多了;課程形式更加開放多元,慕課、虛擬仿真課讓學習(xi) 可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都是現今不少大學生的切身體(ti) 會(hui) 。
近年來,“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yang) 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基本理念在各高校紮根,“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製度硬起來、質量高起來”成為(wei) 普遍共識,推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四個(ge) 回歸”,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集結號正在吹響。
出現在高校學子日常學習(xi) 生活中的關(guan) 鍵詞,不隻有“金課”,還有書(shu) 院、“強基班”“貫通培養(yang) ”,精工社區“奇妙日”、求是社區“知行講堂”,強化文化浸潤,聚焦情感體(ti) 驗,2018年開始推行大類招生、書(shu) 院式管理後,各書(shu) 院社區成為(wei)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的活動空間、課堂外育人的紐帶和平台。
“給強基班上課,‘備課要更深一些’,因為(wei) 他們(men) 對一些課題的鑽研深度往往超出老師的預料,可見,他們(men) 對基礎學科的研究起點更高,動力更足。”中央民族大學招生就業(ye) 工作處招生辦公室主任龐建超這樣評價(jia) 曆史、哲學兩(liang) 個(ge) 強基班學生。2022年,“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增加到39所,將高等教育入口選拔和培養(yang) 相貫通,力求破解基礎學科人才短缺瓶頸。
“以本為(wei) 本”,還改變了對教師的評價(jia) 。“把課上好也能評教授,這是一個(ge) 好的變化。”得益於(yu) 過硬的教學實力,55歲的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教師蘆金榮成了學校第一位“教學型特聘教授”。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激發科研工作者創新活力,探索多元晉升路徑,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讓他們(men) 更好地將論文寫(xie) 在中國大地上,將育人碩果結在校園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yu) 變化成績斐然,高等教育活力不斷加強,學科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結構等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you) 化,辦學水平、人才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高,正在從(cong) 傳(chuan) 統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轉變為(wei) 一種創新性教育模式。”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表示。
3.輸血造血,回應社會(hui) 發展新需求
“在參與(yu) 重大任務服務保障過程中,我由衷體(ti) 會(hui) 到什麽(me) 是將自己所學奉獻給黨(dang) 和人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yu) 仿真青年創新團隊博士生薛彤參與(yu)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hui) 和群眾(zhong) 遊行等一係列重大活動,與(yu) 團隊師生一道共同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大型活動建模仿真軟件及係統,用“最強大腦”為(wei) 慶典活動打造了智能化技術“後盾”。
推動“一帶一路”共建,94種外語非通用語種專(zhuan) 業(ye) 實現“一帶一路”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經貿規則、國際組織與(yu) 全球治理、國際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等專(zhuan) 業(ye) 相繼建起;助力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現代服務業(ye) 發展,互聯網金融、數字經濟、養(yang) 老服務管理等專(zhuan) 業(ye) 方興(xing) 未艾……麵向社會(hui) 發展新需求、積極開拓新行業(ye) 新領域,是高校“輸血造血”使命擔當的又一寫(xie) 照。
“2011年起,教育部實施了對口支援高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單獨招生計劃。截至目前,為(wei) 各支援高校單獨劃撥4507名博士和1522名碩士招生計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有了人才,水土保持與(yu) 荒漠化防治、邊防管理等一大批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急需緊缺的專(zhuan) 業(ye) 在西部高校紮根,服務當地發展。
“中國蘋果種植品種較為(wei) 單一,麵臨(lin) 同質化競爭(zheng) 問題。經過多年研究,我們(men) 培育出了瑞陽、瑞雪兩(liang) 個(ge)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雜交新品種。”在農(nong) 林扶貧聯盟的牽線下,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作開辦蘋果產(chan) 業(ye) 技術培訓班,助力甘肅莊浪蘋果產(chan) 業(ye) 升級。
“振興(xing)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最直接、具體(ti) 、生動的戰略實踐。通過積極調整優(you) 化區域高等教育戰略布局、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機製、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人才培養(yang) 質量、科研創新水平、社會(hui) 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不斷增強。”吳岩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