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葉舒憲:“十字架”與“平安扣”,比較文學如何尋找中國文化基因?
(東(dong) 西問)葉舒憲:“十字架”與(yu) “平安扣”,比較文學如何尋找中國文化基因?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題:葉舒憲:“十字架”與(yu) “平安扣”,比較文學如何尋找中國文化基因?
作者 文龍傑 徐皇冠
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yu) 跨學科為(wei) 比較視域而展開的文學研究。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文科產(chan) 生了獨特的理論貢獻和理論創新成就,比較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其中先行一步。
引領文化交流,發掘文明基因,形成“中國視角”,中國比較文學發揮了何種作用?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會(hui) 長葉舒憲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就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比較文學在催生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方麵發揮了何種作用,有何相關(guan) 理論命題?
葉舒憲:改革開放給中國文科學術帶來的巨變,首先是與(yu) 國際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融通與(yu) 接軌,終結閉關(guan) 鎖國狀態下的理論匱乏。比較文學界參與(yu) 譯介的各種理論和批評流派,從(cong) 原型批評、精神分析、結構主義(yi) 、解構主義(yi) 、生態批評到後殖民理論等,均在國內(nei) 引發討論和應用熱潮。在此基礎上才有中國版的文學理論和文化理論建構嚐試,至今也成績斐然,如東(dong) 學西漸論、失語症論、變異學、形象學、譯介學、漢字符號學、重開絲(si) 綢之路論、文化大小傳(chuan) 統論、玉成中國論、萬(wan) 年中國論、文化文本論等等。比較文學界成為(wei) 催生中國話語的一個(ge) 主要領域。
中新社記者:這些理論在激活中外文化交流、引領文明互鑒方麵發揮了什麽(me) 作用?
葉舒憲:以文化大小傳(chuan) 統理論為(wei) 例,西方學界本來認為(wei) 大傳(chuan) 統指城市的、文字的、精英的文化,小傳(chuan) 統指鄉(xiang) 民的俗文化。我們(men) 則以時間長短作為(wei) 客觀尺度重新界定:先於(yu) 文字的文化才是大傳(chuan) 統,文字傳(chuan) 統是小傳(chuan) 統。這樣的理論創意,為(wei) 比較文化和文明互鑒帶來啟發:隻有著眼於(yu) 文化大傳(chuan) 統,從(cong) 前文字的史前時代才能有效認識催生每個(ge) 文明古國的文化基因,從(cong) 而把握文字書(shu) 寫(xie) 小傳(chuan) 統的所以然。
由此聚焦到“中國性”——即中國文化獨有特征,超越以往較為(wei) 空洞的中西比較觀。以中國文明的特有道路為(wei) 例,鴉片戰爭(zheng) 後來華的德國人李希霍芬提出絲(si) 綢之路說,這是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大命題,張騫之前還有比絲(si) 綢更早也更持久的運輸物資,即西域的玉石資源。
玉石之路是中華文明誕生之路,也是絲(si) 綢之路的前身和雛形,這方麵的研究不能隻靠書(shu) 本。比較文學學者共組織了十五次田野考察,大致梳理出西部七省區之間的交通路線時空圖譜。按照由近及遠的玉礦資源位置,以多米諾方式展開,總時長約5500年,比張騫通西域的西漢年代,超出3000年以上。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的存在,可從(cong) 國家版圖由來及獨有性資源依賴角度,說明“何以中國”的深層難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盛行崇拜黃金等貴金屬,不崇拜玉,這樣的互鑒,可以開啟從(cong) 神話、信仰觀念到行為(wei) 模式,再到曆史道路和文明特質的係統認知範型。
中新社記者:比較文學對新文科建設的“中國視角”有何意義(yi) ?
葉舒憲:中國文科學術的最大短板,是沒有自己的獨創性理論體(ti) 係,大學生和研究生撰寫(xie) 學位論文開端講述所用理論與(yu) 方法時,都習(xi) 慣於(yu) 照搬挪用各種外來的理論和方法。針對這種偏向,比較文學界堅持三十多年鼓勵關(guan) 注中國問題,特別強調理論思維中國視角的重要性。對照一般的《文學概論》(基本是效法西方理論)和基於(yu) 本土文化自覺立場的《文學人類學教程》(2010年)的寫(xie) 法,可大概了解何謂“中國視角”。後書(shu) 講述文學起源的章節,是從(cong) 西周金文到《尚書(shu) 》敘事的發語詞的逐個(ge) 解析入手,實實在在地還原出甲金文敘事的神聖信仰與(yu) 王權政治語境,解釋其奠定華夏版敘事文學的初始範式,從(cong) 而完成“漢語文學發生考”的具體(ti) 案例闡釋。這樣能有助於(yu) 學生避免陷入無休止爭(zheng) 論的迷宮:文學究竟起源於(yu) 勞動還是巫術。
同樣,從(cong) 比較文化視角完成的《詩經的文化闡釋》,將華夏詩歌的由來難題聚焦到“風雅頌”等古漢語關(guan) 鍵詞的逐個(ge) 辨析,揭示出甲骨文漢字“風鳳”同源現象的神話信仰底蘊,由此梳理出作為(wei) 詩歌分類的華夏本土特有觀念要義(yi) ,結合第三重證據的激活作用,從(cong) 西部民俗的“花兒(er) 會(hui) ”兩(liang) 性對歌實踐,說明為(wei) 什麽(me) “風”與(yu) “雅”和“頌”是截然不同的文類。再從(cong) “風”的性別誘惑功能出發,通解中國文學史上從(cong) 風教到風騷、風流等係列詞語的語源學內(nei) 涵。
簡言之,中國視角的特殊意義(yi) 在於(yu) 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從(cong) 本土語境中去體(ti) 認理論和概念的文化特性,而避免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西方理論和文類術語,如在中國文學史著述中不加區分地套用詩歌、散文、悲劇、喜劇等術語;要啟發讀者覺悟,文類的文化特性是不可通約的。把國風之“風”翻譯成西文的“詩”,是似是而非的誤導。把《論語》認定為(wei) 散文,更是偽(wei) 科學的命名。當下的新文科方向,需要回到中國視角和本土立場,重新出發。
中新社記者:您作為(wei) 中國文學人類學的奠基者,能否談談該學科對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建構所發揮的作用?
葉舒憲:比較文學陣營基本分為(wei) 兩(liang) 塊:跨國的文學交流影響研究或跨學科研究。這後一方麵,正是當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全國高校開展新文科建設的基本宗旨。文學人類學作為(wei) 文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交叉學科,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的鼎力扶持下誕生和發展,是能夠代表中國比較文學特色的一個(ge) 方麵。
文化人類學可為(wei) 所有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科帶來交叉視角。因為(wei) ,文史哲政治經濟法律藝術宗教,沒有任何一科的對象不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men) 教育製度中分設了各門研究局部的學科,卻忽略了研究總體(ti) 的學科。文化人類學可改變各學科的單一視角,讓文化的局部和總體(ti) 重新獲得整合,改變以往那種學科本位主義(yi) 狹隘知識結構,走出盲人摸象的被動局麵。
中新社記者:您提出的“四重證據法”被列入了中華外譯學術項目,何為(wei) “四重證據法”?為(wei) 何說其給今日學者提供一套具有新文科開拓意義(yi) 的中國式研究方略?
葉舒憲:傳(chuan) 統國學的特色,是以傳(chuan) 世文獻為(wei) 軸心的一套關(guan) 閉在國門以內(nei) 的知識係統。我們(men) 今天稱傳(chuan) 世文獻為(wei) 一重證據。現代新發現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屬於(yu) 文獻以外的第二重證據。隨後又添加大量的竹簡帛書(shu) 等。1994年提出將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所關(guan) 注的無文字社會(hui) 禮俗、神話講唱、節慶儀(yi) 式等,作為(wei) 重建文化傳(chuan) 統立體(ti) 性的第三重證據。在2005年又提出第四重證據:考古遺址、文物和圖像等。四重證據經過整合,相當於(yu) 在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史等多學科互動的基礎上架構出一整套史無前例的新知識範式。在這種人文學科新方法論的探索實踐中,才又催生出文化大小傳(chuan) 統論、萬(wan) 年中國論等理論。
中新社記者:您提出“玉成中國”理論和“萬(wan) 年中國”理論,對確認華夏文明的最重要文化基因和思想原型有何意義(yi) ?
葉舒憲:不同文明起源有不同的核心價(jia) 值觀。文明互鑒讓我們(men) 看清楚,五大文明古國中四個(ge) 文明(蘇美爾、埃及、巴比倫(lun) 、印度)都起源於(yu) 麵食(小麥)農(nong) 業(ye) 和貴金屬崇拜。唯有華夏文明起源於(yu) 米食(北方小米,南方大米)農(nong) 業(ye) 和玉石崇拜。這是文化基因層麵的最基本差異。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在河西走廊靠近新疆的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距今約3600年。這件金耳環非常典型地代表著外來文化要素進入中國境內(nei) 的坐標意義(yi) 。而玉文化則是比貴金屬文化早五六千年從(cong) 東(dong) 北進入中國,隨後一路向南傳(chuan) 播。在黃金崇拜還沒有起步的時候就已覆蓋國內(nei) 大部分地區。我們(men) 從(cong) 理論上總結為(wei) “玉文化先統一中國”或“玉成中國”。
更重要的是,玉石崇拜對華夏文明核心價(jia) 值觀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即精神信仰方麵原型作用。玉石崇拜與(yu) 絲(si) 綢崇拜的組合,構成道教和佛教產(chan) 生之前的中國國家信仰軸心,體(ti) 現在先秦文獻“玉帛為(wei) 二精”的精辟概括中。可惜西學東(dong) 漸以來,以西方社會(hui) 的教堂和聖經為(wei) 參照尋找中國信仰的努力帶有很大誤導性,因而在學術上失效。而從(cong) 和氏璧、秦始皇傳(chuan) 國玉璽,直到賈寶玉“通靈寶玉”,才充分體(ti) 現本土信仰和實踐特質,表明大傳(chuan) 統信仰傳(chuan) 承的巨大形塑能量和全社會(hui) 彌散性。可見,研究者若不聚焦到文化基因,甚至永遠說不清為(wei) 什麽(me) 西方式項鏈流行十字架,而中國式項鏈則流行平安扣。
中新社記者:為(wei) 什麽(me) 說“中國視角”是當下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精神?
葉舒憲:在中國高等教育中所傳(chuan) 授的各學科知識,基本是在西學東(dong) 漸背景下從(cong) 外國空降而來的。西學東(dong) 漸是西方列強為(wei) 主角的殖民時代的必然伴生現象。今天的文科發展,需要我們(men) 重新確立一種後殖民和解殖民的文化立場,隻有這樣,文化自覺才能落到實處,不至流於(yu) 喊口號。新文科的宗旨不光指知識要更新,還要徹底終結中國人習(xi) 慣沒有自己理論的被動局麵。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內(nei) 容和形式應有所創新和突破,如果沒有自己的理論建構和理論輸出,將永遠停滯在為(wei) 他人打工的境地。(完)
受訪者簡介:
葉舒憲,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首批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現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會(hui) 長,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hui) 榮譽會(hui) 長。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學術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荷蘭(lan) 皇家學院訪問教授,《20世紀國外文藝學叢(cong) 書(shu) 》《神話學文庫》等多種叢(cong) 書(shu) 主編。1993年獲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zhuan) 家稱號,1996年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榮獲霍英東(dong) 青年教師研究獎、首屆、第二屆、第八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著述等身,在比較文學、文化研究、文學人類學等方麵的研究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地位,曾在《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爭(zheng) 鳴》《民族藝術》等刊物開辟個(ge) 人專(zhuan) 欄,在革新人文學科方法論方麵起到引領作用,所倡導的文學人類學已在國內(nei) 形成聲勢可觀的新流派。已出版《文學與(yu) 人類學》《中國神話哲學》《圖說中華文明發生史》等專(zhuan) 著50餘(yu) 部,譯著7部;在《北京大學學報》《中國文化》《哲學研究》《文藝研究》《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等發表論文600餘(yu) 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