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促進公眾參與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10月1日起施行

發布時間:2022-05-27 14:04: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7日消息 據北京市文物局微博消息,《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三十九次會(hui) 議於(yu) 2022年5月25日通過,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頒布實施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標誌性成果,為(wei)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脊梁,代表了東(dong) 方文明古都規劃設計和建設的最高成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通過製定條例來確定和規範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對象、管理體(ti) 製、保護措施、傳(chuan) 承利用等內(nei) 容,有利於(yu) 提升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層次和水平。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遺產(chan) 預備名單》,加強對其立法保護是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基本要求和必要環節。條例的頒布無疑是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加分項”。

  根據《條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是指北端為(wei) 北京鼓樓、鍾樓,南端為(wei) 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裏,由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曆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曆史建築群。

  《條例》指出,北京市對北京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ti) 保護。北京中軸線,包括北京鼓樓、鍾樓、地安門外大街、萬(wan) 寧橋、地安門內(nei) 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nong) 壇、永定門禦道遺存、永定門等。

  與(yu) 此同時,保護對象還包括以北京中軸線為(wei) 骨架對稱展開的曆史城廓、曆史街巷、城市標誌物或者標誌性建築群;依托北京中軸線標誌性建築構成的重要景觀視廊;烘托北京中軸線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與(yu) 北京中軸線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曆史河湖水係和水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重要背景環境的曆史文化街區和其他成片傳(chuan) 統平房區;與(yu) 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相關(guan) 的其他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曆史名園、古樹名木等曆史文化資源;在北京中軸線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與(yu) 其所承載價(jia) 值密切相關(guan) 的國家禮儀(yi)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傳(chuan) 統、建造技藝傳(chuan) 統、民俗文化傳(chuan) 統等。

  條例共五章三十一條,分為(wei) 總則、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傳(chuan) 承利用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律責任、附則。《條例》的立法思路,一是對標國際公約關(guan) 於(yu)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要求,依法保障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完整性、真實性。二是堅持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妥善處理保護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三是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解決(jue)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四是做好與(yu) 城鄉(xiang) 規劃、文物保護、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銜接。

  在傳(chuan) 承利用和公眾(zhong) 參與(yu) 方麵,《條例》提出統籌推進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采取不同形式向公眾(zhong) 開放,現狀尚不具備開放條件的,逐步創造條件向公眾(zhong) 開放;鼓勵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向公眾(zhong) 開放;鼓勵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nei) 的居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保留對北京曆史文化的記憶和情感,促進曆史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相融合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