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我們村的新能人 築巢引鳳 科技興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的節目繼續關(guan) 注“我們(men) 村的新能人”,我們(men) 再來看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科技人才。科技創新是現代農(nong) 業(ye) 的出路,無論是種地需要的好種子、好技術,還是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需要的好工藝、好設備,都需要靠科技助力。而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技術攻關(guan) 都離不開科研能人。比如,浙江嘉興(xing) 有這樣一個(ge) 在集裝箱裏種蔬菜水果的“植物工廠”,它的領頭人就是一位從(cong) 荷蘭(lan) 學成回國的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
馬新遠今年29歲,集裝箱是他的魔法實驗室。27天前,他在集裝箱裏播下芝麻菜的種子,並用計算機控製溫度、光線、肥料、水,甚至二氧化碳濃度等。今天,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浙江東(dong) 鬱廣陳果業(ye) 有限公司設施種植部門經理馬新遠說:“測一些它的生理指標,因為(wei) 它是可控化環境下的數據,如果成功就可以在大的實驗單元進行直接複製。”
芝麻菜在人工模擬環境下長勢良好,實驗獲得初步成功。馬新遠用的這項高科技農(nong) 業(ye) 技術,目前在中國還沒有普及。2019年,馬新遠從(cong) 全球著名的農(nong) 業(ye) 大學荷蘭(lan) 瓦赫寧根大學畢業(ye)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得知東(dong) 鬱集團要在浙江平湖廣陳鎮建設“植物工廠”急需人才,而他掌握的新技術正好能派上用場,於(yu) 是決(jue) 定回國。
2017年,浙江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廣陳鎮成立了全省首個(ge) 農(nong) 業(ye) 經濟開發區,準備用發展工業(ye) 的思路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急需一批掌握高科技的人才。東(dong) 鬱集團也瞅準這個(ge) 契機,於(yu) 2019年把“植物工廠”項目落戶到廣陳鎮,馬新遠也隨之來到這裏。
浙江平湖農(nong) 開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管委會(hui) 常務副主任許建軍(jun) 說:“我們(men) 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項目,需要通過信息化、智慧化、物聯網的方式來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更高效益和更高效率,所以這裏邊高端農(nong) 業(ye)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擁有37萬(wan) 多名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其中高級人才超過37%,數量和規模世界第一。但是目前我國農(nong) 業(ye) 正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變,在重要種源、智能農(nong) 機裝備、未來食品、合成藥物等領域仍存在人才斷層、技術“卡脖子”等問題,急需引進和培養(yang) 各類高端技術人才。
人才興(xing) ,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興(xing)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這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人才。去年,國家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意見》,要求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研傑出人才培養(yang) ,鼓勵各地實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引才計劃”,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團隊,科技人才正成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重要源動力。
為(wei) 了從(cong) 海內(nei) 外吸引高端人才,嘉興(xing) 率先在全省出台了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十條新政以及配套細則,從(cong) 人才引進集聚、人才培養(yang) 開發、人才平台搭建、人才氛圍營造四個(ge) 方麵,提出了10條具體(ti) 的政策舉(ju) 措。其中,引進農(nong) 業(ye) 科技領軍(jun) 人才是重點,投入力度很大。他們(men) 把這些做法稱為(wei) “招商引智”。
嘉興(xing)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委委員、總農(nong) 藝師王誌舫說:“給他們(men) 一些購房補貼,創業(ye) 、產(chan) 業(ye) 上投入的一些補貼,個(ge) 人社保方麵的一些政策,把鄉(xiang) 村人才的招引和整個(ge) 地區的大人才架構一並來考慮。”
除了嘉興(xing) 本地的人才政策以外,浙江省也出台了專(zhuan) 門的政策,鼓勵企業(ye) 從(cong) 海外引進人才。馬新遠的同事皮姆,就是從(cong) 荷蘭(lan) 引進的農(nong) 業(ye) 工程師,他也是省級認證的海外工程師。
富有前景的項目,良好的生活、工作條件,讓馬新遠和皮姆這樣的中外科技人才紮根平湖從(cong) 事科研。目前,他們(men) 正在設計一個(ge) 能代替集裝箱的大型實驗室,真正的“植物工廠”也將初具雛形。
馬新遠說:“我們(men) 積累了不同的光譜,不同營養(yang) 液配方,可以很快進行量產(chan) 。”
在平湖農(nong) 開區,像這樣的高科技農(nong) 業(ye) 項目有40多個(ge) ,總投資額近50億(yi) 元,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逐漸顯現,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來到這裏。目前,嘉興(xing) 7個(ge) 縣市區都建有農(nong) 業(ye) 經濟開發區,2800多名農(nong) 業(ye) 高科技人才正投身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建設。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有了好平台才能吸引高端科研人才。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不僅(jin) 需要大批像馬新遠、皮姆這樣的科研人員,還需要有人把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到田間地頭,讓更多農(nong) 民願意用、學會(hui) 用,才能夠最終造福廣大農(nong) 民。在河北曲周縣就活躍著一批農(nong) 技推廣人才。
去年秋天,由於(yu) 受罕見汛情的影響,河北小麥播種期較往年晚了一二十天,因此小麥苗情十分複雜。崔明堂既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生,也是曲周縣王莊“科技小院”的院長。不久前,他們(men) 發現地裏出現了病蟲害暴發的苗頭。於(yu) 是,崔明堂帶領團隊抓緊製作課件,通過網絡直播第一時間向全縣的種糧戶傳(chuan) 授防治病蟲害的技術。這也是他主持的第12場網絡直播。
第二天,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就調來70台植保無人機,對全縣41.6萬(wan) 畝(mu) 小麥開展了“一噴三防”作業(ye) 服務,有效地防控了重大病蟲害。“科技小院”又打了一次漂亮仗。
河北曲周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李富國說:“之前我們(men) 的技術服務,主要依靠縣鄉(xiang) 兩(liang) 級推廣機構,麵臨(lin) 著人員老化,知識更新不夠。“科技小院”主要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師生在這兒(er) ,特別是新生們(men) ,他們(men) 對新技術接受快,傳(chuan) 播方式和手段也很豐(feng) 富。”
我國擁有50多萬(wan) 農(nong) 技推廣人員,為(wei) 先進適用技術在基層開花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nong) 業(ye) 技術的轉化率都不高,很多技術被束之高閣,而與(yu) 此同時農(nong) 民又迫切需要新的農(nong) 業(ye) 技術。這該怎麽(me) 辦呢?“科技小院”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這一難題。2009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張福鎖院士找到曲周縣農(nong) 業(ye) 部門,合作建立了中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隨後逐步推廣到全國。如今,“科技小院”已經成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地方聯合創辦的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培養(yang) 農(nong) 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科技小院”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研究生為(wei) 班底,一個(ge) 小院有三四名研究生。兩(liang) 年內(nei) ,他們(men) 吃、住、學習(xi) 、工作都在小院裏,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在老師指導下邊學習(xi) 邊實踐,指導農(nong) 民解決(jue) 問題,同時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一個(ge) 小院立足一個(ge) 鄉(xiang) 村,輻射帶動周邊鄉(xiang) 鎮。種糧大戶王誌成就從(cong) “科技小院”那裏學到了不少新知識。他家承包了800多畝(mu) 地,但是十多年來小麥產(chan) 量一直徘徊在每畝(mu) 八九百斤。有了“科技小院”以後,問題終於(yu) 解決(jue) 了,他自己也成了“土專(zhuan) 家”“田秀才”。
王誌成說:“到2011年,我們(men) 小麥產(chan) 量達到1330多斤,玉米達到1800多斤。別說我們(men) 王莊離不了,現在周邊村,也都離不了“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不僅(jin) 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了實際問題,同時也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人才,讓許多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成功落地。崔明堂是研二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摸爬滾打,他成長了很多。
為(wei) 了支持“科技小院”的工作,曲周縣政府先後投入資金3000多萬(wan) 元,還在全縣建成6個(ge) “科技小院”。有了當地政府和老鄉(xiang) 們(men) 的支持,自2009年以來,曲周“科技小院”研究、引進25項關(guan) 鍵技術,使得全縣40多萬(wan) 畝(mu) 小麥玉米每年增產(chan) 1.15億(yi) 公斤,增加農(nong) 民收入2億(yi) 元以上,高產(chan) 高效技術采用率從(cong) 17.9%提升到了53.5%。
河北曲周縣委書(shu) 記孟凡雄說:“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農(nong) 大師生紮根曲周,默默奉獻,支持曲周在全國率先建成“噸糧縣”,科技對農(nong) 業(ye) 和縣域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2%和56%,幫助曲周培養(yang) 了5000餘(yu) 名農(nong) 技人員。”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全國性的“科技小院”網絡,探索出了“零距離”科技創新、社會(hui) 服務和人才培養(yang) 的新路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下了堅實的科技人才基礎。近日,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聯合發文,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這標誌著“科技小院”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ti) 。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教育司體(ti) 製改革處處長竇鵬輝說:“通過帶著農(nong) 民幹,做給農(nong) 民看,幫著農(nong) 民賺,來發揮他們(men) 傳(chuan) 幫帶的作用。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億(yi) 萬(wan) 農(nong) 民家。”
我國的農(nong) 業(ye) 正在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的轉型升級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才能驅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過程既需要有大量的科研人才,能在關(guan) 鍵領域進行技術攻關(guan) ,也需要大量的農(nong) 技推廣人才,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對農(nong) 民進行培訓。貫通科技創新、推廣服務、農(nong) 民技能培訓的各個(ge) 環節,科研成果才能從(cong) 實驗室抵達田間地頭,轉變成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新動能,也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好抓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