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談科技文化】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一把手談科技文化】
作者:吳政隆(中共江蘇省委書(shu) 記)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實現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guan) 鍵。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要求我們(men) 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基地,努力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中扛起重大責任、勇當開路先鋒。2012年到2021年,全省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占比從(cong) 2.38%上升到2.95%、接近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從(cong) 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國各省區首位,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比重從(cong) 37.5%上升到47.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cong) 56.5%提升至66.1%。得益於(yu) 創新引擎強勁驅動,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跨6個(ge) 萬(wan) 億(yi) 台階,從(cong) 5.4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11.6萬(wan) 億(yi) 元,高質量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為(wei) 穩定全國宏觀經濟大盤發揮了重要“壓艙石”作用。
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我們(men) 緊緊圍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聚焦關(guan) 鍵核心技術,大力支持一批頂尖科學家領銜開展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的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每年組織實施100多項前沿領域和前瞻技術攻關(guan) 項目、100項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全省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439項,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圍繞打造50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30條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10條卓越產(chan) 業(ye) 鏈,集合優(you) 勢力量攻關(guan) “卡脖子”問題,在納米科技、生物醫藥、物聯網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6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入選“國家隊”,數量居全國首位。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積極推進大中型企業(ye) 研發機構全覆蓋,全省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2012年的5100多家增加到3.7萬(wan) 多家。牢牢把握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大趨勢,把數字經濟作為(wei) 江蘇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增量,深入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產(chan) 業(ye) 化,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10.3%。
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台建設,著力培育集聚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支撐。我們(men)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構建以實驗室為(wei) 核心、技術創新中心為(wei) 骨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wei) 依托的創新平台體(ti) 係。目前,紫金山實驗室已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姑蘇實驗室和太湖實驗室在材料科學、深海技術科學領域實現積極進展,國家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ti) 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進一步優(you) 化區域創新布局,充分發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引領作用、高新區創新主陣地作用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省實驗室、在蘇高校院所科研功能,支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加快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著力在科技創新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
加快建設人才發展高地,讓更多“千裏馬”在江蘇競相奔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我們(men) 舉(ju) 全省之力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加快建設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努力在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展現江蘇作為(wei) 。堅持把人才作為(wei) 第一資源,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大力培育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建設高質量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努力培養(yang) 更多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全省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400萬(wan) ,研發人員達92.4萬(wan) ,在蘇兩(liang) 院院士117人、總數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全國65%的院士在江蘇開展了相關(guan) 科研合作。著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出台“人才28條”,積極為(wei) 人才鬆綁,完善人才管理製度,努力以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托舉(ju) 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優(you) 化創新生態就是增強創新競爭(zheng) 力。我們(men) 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以需求為(wei) 牽引,全麵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先後出台“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等,在擴大科研自主權等方麵推出更具突破性的政策舉(ju) 措,有效促進原創成果不斷湧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運用“揭榜掛帥”等機製,對排查梳理出的需要重點突破的技術方向進行合力攻堅,一批技術已取得重要階段性突破。大力支持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積極探索項目經理、合同科研等機製創新,與(yu) 省內(nei) 200餘(yu) 家龍頭企業(ye) 建立聯合創新中心,成功轉化科技成果6100多項,孵化高科技企業(ye) 1100多家。堅持開放創新,積極參與(yu)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加強與(yu) 有關(guan) 國家和地區產(chan) 業(ye) 研發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努力在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提升自身科技綜合實力。
邁進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賦予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zheng) 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zheng) 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我們(men) 將牢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堅持“四個(ge) 麵向”戰略方向,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chan) 業(ye) 高地,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堅決(jue) 扛起“爭(zheng) 當表率、爭(zheng) 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xie) “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努力為(wei) 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