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就業堵點”須打通
【圓桌對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本期嘉賓
華南理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章熙春
雲(yun) 南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蔣永文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鬱建興(xing)
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 薑家生
“學習(xi) 好、溝通暢、做事實、應變強”
記者:就您觀察,就業(ye) 市場上比較搶手的大學生通常具備哪些特點?反之,怎樣的學生在求職時容易碰壁?
章熙春:比較搶手的學生總體(ti) 表現為(wei) :專(zhuan) 業(ye) 能力優(you) 、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求職心態正、自我定位準。從(cong) 我校2021屆畢業(ye) 生調研數據看,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畢業(ye) 生職業(ye) 能力包括:學習(xi) 能力、專(zhuan) 業(ye) 知識、政治素養(yang) 、職業(ye) 道德、專(zhuan) 業(ye) 技能、通識性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ye) 能力是個(ge) 人、高校、家庭及社會(hui) 等方麵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學生本人的智力水平、學習(xi) 動機、學習(xi) 方法無疑是獲得較強就業(ye) 能力的內(nei) 在因素,高校人才培養(yang) 理念及舉(ju) 措對學生就業(ye) 能力的提升則起到關(guan) 鍵作用。我們(men) 學校的做法是,著力培養(yang) 學習(xi) 力、思想力、行動力“三力”卓越的創新、創造、創業(ye) “三創型”人才。學校把學生就業(ye) 作為(wei) “一號民生工程”,完善全麵覆蓋與(yu) 個(ge) 性定製、線上與(yu) 線下、課內(nei) 與(yu) 課外相結合的生涯發展係統,構建就業(ye) 服務支撐平台,努力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ye) 競爭(zheng) 中成為(wei) “香餑餑”。
鬱建興(xing) :據我觀察,具有較強自我規劃意識、主動學習(xi) 能力、積極工作態度、豐(feng) 富實踐經曆的畢業(ye) 生,一般比較受企業(ye) 歡迎。而有的畢業(ye) 生自我定位不準確,心中的理想工作與(yu) 自身能力錯位;或是抗壓能力差,經曆幾次求職失敗,就陷入自我懷疑與(yu) 消極等待中,等等。這都是要避免的誤區。
蔣永文:從(cong) “學、說、做、適”四個(ge) 維度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就業(ye) 市場上比較搶手的大學生,一般都具備學習(xi) 好、溝通暢、做事實、應變強的特點。比如,溝通暢的學生具備較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做事實的學生擁有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行事作風。這樣的員工會(hui) 認真對待工作,努力上進,並營造團結合作的積極氛圍,為(wei) 單位創造更大的價(jia) 值。
薑家生:腦中有想法、手裏有技術,又善於(yu) 不斷補充新知識的人,走到哪裏都會(hui) 是“一把好手”。而求職時屢屢碰壁,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目標不清、能力不足。比如,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對自己要求不夠,沒有掌握過硬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實踐能力。事實上,要想提高自己的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就要勤於(yu) 實踐、努力奔跑,珍惜每一次機會(hui) 。
“能幹什麽(me) ”比“從(cong) 哪裏來”更重要
記者:您怎樣看待企業(ye) 對大學畢業(ye) 生的要求,有哪些理念或做法有待改善?
蔣永文: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考核主要體(ti) 現在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職業(ye) 素養(yang) 、實踐經曆和綜合能力等方麵。總體(ti) 看來,大部分企業(ye) 能夠根據自身事業(ye) 發展需求,實事求是地尋才用才。然而,也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將學校劃成“三六九等”、區別對待,使不少能夠勝任崗位的人才錯失良機。期待企業(ye) 從(cong) 用工需求本身出發,科學衡量大學畢業(ye) 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不要過分關(guan) 注“從(cong) 哪裏來”,而應該更多關(guan) 注“能幹什麽(me) ”。
章熙春:綜合來看,部分企業(ye) 在選拔人才、尋覓未來員工方麵存在的不足,可以概括為(wei) “三個(ge) 不”:一是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明。一些企業(ye) 的人才選拔標準不夠明確、校園招聘計劃不夠精準,導致人才評價(jia) 存在“脫實向虛”“唯學曆論”“唯名校論”等傾(qing) 向,容易忽視畢業(ye) 生的實際能力水平。二是企業(ye) 培養(yang) 人才的動力不足。大部分企業(ye) 想找的是像U盤一樣“即插即用”的人才,而教育是一個(ge) 慢變量、精細活,大部分應屆畢業(ye) 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力、較大的發展潛能,但不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yu) 轉換,很難立即為(wei) 企業(ye) 帶來效益。三是傳(chuan) 統的企業(ye) 宣傳(chuan) 方式吸引力不強。一些傳(chuan) 統企業(ye) 特別是製造業(ye) 企業(ye) ,雖然渴求人才,但對自身優(you) 勢和特色的展現不足,難以得到有競爭(zheng) 力的年輕人青睞。
為(wei) 此,建議企業(ye) 製定科學的人才招聘標準,樹立長遠的人才培養(yang) 理念,讓學習(xi) 能力強、工作積極性高的新入職員工和企業(ye) 一起成長,在“澆水培土”中靜候花開。
校企合作,堵點卡點待打通
記者:學校輸送人才、企業(ye) 需要人才,這個(ge) 過程中,學校和企業(ye) 日常是怎樣對接的,對接過程中有哪些堵點、卡點?
薑家生:為(wei) 了解決(jue) 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很多高校都會(hui) 主動與(yu) 行業(ye) 企業(ye) 對接。比如,2021年,我校與(yu) 安徽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yu) 全國及我省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簽訂共建協議;同時,與(yu) 具備條件的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技術創新、就業(ye) 創業(ye) 、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等方麵開展積極合作,努力實現學生精準就業(ye) 、充分就業(ye) 、優(you) 質就業(ye) 的目標。
蔣永文: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培養(yang) 的人才,基礎理論、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基本技能普遍相對紮實,但往往不具備足夠的應用專(zhuan) 業(ye) 技能。畢業(ye) 生能力與(yu) 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差距,這恰恰給校企對接創造了可能性。近些年來,校企合作的步子越邁越大。然而,深度觀察,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範圍窄、層次低、內(nei) 容空等問題,雙方合作的動力機製、評價(jia) 標準和評價(jia) 體(ti) 係等有待建立健全。
章熙春:每年招聘季,很多企業(ye) 會(hui) 主動走進校園召開宣講會(hui) ,學校也組織企業(ye) 進校園舉(ju) 行招聘會(hui) 、雙選會(hui) 等。疫情下,線上宣講會(hui) 、招聘會(hui) 也始終在進行。但就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校企對接遠遠不夠。
一是信息不對稱,影響對接效果。對企業(ye) 而言,學校將招聘信息轉發給學生,學生雖然收到了信息,但求職偏好已基本形成,這種偏好企業(ye) 不易獲知,隻能通過簡曆投遞情況來判斷宣傳(chuan) 效果。對學生而言,接觸到的都是企業(ye) 公開信息,往往不了解福利待遇、工作狀態、職業(ye) 發展空間等非公開信息。二是常態化溝通機製不健全,影響對接效率。大部分企業(ye) 平時與(yu) 學校缺乏溝通,隻有在秋招或春招時才有針對性地接觸學校,這種“候鳥式”對接比較淺表化,對學生就業(ye) 選擇的影響有限。
鬱建興(xing) :現在的“雲(yun) 上求職”模式,使高校就業(ye) 指導部門逐漸找到了新路徑,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開辟了更多渠道、更大空間。學校和企業(ye) 之間,也有了更為(wei) 便利的溝通機製。然而,校企對接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招聘時間上,秋招春招存在錯位。大量校園招聘集中在9月至11月,此時數量可觀的畢業(ye) 生正全力準備考研或考公務員,無暇顧及企業(ye) 招聘。他們(men) 的求職需求集中在來年3月至6月。而到了那時,很多企業(ye) 的招聘已經結束。二是在人才日常培養(yang) 方麵,對接不夠深入、機製不夠健全。在人才培養(yang) 、課程設置、學科建設等方麵,校企雙方合作的意願和意識越來越強,但還沒有找到發生“化學反應”的突破口。企業(ye) 的需求及建議往往缺乏建設性和操作性,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又缺乏時效與(yu) 實效,這些問題需要雙方進一步探索破解。
亟須精準舉(ju) 措、期待務實效果
記者:為(wei) 推動學生高質量就業(ye) ,您所在的學校進行了哪些探索,還有哪些打算?麵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和期待,高校應該怎麽(me) 看、如何做?
章熙春:我校堅持開展畢業(ye) 生就業(ye) 跟蹤、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研及對學校人才培養(yang) 的評價(jia) ,構建“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聯動機製,使人才培養(yang) 更加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要求、適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
一是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學校抓住“雙一流”建設契機,在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同時,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努力建設與(yu) 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需求高度契合的專(zhuan) 業(ye) 。二是精準匹配供需兩(liang) 端。學校在教育部支持下,牽頭成立裝備製造行業(ye) 就業(ye) 創業(ye) 指導委員會(hui) ,下設電子科學、機械設備、運載裝備等3個(ge) 指導組,高效搭建供需平台,為(wei) 穩崗促就業(ye) 助力賦能。三是深化就業(ye) 引導工作。學校設立就業(ye) 重點目錄,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組織學生到大型國企、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西部與(yu) 艱苦地區等學習(xi) 調研,大力引導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e) 。
麵對用人單位的期待,我們(men) 的做法是:生涯教育前置化。在提升高年級學生就業(ye) 能力的同時,加強低年級學生職業(ye) 生涯啟蒙,盡早樹立職業(ye) 規劃意識;產(chan) 教融合協同化。把產(chan) 業(ye) 需求融入人才培養(yang) 關(guan) 鍵環節,如專(zhuan) 業(ye) 設置、教材編寫(xie) 、課程設計、授課講座等。同時,在校內(nei) 建設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實習(xi) 實踐平台,請企業(ye) 協助完善工科學生實習(xi) 製度,選派資深專(zhuan) 家擔當畢業(ye) 論文導師;就業(ye) 服務信息化。加強網絡招聘等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畢業(ye) 生和企業(ye) 提供“零距離”的就業(ye) 服務。
鬱建興(xing) :近幾年,學校堅持就業(ye) 率與(yu) 就業(ye) 質量兩(liang) 個(ge) 目標並重、線下指導與(yu) 線上服務兩(liang) 種方式並舉(ju) ,畢業(ye) 生初次就業(ye) 去向落實率保持在省屬高校前列,實現了“就業(ye) 率高、就業(ye) 質量好、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強”的目標。接下來,我們(men) 將在以下方麵重點發力:
繼續創新產(chan) 教融合。打造融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ye) 服務、學生創業(ye) 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示範性人才培養(yang) 實體(ti) ,構建“校地企、產(chan) 學研”協同推進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繼續完善生涯規劃。打造“校內(nei) +校外”專(zhuan) 兼職結合的職業(ye) 生涯規劃導師隊伍,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zhuan) 業(ye) 的發展特點和需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ye) 素養(yang) 、職場適應力;繼續強化就業(ye) 反饋。依托“智慧就業(ye) ”整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完善就業(ye) 信息共享平台、就業(ye) 服務全流程線上實現平台、就業(ye) 困難群體(ti) 大數據平台等建設。
蔣永文:未來,我們(men) 將提供更加精準化的促就業(ye) 舉(ju) 措:加強高校、企業(ye) 之間的信息聯通,開展“畢業(ye) 實習(xi) +就業(ye) 見習(xi) ”雙核發動促就業(ye) 行動,助力畢業(ye) 生“好就業(ye) 、就好業(ye) ”;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業(ye) 風險,幫助創業(ye) 大學生從(cong) 科學技術、金融、企業(ye) 管理、市場營銷、法律等多方麵全麵適應創業(ye) 環境。
薑家生:為(wei) 了推進學生高質量就業(ye) ,我校通過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行動,既千方百計為(wei) 2022屆畢業(ye) 生開拓更多就業(ye) 創業(ye) 崗位和機會(hui) ,又著眼於(yu) 長遠構建畢業(ye) 生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工作機製;構建“學院領導包專(zhuan) 業(ye) ,就業(ye) 聯絡員、畢業(ye) 班輔導員、研究生導師、專(zhuan) 業(ye) 教師包學生”的包保工作機製,精準施策促進學生充分就業(ye) ;組織好就業(ye) 指導課程教學,通過求職麵試技巧、職業(ye) 能力準備等專(zhuan) 題教學,提升學生求職擇業(ye) 競爭(zheng) 力等。
為(wei) 培養(yang) 出企業(ye) 真正需要的人才,我校主動對接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整合升級特色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增設布局新興(xing) 急需專(zhuan) 業(ye) ,通過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讓專(zhuan) 業(ye) 對接產(chan) 業(ye) 鏈、專(zhuan) 業(ye) 建設緊貼產(chan) 業(ye) 發展,讓需要工作的人成為(wei) 工作需要的人。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鵬、王美瑩、王勝昔、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