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穀山下話豐收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中獻
“今年收成非常好,就沒見過這個(ge) 長勢。”5月27日下午,手捧著金燦燦的麥粒,中等身材、身體(ti) 微胖的王文正臉上堆滿了笑容。
王文正是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陳家村人,今年60歲,森鑫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流轉了四百多畝(mu) 土地,養(yang) 了三四百頭豬,四十多頭牛。地裏收的麥子夠土地流轉費了,打捆的麥秸夠喂牛了,秋裏收的玉米夠喂豬了。”王文正算起了“循環賬”。
站在森鑫家庭農(nong) 場前,土穀山的黛青色輪廓清晰可見。“這裏距離土穀山六七裏地,都是崗坡地。”正在陳家村進行秸稈禁燒值班的該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服務中心主任張紀昌說。
“科技與(yu) 高產(chan) ,越幹越有勁!”王文正對種田充滿了信心。去年播種時節一直陰雨連綿,直到11月20日之後才開始播種。在鄉(xiang) 農(nong) 業(ye) 部門的指導下,王文正種下了適播期長的泛麥8號。冬天及時澆水,促進麥苗分蘖。正月十五過後,每畝(mu) 追施15斤尿素。
“無人機‘嗡嗡’飛上去‘一噴三防’,一分錢也不要。”王文正非常感激鄉(xiang) 裏的幫助,“麥收的時候,幫助聯係外地的收割機手,每人送上一個(ge) ‘疫情防控愛心包’,有一封信、口罩、酒精、體(ti) 溫計、夏桑菊等,還到田間地頭進行免費核酸檢測。”
“最好的地塊每畝(mu) 產(chan) 量千把斤。”王文正笑著說起了自己的豐(feng) 產(chan) “法寶”,“牛糞、豬糞進行幹濕分離後,濕的部分進入三級沉澱池,井水稀釋後澆地,幹的部分作為(wei) 肥料施到地裏,比農(nong) 家肥還好。”
“種地越多越輕鬆,400多畝(mu) 地,連收帶種,最多一個(ge) 星期。”王文正說,麥收期間,生活節奏基本上沒有變化,照常喂牛、喂豬。
“對堅持種糧的農(nong) 民,今年四月份發放了一次性種糧補貼。另外,對於(yu) 種糧大戶,政府還發放了麥苗從(cong) 弱轉壯營養(yang) 肥。這些優(you) 惠政策,王文正都享受了。”張繼昌說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