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鄂爾多斯青銅文化
原標題:領略鄂爾多斯青銅文化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鄒雅婷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蒼穹之下——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內(nei) 蒙古博物院、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內(nei) 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館聯合舉(ju) 辦。400餘(yu) 件精美文物勾勒出一幅草原民族遷徙、戰爭(zheng) 、交往、融合的壯麗(li) 圖景,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曆史發展進程。
鄂爾多斯,地處黃河“幾”字彎環抱內(nei) ,南過長城連中原腹地,北逾黃河越陰山,接蒙古高原,農(nong) 耕文明與(yu) 草原文明在此碰撞交融。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因在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典型性而得名,以動物形裝飾、小巧實用為(wei) 顯著特征,始自商代,盛於(yu) 春秋戰國,延續至漢,使用人群主要是以狄-匈奴為(wei) 代表的畜牧-遊牧部族。
展覽分為(wei) “質樸奔放的青銅世界”“意趣天成的青銅藝術”“多元一體(ti) 的文明傳(chuan) 承”3個(ge) 單元。
第一單元分門別類展示了兵器、生產(chan) 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車馬器等,代表性器物有雙鷹首劍、鶴嘴斧、鹿首刀、馬首匕、四馬紋掛鉤、青銅帶具、雙團豹紋泡飾等。草原民族彪悍尚武,用於(yu) 近身格鬥的短劍是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管銎斧、鶴嘴斧多發現於(yu) 中國北方地區,安裝木柄後可用於(yu) 砍砸、啄擊。銅刀是牧民們(men) 屠宰、切割、加工皮料的好幫手。高圈足雙耳青銅鍑是遊牧民族遷徙途中常用的炊具,方便拴掛攜帶。形式多樣的馬具,起到控製、保護和裝飾馬匹的作用。
第二單元主要表現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藝術風格和製作技藝,代表性器物有虎銜羊紋飾牌、虎豕咬鬥紋金牌飾、刺蝟咬蛇帶鉤、圓雕雙山羊飾件、馬紋鏡石範等。草原上的能工巧匠從(cong) 自然界中汲取靈感,刻畫了逼真的動物形象和生猛的搏鬥場景。鄂爾多斯先民不僅(jin) 對雙範合鑄工藝駕輕就熟,對金銀器的錘揲、模壓、抽絲(si) 、焊接、鑲嵌等複雜技術也運用自如。
第三單元重在探究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演進中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代表性文物有對鳥柄劍、蛇首匕、錯金虎符、野豬紋青銅帶鉤、佇(zhu) 立馬形青銅杖首等。佩劍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一項重要禮儀(yi) ,這一文化現象的形成與(yu) 早期草原男子隨身攜帶短劍密不可分。牛、羊、馬、兔、虎、蛇等草原動物是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中常見的元素,草原與(yu) 中原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原地區十二生肖的形成。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中虎形文物數量可觀,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自古受到中國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崇拜。
展覽中還可以看到山西出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晉蒙同飲黃河水,文化聯係十分密切,山西黃河沿線出土了不少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山西博物院藏鈴首劍、虎首劍、三銎刀、三凸鈕環首刀、蛇首匕、“白兵三奴”鍑等文物,反映了山西地區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況。
開展當天,山西青銅博物館舉(ju) 辦“蒼穹之下雲(yun) 之上”連麥直播,邀請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專(zhuan) 家為(wei) 公眾(zhong) 解讀展覽。線上數字展、各項教育活動也將於(yu) 近期推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