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動的圖書館”增進文化惠民
【文化評析】
作者:佘宗明(媒體(ti) 評論員)
圖書(shu) 館還能將“分館”開進市民家中,家庭藏書(shu) 也能變身館藏?在廣東(dong) 佛山,這不是夢。據報道,2021年4月,佛山市圖書(shu) 館的家藏圖書(shu) 共享計劃“易本書(shu) ”小程序正式運行,市民可以上傳(chuan) 家中閑置的圖書(shu) 供人借閱,也可以借閱別人上傳(chuan) 的藏書(shu) 。這是國內(nei) 首個(ge) 實現家藏圖書(shu) 和公共圖書(shu) 館館藏全社會(hui) 流通的公益性、綜合性資源共享平台,推出後大受歡迎。
“書(shu) 非借者不能讀也。”說到借閱圖書(shu) ,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圖書(shu) 館。佛山等地公共圖書(shu) 館“搭台”、家庭藏書(shu) “唱戲”,將家藏圖書(shu) 導入借閱渠道與(yu) 流通網絡,無疑是創新性舉(ju) 措。這既是對閑置圖書(shu) 資源的盤活,也是對公共圖書(shu) 資源的補充。
如今,很多家庭書(shu) 櫃裏塞滿了書(shu) ,但讀完後就束之高閣了,書(shu) 籍的精神滋養(yang) 價(jia) 值無法實現由點及麵擴散和最大化利用。在此背景下,將共享理念引入家藏圖書(shu) 利用方麵,也是一種“以存量撬動增量”:家藏圖書(shu) 本就是個(ge) 待開采的閱讀富礦,將其充分盤活後,能擴大文化惠民的社會(hui) 主體(ti) 參與(yu) 麵,還能以書(shu) 為(wei) 媒介增進人們(men) 的睦鄰社交,更能構建全民閱讀服務新生態。作為(wei) 私域閱讀資源的家庭藏書(shu) 進入公域後,能豐(feng) 富閱讀資源的供給側(ce) ,改善全民閱讀的基礎設施,拓展人們(men) 的閱讀方式、拓寬人們(men) 的閱讀路徑。
正如佛山市圖書(shu) 館相關(guan) 負責人所說,公共資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的天然特征,而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有限的資源供給與(yu) 需求之間產(chan) 生了矛盾,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不足、服務供需對接不充分,資源配置及使用率有待提高、數字服務能力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麵臨(lin) 的普遍問題。在此背景下,諸如“易本書(shu) ”之類的舉(ju) 措顯然多多益善。本質上,這也是建造一個(ge) 個(ge) “流動的圖書(shu) 館”,隻不過是將借閱服務的重點從(cong) 圖書(shu) 館轉向了人和書(shu) ,瞄準的則是知識更高效的傳(chuan) 遞、更廣泛的傳(chuan) 播。
如今,在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shu) 香中國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在完善全民閱讀公共服務網絡。而讓圖書(shu) 館“動”起來,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進而更好地為(wei) 人找書(shu) 和為(wei) 書(shu) 找人,成了不少地方提升文化類公共服務可及性、覆蓋麵的重要手段。
北京海澱區圖書(shu) 館的“流動書(shu) 車”、廣州公交的“流動書(shu) 屋”、溫州圖書(shu) 館的“流動書(shu) 巴”……這些動起來的圖書(shu) 館載著上萬(wan) 冊(ce) 的書(shu) 籍,將借閱服務送到社區、鄉(xiang) 村、學校甚至大山裏。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共有2636個(ge) 縣建立了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億(yi) 萬(wan) 冊(ce) 書(shu) 籍通過大大小小的各級圖書(shu) 館、“城市書(shu) 房”“百姓書(shu) 屋”等借閱網點流通,走進千家萬(wan) 戶。像點外賣那樣方便地借閱圖書(shu) ,在許多地方已成現實,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人們(men) 獲取知識的門檻降低、提升素養(yang) 的途徑增多,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知識充電與(yu) 終身學習(xi) 需求。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以人為(wei) 中心的圖書(shu) 館,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實效性,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hui) 化發展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用“流動的圖書(shu) 館”增進文化普惠,就呼應了這點。這也說明了公共文化服務應該跟社會(hui) 期許對標,與(yu) 公眾(zhong) 訴求共振,在普惠上做加法,在實效上做乘法,最終讓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更高質量的滿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